寶光寺景區導游詞(精選3篇)
寶光寺景區導游詞 篇1
新都寶光寺,位于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處的新都區,是我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結構完整、環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
寬五間,深四間,單檐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兩個浮雕盤龍石礎,是寺內唯一的唐僖宗時的遺物。明代狀元楊升庵曾以此礎題詩曰:唐帝行宮有露臺,礎蓮幾度換春苔,軍容再向業狩,王氣遙從駱谷來。萬里山川神駿老,五更風雨杜鵑哀,始知蜀道蒙駕,不及胡僧渡海杯。殿內三龕高五十公分的須彌座上,供世間慶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多寶如來、寶勝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阿彌陀如來等七佛立像,分別高4.4米和3.1米,神態莊嚴,造型宏偉,有較高藝術價值。佛龕前供1.36米漢白玉臥佛,系1991年緬甸佛教徒捐贈。此殿為清咸豐20xx年(1861)真印和尚募建。
寶光寺位于成都北郊18公里處新都縣城。從成都出發,沿川陜路前行16公里,約半小時的路程,便可見一座紅墻環繞,佛塔凌空,竹樹掩映的高大古廟,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新都寶光寺。
元代,寺廟一度殘破。明初,石子美等人捐資培修,復名寶光寺。永樂20xx年(1413),心空和尚在寺內建造尊勝陀羅尼咒石經幢,后來寺廟毀于火災。明正德年間(1506-1521),寶光寺經當朝首輔大學士楊廷和與翰林院修撰、新都狀元楊升庵父子二人捐修,殿宇備極宏麗。
山門。創于乾隆年間,內供設法神、金剛力士和明代縣人楊廷和楊升庵塑像。
寶光寺占地面積120多畝,建筑面積2萬余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蔥蘢,五殿十六院層層遞進。它規模宏大,藏經豐富,僧徒眾多,是清朝以來中國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四川著名禪寺。
寶光寺相傳始建于東漢,但無信史可考。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880年,唐代黃巢起義軍攻破了長安。次年,唐僖宗逃到四川,在寺內修建行宮,并命悟達國師重修廟宇,唐僖宗晚上看見寺中福感塔下發出寶光,便改寺名為“寶光寺”。
但從這里至今保存了中國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看來,這座寺院最遲建于隋代,當時是否叫寶光寺尚無法稽考。
但從1996年5月在寺內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最新資料表明,唐玄宗開元20xx年(741),這里已經叫寶光寺了。
寺中的佛塔,名稱寶光塔。四川省新都是鑲嵌在成都平原上的一顆明珠,距成都市區18公里,為古蜀國三都之一。寶光寺坐落于新都縣內,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是公認的成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一座佛教寺廟,每年前往游覽、朝拜者在百萬人次以上。寶光寺始建于東漢,歷經戰火,幾度重修,終成今日之規模。相傳唐僖宗因黃巢起義逃亡到四川,在夜間看見寺內福感塔下放出祥光,隨后挖出一內藏13顆舍利子的石匣,遂改寺名為"寶光寺",將舍利子置于塔下,改塔名為"無垢凈觀舍利寶塔",又稱寶光塔。寶光塔微向西斜,素有"東方斜塔"之稱。相傳古時地震,寶塔搖搖欲墜,佛教徒冒生命危險前來保護,感動了天帝,派來四位與塔同高的天神在四周扶持。其中一個用力過猛,塔就從此向西傾斜了。
唐會昌5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毀天下大寺4千6百余所,小寺4萬余所,寶光寺難免劫難,寶光塔也被摧毀。唐大中元年(847),寶光寺得以恢復,但寶光塔尚未重修。
唐廣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881),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唐僖宗李儇在五百神策軍的保護下南逃入蜀。中和元年五月(881)僖宗路經新都,曾“駐蹕”于寶光寺。后來,他覺得這里環境很好,又距成都不遠,便在寺后修建行宮(行宮露臺的兩個柱礎現存于七佛殿前廊柱下)。唐僖宗平生崇信佛教,到了成都,他立即派郭尊泰捧著皇帝的“璽書”,迎請隱居在彭州九隴山的高僧知玄(即悟達國師)到僖宗駕前隨行。
唐中和3年(883)三月初八日,僖宗幸蜀已近三年。據說這天晚上,他在行宮悶悶不樂,夜不成眠,便到寺中散步。忽然,他見寶光塔廢墟上霞光迸射,便驚惶失措地問悟達國師是怎么回事?悟達回答說:“此乃舍利放光,為祥瑞之兆,今黃巢已平,陛下可回長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宮內發現石函,函內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瑩徹,光彩照人。于是,僖宗命悟達國師重修寶塔,擴建佛寺。寶塔取名為無垢凈光寶塔,佛寺仍名寶光寺。當時寺內有僧眾一千余人,“蜀中之梵宮佛院未有盛于此者”。因此,悟達國師被尊為寶光寺唐代的開山祖師。
宋代,中國佛教禪宗臨濟宗第十一代祖師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國師)開法于成都昭覺寺。大觀3年(1109)又住持寶光寺,并拓展寺廟規模,請宋徽宗敕賜寶光寺名大覺寺。據清道光碑刻《寶光禪院創建重修端末記》稱:“宋圓悟禪師修持說法,接眾數千”。使此寺進入了宋代的極盛時期。
寶光寺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遭到毀損。清康熙9年(1670),四川梁山縣雙桂堂破山和尚派他的弟子笑宗印密禪師來到寶光寺,新都縣知縣畢成英及地方縉紳的支持下,剪荊伐棘,重興道場,被稱為清代寶光寺中興第一代老和尚。
從康熙到光緒的兩百多年間,由于不斷培修擴建,寶光寺一躍而起,與成都文殊院、昭覺寺、草堂寺并列為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藍”。與成都文殊院,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并列為長江流域的“四大叢林”,即所謂“上有文殊、寶光,下有金山、高旻”是也。
民國年間,寶光寺一直保持了佛教禪宗大叢林的崇高地位。寺內方丈和尚無窮和貫一在國內佛教界頗有影響,而在成都“四大精藍”間,寶光寺尤以執行禪門清規而聞名。
當時在掛單僧人中,流傳著這樣順口溜:“要吃喝,到昭覺;要趕場,到草堂;要關豬,到文殊;要坐香,到寶光”。峨眉山僧人,一半以上都是在寶光寺受的戒,因此,寶光寺有“峨半堂”之稱。在寶光寺受戒,參學的僧、尼,不少都學有成就,有的還成為中國佛教界的知名人士。
解放后,寶光寺受到政府的保護。1956年,寶光寺被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特別在“文化大革命”中,國內許多寺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寶光寺的殿堂、佛像、匾聯、書畫等文物古跡基本無毀損,成為中國結構最典型,保護最完整的一座佛教禪宗叢林。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寶光寺作為全國重點寺廟和著名旅游點,必將日益發揮巨大的作用。
相傳寶光寺始建于東漢。根據終南山道定量律師撰《集神漩塔寺三寶感通錄》記:隋代,蜀王楊秀在此掘地,得大石,知詵禪師遂于石上建九級森林塔。是時,每有旱澇,官民于此禮拜祈雨,軋有靈應,故寺名"在石",塔名"福感"。唐末黃巢起義時,僖宗奔蜀,于寺建行宮駐蹲。僖宗夜見霞光出地,召隨駕高僧知玄問法。玄謂地下必有舍利。帝命掘之,果得一石函,內藏舍利十三粒,晶瑩明澈。僖宗遂敕玄監修磚塔十三級,取"無垢舍利塔",賜寺名"寶光"。寺內寶物:寶光寺舍利銅鼎千佛碑陶塔、龍虎瓶均窯瓶 鸚鵡圖五馬圖徐悲鴻《奔馬》圖等珍貴文物。
寶光寺的建筑為木石結構,施用石柱400多根其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組成,四面經墻環護,綠樹縈繞。中軸線上,福字照壁、山門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經樓、紫霞山依次而立;兩旁有鐘樓、鼓樓,客堂、云水堂、齋堂、戒堂、羅漢堂、禪堂,東方丈、西方丈相對稱,展現了中國佛教禪院的整體風貌寶光寺是中國唯一保存了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的寺廟。寺中舍利塔建于唐代,迭經培修,是一座高30米的13級密檐式方形磚塔。
羅漢堂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內塑佛、菩薩、祖師59尊,羅漢518尊,每尊高約2米,其中還有康熙、乾隆塑像分別一尊。造型優美,彩繪貼金,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它是中國羅漢堂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寶光寺文物眾多,著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的千佛碑;唐開元20xx年(741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宮遺礎,元代金銀粉書《華嚴經》、明永樂年間的“尊勝陀羅尼”石幢,清代《大藏經》、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被稱為“鎮寺三寶”的舍利、貝葉經和銅優曇花等。各殿堂掛金匾176塊,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聯76副,陳列古代工藝品和名人字畫400余件,烘托了寶光寺的歷史文化氛圍。寶光寺羅漢堂是中國現存四大羅漢堂(另三處在北京碧云寺、蘇州西園寺、武漢歸元寺)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它以塑像奇巧多姿而揚名天下。每天都有許多中外游人和佛教徒到羅漢堂參觀、朝拜、探尋佳趣。
寶光寺景區導游詞 篇2
寶光寺位于成都北郊18公里處新都縣城。從成都出發,沿川陜路前行十六公里,約半小時的路程,便可見一座紅墻環繞,佛塔凌空,竹樹掩映的高大古廟,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新都寶光寺。寶光寺占地面積120多畝,建筑面積2萬余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蔥蘢,五殿十六院層層遞進。它規模宏大,藏經豐富,僧徒眾多,是清朝以來中國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四川著名禪寺。寶光寺坐落于新都縣內,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是公認的成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一座佛教寺廟,每年前往游覽、朝拜者在百萬人次以上。寶光寺始建于東漢,歷經戰火,幾度重修,終成今日之規模。相傳唐僖宗因黃巢起義逃亡到四川,在夜間看見寺內福感塔下放出祥光,隨后挖出一內藏13顆舍利子的石匣,遂改寺名為”寶光寺”,將舍利子置于塔下,改塔名為”無垢凈觀舍利寶塔”,又稱寶光塔。寶光塔微向西斜,素有”東方斜塔”之稱。相傳古時地震,寶塔搖搖欲墜,佛教徒冒生命危險前來保護,感動了天帝,派來四位與塔同高的天神在四周扶持。其中一個用力過猛,塔就從此向西傾斜了。整體結構寶光寺的建筑為木石結構,施用石柱400多根其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組成,四面經墻環護,綠樹縈繞。中軸線上,福字照壁、山門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經樓、紫霞山依次而立;兩旁有鐘樓、鼓樓,客堂、云水堂、齋堂、戒堂、羅漢堂、禪堂,東方丈、西方丈相對稱,展現了中國佛教禪院的整體風貌寶光寺是中國唯一保存了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的寺廟。寺中舍利塔建于唐代,迭經培修,是一座高30米的13級密檐式方形磚塔。羅漢堂結構羅漢堂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內塑佛、菩薩、祖師59尊,羅漢518尊,每尊高約2米,其中還有康熙、乾隆塑像分別一尊。造型優美,彩繪貼金,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它是中國羅漢堂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寶光寺文物眾多,著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年)的千佛碑;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宮遺礎,元代金銀粉書、明永樂年間的“尊勝陀羅尼”石幢,清代《大藏經》、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被稱為“鎮寺三寶”的舍利、貝葉經和銅優曇花等。各殿堂掛金匾176塊,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聯76副,陳列古代工藝品和名人字畫400余件,烘托了寶光寺的歷史文化氛圍。寶光寺羅漢堂是中國現存四大羅漢堂(另三處在北京碧云寺、蘇州西園寺、武漢歸元寺)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它以塑像奇巧多姿而揚名天下。每天都有許多中外游人和佛教徒到羅漢堂參觀、朝拜、探尋佳趣。寶光羅漢知多少有人說,寶光寺的羅漢是數不清的。因羅漢堂建筑結構奇特,塑像縱橫交錯,道路四通八達,宛若一座迷宮。
寶光寺景區導游詞 篇3
寶光寺位于成都北郊18公里處新都縣城。從成都出發,沿川陜路前行十六公里,約半小時的路程,便可見一座紅墻環繞,佛塔凌空,竹樹掩映的高大古廟,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新都寶光寺。寶光寺占地面積120多畝,建筑面積2萬余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蔥蘢,五殿十六院層層遞進。它規模宏大,藏經豐富,僧徒眾多,是清朝以來中國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四川著名禪寺。
寶光寺坐落于新都縣內,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是公認的成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一座佛教寺廟,每年前往游覽、朝拜者在百萬人次以上。寶光寺始建于東漢,歷經戰火,幾度重修,終成今日之規模。相傳唐僖宗因黃巢起義逃亡到四川,在夜間看見寺內福感塔下放出祥光,隨后挖出一內藏13顆舍利子的石匣,遂改寺名為"寶光寺",將舍利子置于塔下,改塔名為"無垢凈觀舍利寶塔",又稱寶光塔。寶光塔微向西斜,素有"東方斜塔"之稱。相傳古時地震,寶塔搖搖欲墜,佛教徒冒生命危險前來保護,感動了天帝,派來四位與塔同高的天神在四周扶持。其中一個用力過猛,塔就從此向西傾斜了。
整體結構
寶光寺的建筑為木石結構,施用石柱400多根其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組成,四面經墻環護,綠樹縈繞。中軸線上,福字照壁、山門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經樓、紫霞山依次而立;兩旁有鐘樓、鼓樓,客堂、云水堂、齋堂、戒堂、羅漢堂、禪堂,東方丈、西方丈相對稱,展現了中國佛教禪院的整體風貌寶光寺是中國唯一保存了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的寺廟。寺中舍利塔建于唐代,迭經培修,是一座高30米的13級密檐式方形磚塔。
羅漢堂結構
羅漢堂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內塑佛、菩薩、祖師59尊,羅漢518尊,每尊高約2米,其中還有康熙、乾隆塑像分別一尊。造型優美,彩繪貼金,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它是中國羅漢堂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寶光寺文物眾多,著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年)的千佛碑;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宮遺礎,元代金銀粉書《華嚴經》、明永樂年間的“尊勝陀羅尼”石幢,清代《大藏經》、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被稱為“鎮寺三寶”的舍利、貝葉經和銅優曇花等。各殿堂掛金匾176塊,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聯76副,陳列古代工藝品和名人字畫400余件,烘托了寶光寺的歷史文化氛圍。
寶光寺羅漢堂是中國現存四大羅漢堂(另三處在北京碧云寺、蘇州西園寺、武漢歸元寺)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它以塑像奇巧多姿而揚名天下。每天都有許多中外游人和佛教徒到羅漢堂參觀、朝拜、探尋佳趣。
寶光羅漢知多少有人說,寶光寺的羅漢是數不清的。因羅漢堂建筑結構奇特,塑像縱橫交錯,道路四通八達,宛若一座迷宮。前來數羅漢的人往往又為千奇百怪的塑像所吸引,邊數邊看,數來數去,結果總不一樣。若要數清羅漢堂共有多少塑像,必須知道它的建筑結構。
羅漢堂為抬梁式木石構架的正方形建筑,九進九楹,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因內有四個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羅漢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狀升起,寬闊的空間矗立著一尊高約六米,有二十八個頭、五十六只手、一百九十六只眼的觀音塑像。其他塑像圍繞“田”字,內外四層,中以“十”字相連,使得通道回環曲折,更覺堂內氣象宏深、變化莫測。但是,塑像的安排很有規律。它以進門的孔雀明王、中央的觀音菩薩,里壁的三身佛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前后呼應,內外協調,每層每排均有定數。
羅漢堂內塑像到底有多少?按照常人習慣,都說是五百尊。但是,當以三身佛左側的“第一阿若橋陳如尊者”數起,由外層到內層,一直數到“第五百愿事眾尊者”后,還剩下居于“十”字上的三佛、六菩薩、十八羅漢、五十祖師。故塑像共計為五百七十七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