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導游詞合集(精選3篇)
白帝城導游詞合集 篇1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重慶奉節縣白帝城位于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津,距重慶市區451公里。據傳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四川,自稱蜀王,因見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煙霧升騰,形似白龍,故自稱白帝,遂于此建都,并將紫陽城名改為白帝城。現存白帝城乃明、清兩代修復遺址。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門,留下大量詩篇。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更是膾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
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討伐東吳,兵敗白帝城,憂傷成疾,臨終前在白帝城永安宮向丞相諸葛亮托孤。白帝廟內現陳列有“劉備托孤”大型泥塑。廟內還陳列有瞿塘峽懸棺內的文物和隋唐以來73塊書畫碑刻,以及歷代文物1000余件,古今名家書畫100余幅。其中“竹葉字碑”詩畫合一,風格獨特;“三王碑”鐫鳳凰、牡丹、梧桐,精美華麗,堪稱瑰寶。其中還有著名的春秋戰國之交的巴蜀銅劍,其形如柳葉,工藝精湛。東、西兩處碑林,陳列著70多塊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三峽工程建成后,水位將抬高。白帝城將四面環水,成為人間仙境,景色將更加美麗迷人,游船可直達城中。是三峽的西口,入川的門戶。由于地勢險峻,古往今來,常為兵家必爭之地。白帝城也是三峽游覽地之一:白帝城三面環水,一面傍山,孤獨峙,氣象蕭森,在雄偉險峻的夔門山水中,顯得格外秀麗。從山腳下拾級而上,要攀登近千級石階,才到達山頂的白帝廟門前。在這里可觀賞夔門的雄壯氣勢。繞至廟后,可見蜿蜒秀麗的草堂河從白帝山流入長江。歷史緣由: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他便借此自號白帝,并名此城為白帝城。歷史經歷:公孫述死后,當地人在山上建廟立公孫述像,稱白帝廟。由于公孫述非正統而系僭稱,明正德七年(1520__年)四川巡撫毀公孫述像,祀江神、土神和馬援像,改稱“三公祠”。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又改祀劉備、諸葛亮像,名“正義祠”;以后又添供關羽、張飛像,遂形成白帝廟內無白帝,而長祀蜀漢人物的格。內部建筑:白帝廟內有明良殿、武侯祠、觀星亭等明清建筑。明良殿為嘉靖十二年建,系廟內主要建筑,內有劉備、關羽、張飛塑像。武侯祠內供諸葛亮祖孫三代像。祠前的觀星亭,傳說是諸葛亮夜觀星象的地方。明良殿和武侯祠左右兩側藏有各代名碑。廟內還有文物陳列室、詩史堂,陳列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出土文物和古今名家的書畫。名人遺跡:唐代詩人李白,由白帝城下江陵所賦的詩《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
白帝城導游詞合集 篇2
白帝山當三峽門戶,把渝東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白帝城原名“赤甲城,西漢居攝三年(公元8年)。大將公孫述見此地易守難攻便加固城池、后以城內井中有白霧升騰,視為‘白龍獻瑞’,使自稱“白帝改城名為白帝城。 公孫述據蜀稱帝12年,后被劉秀所滅。公孫述被滅后蜀人念及他統治巴蜀期間人民生活相對安定,便在山上修白帝廟以示紀念。公元222年,劉備伐吳戰敗,退守白帝城,遂發生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劉備亦死于白帝城永安宮。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四川巡撫林浚認為公孫述稱帝屬大逆不道,不能享受祭祀,便將公孫述塑像毀掉,改把曾勸阻公孫述稱帝的漢將馬援和江神、土地,改店名為“三功飼。明嘉靖十二年,巡撫朱廷立和按察司副使張儉等崇敬三國時代的劉備、諸葛亮,便改為祭祀劉備、諸葛亮,改詞名為“義正詞、明嘉靖三十六年,巡撫段錦又在祠中加把張飛、關羽及諸葛瞻、諸葛尚的塑像自此,白帝廟成為祭掃蜀國君臣的祠廟。白帝城現在建筑有2600多平方米,大門依然書題“白帝廟、“白帝城。主體建筑明良殿,莊嚴雄偉,內塑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塑像;西側武侯祠內則是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代塑像、新塑《劉備托孤》泥塑群像和《杜甫行吟》大型瓷畫,更為白帝城增添了文化內涵、祠前有六角十二柱“觀星亭,造型具有民族風格,傳說是諸葛亮夜視星象的地方、白帝城內收藏的文物書畫極為豐富。
《詩史堂》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古板木刻像和塑像及部分詩作版本。書畫室內陳列有周恩來1958年書寫的《早發白帝城》和現代名家書畫作品。“文物室內有本地出土文物數百件。明良殿東西兩側碑林內,陳列有各種書畫刻七十多件,最早有隋代《龍山公墓志碑》,集南(王羲之)北(索靖)兩派書法之精華。清康熙皇帝的《六言詩碑》亦很有特色。《鳳凰碑》和《竹葉碑》則是別具一格的藝術珍品。
白帝城自古為名勝之地,唐宋以來,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武、陸游、范成大等都曾到此游覽題詠。留下許多珍貴墨跡。
杜甫更在白帝城后草堂河邊建有“草堂,居兩年之久。寫詩四百多首,是杜甫創作的黃金時代,名篇《秋興八首》、《古柏行》即寫于此時。所以白帝城又有“詩城的美譽。李白的那首千古絕唱,婦孺皆知的七絕《早發白帝城》。到此讓我們大家一起吟誦:“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據傳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四川,自稱蜀王,因見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煙霧升騰,形似白龍,故自稱白帝,遂于此建都,并將紫陽城名改為白帝城。現存白帝城乃明、清兩代修復遺址。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門,留下大量詩篇。
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更是膾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討伐東吳,兵敗白帝城,憂傷成疾,臨終前在白帝城永安宮向丞相諸葛亮托孤。白帝廟內現陳列有“劉備托孤大型泥塑。廟內還陳列有瞿塘峽懸棺內的文物和隋唐以來73塊書畫碑刻,以及歷代文物1000余件,古今名家書畫100余幅。其中“竹葉字碑詩畫合一,風格獨特;“三王碑鐫鳳凰、牡丹、梧桐,精美華麗,堪稱瑰寶。其中還有著名的春秋戰國之交的巴蜀銅劍,其形如柳葉,工藝精湛。東、西兩處碑林,陳列著70多塊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
三峽工程建成后,水位將抬高。白帝城將四面環水,成為人間仙境,景色將更加美麗迷人,游船可直達城中.
白帝城導游詞合集 篇3
各位朋友們:
大家好!大家辛苦了!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我們朝陽旅行社歡迎各位朋友來本地來觀光旅游。我姓吳,是朝陽旅行社的一名導游,大家叫我“吳導”好了。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在我市旅游期間就由王師傅和我為大家提供服務,我們十分榮幸!大家在此旅游,可以把兩顆心交給我們:一顆是“放心”,交給王師傅,因為他的車技嫻熟,有xx年的駕齡,從未出過任何事故;另一顆是“開心”,就交給吳導我好了。旅游期間,請大家認清導游旗的標志,以免跟錯隊伍。請大家記清集中和游覽時間,以免因一人遲到而影響大家的活動。大家有什么問題和要求請盡量提出來,我將盡力解決。最后祝大家這次旅游玩得開心、吃得滿意、住得舒適。謝謝!
白帝城位于長江北岸,距奉節城東8公里。它一面靠山,三面環水,背倚高峽,前臨長江,氣勢十分雄偉壯觀,是三峽旅游線上久享盛名的景點。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更是膾炙人口。為什么叫白帝城呢?白帝城的名稱,最早出現于西漢末年。當王莽篡位時,他手下大將公孫述割據了四川。公孫述在天府之國里,勢力漸漸膨脹,野心勃勃,自個兒想當皇帝了。他騎馬來到瞿塘峽口,見地勢險要,難攻易守,便擴修城壘,屯兵嚴防。后來公孫述聽說城中有口白鶴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霧氣,其形狀宛如一條龍,直沖九宵。公孫述故弄玄虛,說這是“白龍出井”,是他日后必然登基成龍的征兆。于是,他在公元25年自稱白帝,所建城池取名“白帝城”,此山亦改名“白帝山”。公元36年,公孫述與劉秀爭天下,被劉秀所滅,白帝城亦在戰火中化為灰燼。在公孫述稱帝期間,各地戰亂頻繁,而白帝城一帶卻比較安寧,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公孫述,特地在白帝城興建“白帝廟”,塑像供祀。
劉備托孤時用意很深,雖然僅僅幾句“我兒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當自立為王。”但是劉備又請諸葛亮坐在旁邊,叫劉永、劉理到面前吩咐:“你們要記住,我死了以后,你們弟兄三個,都要把丞相當作自己父親一樣,不能怠慢。”說完,叫兩個兒子拜在諸葛亮跟前,接著又對眾將官說:“我已把國家大事托拜給丞相,要我兒子待他像父親一樣,諸位也不可怠。”用意極其深刻,當時劉備清楚,舉國上下,除了劉備就是對諸葛亮最敬重了,若劉禪真的是個昏庸無能的人,那么,諸葛亮勢必會取代劉禪,奪走他的天下,可以說劉備并不信任諸葛亮。這個其實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就能發現,劉備入川時帶的是龐統,而把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為了限制諸葛亮,避免其功勞太大而居功自傲。諸葛亮在加入劉備軍團的初期也沒有太大的權力,入蜀后,諸葛亮的地位甚至沒有糜竺,孫乾等人高。在劉備伐吳失敗后,他馬上想到的是現在國力衰敗,勢必會有人乘虛而入,奪取王位,而諸葛亮就是個最危險的人物,因為他在蜀國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慫恿他篡位。而后來的事實其實也證明了這個擔心,在劉禪即位后,諸葛亮任丞相,又讓劉禪尊稱為父,國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處理,幾乎不會過問劉禪。而六出祁山也是諸葛亮自己的想法,幾乎也沒怎么和劉禪商量。所以,可以說劉備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咱們姑且不論劉禪是否昏庸,但就諸葛亮的行為來看,確實是把自己凌駕在了劉禪之上。孫權繼位時年約十九,而劉禪是十七歲登基,兩人的年紀大體相仿。但孫策死的時候,正值各路軍閥混戰、孫策勢力東征西討乘機擴張之時,其勢力并未得到鞏固,顯然比不得早已扎穩根基的蜀漢政權,所以張昭受孫策臨終囑托后,其“上表漢室,下移屬城,中外將校,各令奉職。權悲感未視事,昭……乃身自扶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后眾心知有所歸”等一系列的舉動,比之劉備托孤后諸葛亮的作用,要重要的多。而論地位,張昭之于東吳不遜于諸葛之于蜀漢,再論發生年代也是孫、張在前,后世人等獨推昭烈、孔明而漏桓王、子布,顯然并非是記性不好忘記了此事,這掠人之美的舉動,其用意只怕就是要讓孔明專美于前。因此認真說起來,此事并無什么值得大肆褒揚的地方,真要說也應該先說孫策和張昭才對。另外劉備在白帝托孤之時,并非只找了一個諸葛亮,還有一個李嚴在側。劉備能把遠在成都的諸葛亮召來托孤,說明他有足夠的時間來考慮和處理這個問題,因此托孤于諸葛亮、李嚴二人,并非是僅僅因為李嚴在身邊方便之故,而是應該有其很成熟的考慮的,甚至可以說是煞費苦心的。
白帝城位于瞿塘峽口北側的白帝山上,距奉節縣城約五公里。白帝山當三峽門戶,把渝東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白帝城原名“赤甲城”,西漢居攝三年(公元8年)。大將公孫述見此地易守難攻便加固城池、后以城內井中有白霧升騰,視為‘白龍獻瑞’,使自稱“白帝”改城名為白帝城。公孫述據蜀稱帝12年,后被劉秀所滅。公孫述被滅后蜀人念及他統治巴蜀期間人民生活相對安定,便在山上修白帝廟以示紀念。公元222年,劉備伐吳戰敗,退守白帝城,遂發生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劉備亦死于白帝城永安宮。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四川巡撫林浚認為公孫述稱帝屬大逆不道,不能享受祭祀,便將公孫述塑像毀掉,改把曾勸阻公孫述稱帝的漢將馬援和江神、土地,改店名為“三功飼”。明嘉靖十二年,巡撫朱廷立和按察司副使張儉等崇敬三國時代的劉備、諸葛亮,便改為祭祀劉備、諸葛亮,改詞名為“義正詞”、明嘉靖三十六年,巡撫段錦又在祠中加把張飛、關羽及諸葛瞻、諸葛尚的塑像自此,白帝廟成為祭掃蜀國君臣的祠廟。
白帝城現在建筑有2600多平方米,大門依然書題“白帝廟”、“白帝城”。主體建筑明良殿,莊嚴雄偉,內塑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塑像;西側武侯祠內則是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代塑像、新塑《劉備托孤》泥塑群像和《杜甫行吟》大型瓷畫,更為白帝城增添了文化內涵、祠前有六角十二柱“觀星亭”,造型具有民族風格,傳說是諸葛亮夜視星象的地方、白帝城內收藏的文物書畫極為豐富。《詩史堂》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古板木刻像和塑像及部分詩作版本。
書畫室”內陳列有周恩來1958年書寫的《早發白帝城》和現代名家書畫作品。“文物室”內有本地出土文物數百件。明良殿東西兩側碑林內,陳列有各種書畫碑刻七十多件,最早有隋代《龍山公墓志碑》,集南(王羲之)北(索靖)兩派書法之精華。清康熙皇帝的《六言詩碑》亦很有特色。《鳳凰碑》和《竹葉碑》則是別具一格的藝術珍品。白帝城自古為名勝之地,唐宋以來,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武、陸游、范成大等都曾到此游覽題詠。留下許多珍貴墨跡。杜甫更在白帝城后草堂河邊建有“草堂”,居兩年之久。寫詩四百多首,是杜甫創作的黃金時代,名篇《秋興八首》、《古柏行》即寫于此時。所以白帝城又有“詩城”的美譽。
李白的那首千古絕唱,婦孺皆知的七絕《早發白帝城》。到此讓我們大家一起吟誦:“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