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八大景點導游詞(通用3篇)
陜西八大景點導游詞 篇1
太白山是我國著名的秦嶺山脈的主峰,也是我國大陸東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67米。秦嶺山脈是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太白山作為秦嶺山脈的主峰,其自然地理條件就更為獨特,它那高聳入云的雄偉氣勢,瞬息萬變的氣候神姿,自古以來就給人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更為中外科學家和文人學士所向往。
太白山的主體由規模龐大的花崗巖體組成,地質學家稱其為"太白花崗巖"。太白花崗巖在漫長的地質發展史上,幾經構造變動、斷層,節理十分發育,它們在各種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今日太白山奇峰林立、山勢崢嶸的險、奇景色。太白山高山區至今還保留著完整的、千姿百態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一個個高山湖泊,碧波蕩漾,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古人及當地老人都稱其為"神湖",實則為"說蝕湖"。這些冰蝕湖自古就有"太白池光"、"高山明珠"之稱,被列為太白山八景之一。在拔仙臺、跑馬梁一帶,石河、石海望之浩然,似有翻滾奔騰之勢,令人眼花繚亂。由拔仙臺環眺四周,角峰、槽谷、冰斗、冰坎、冰階等第四紀冰川所特有的地貌形態歷歷在目。因此,太白山可謂是研究第四紀冰川最好的天然博物館。
太白山風景秀麗,景色迷人。"太白積雪六月天"中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在過去寒冷的年代,太白山頂終年積雪,每當盛夏,從關中平原眺望,白雪皚皚,銀光四射,蔚為奇觀。
太白山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一座中華名山。夏商時稱"物山",周代稱"太乙山",至魏晉始稱"太白山"。歷代帝王對其封王加侯,文人墨客的足跡更是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嶺嶺,留下了大量贊美太白山景色的絕妙詩篇。自隋、唐以來,眉縣湯峪便是關中著名的療養旅游勝地,先后建有鳳泉宮、鳳泉湯、唐子城等行宮。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等名人學士也曾多次登臨太白山,吟詩作畫,"太白潑墨山"便傳說為李白歷作詩之處,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人稱"藥王",長年隱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藥為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還遺留有他采藥走過的棧道的搗藥的'碓窩。而藥王的傳說故事,也在當地廣為流傳。
1991年,經國家林業部批準成立了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1992年7月,公園正式對游人開放。從此太白山這位養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聘婷少女才向人們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講述她傳奇的故事。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秦嶺主峰太白山北麓的眉縣境內,公園面積2949公頃,包括10個景區,180多個景點。公園海拔高度從620米到3511米,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國家森林公園。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蒼山奇峰為骨架,清溪碧潭為脈絡,文物古跡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靜態景觀與動態景觀相協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風格獨特的生動畫卷,這里山巒重疊翠,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恬靜瑰麗,曲流溪澗晶瑩碧透,煙霧浩渺,吐珠濺玉,奇峰怪石,如塑似畫。置身其中,峽谷壁立,石徑縈回,古楓垂陰,溝壑幽深。陽春,草木吐翠,萬花爭艷;盛夏,綠蔭夾道,涼風習習;金秋,山果串串,楓葉顯媚;寒冬,玉樹銀裝,溫泉吐霧。被譽為眉縣八景之一的"鳳泉神澤"、"魚洞仙音",會使人怡然自樂;傳說中的"唐子城"、"二郎閣"、"牛窯"、"神女碑"會把你引入美麗的童話世界;神功石、潑墨山、世外桃源、開天關、七女峰會使你身臨其境,游興大發。這里,不僅一山一水、一溝一壑、一峰一石都很別致、優美,就連山上的一林一木、一草一花、一樹一枝也都那樣美妙、神奇。
巨大的高差,形成了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氣候、動植物帶明顯的垂直分布。在海拔620米――3511米的山地范圍內,分布了地球上數千公里范圍內才有的氣候帶、植物帶和動物帶,形成了包括3個植物帶、7個植物亞帶、15個植被群系在內的植被垂直分布帶譜。從下到上依次劃分為松櫟類景觀林、樺木景觀林、冷杉景觀林、落葉樺景觀林和高山灌叢景觀林等五個景觀林帶,界限清晰,色調鮮明。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生種類繁多,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素有"亞洲天然植物園"、"中國天然動物園"之稱。在太白山復雜多變的地體因素和特定的宇宙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開成了太白山特有種和新種,如太白紅杉、眉柳、太白參、太白烏頭、太白貝母、太白忍冬等。園內共有種子植物1850種。由于太白山森林植被的古老性,稀有種、孑遺種多,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太白紅杉、水青樹、蓮香樹、山白樹、杜仲、獨葉草、星葉草、大果青桿、狹葉萍耳小草等9種。三級保護樹種有廟臺槭、金錢槭、領春木、紫斑牡丹、延齡草等11種。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豐茂的森林資源、復雜的自然環境,為野生動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良好場所,是珍禽異獸的天然樂園。公園內有森林動物、昆蟲1690余種,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的動物有金絲猴、大熊貓、羚牛等3種,二類保護動物有云豹、金錢豹、紅腹角雉、蘇門羚、大鯢等7種。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保存完好的自然景觀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們回歸大自然提供發良好場所。茂密的原始森林,能有效地調節氣候、吸碳制氧、消除煙塵、吸收毒氣、殺滅細菌、隔音消聲、凈化水源、美化環境改造人類生活環境。經西安醫科大學教研室同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測定,太白山森林公園內空氣負離子日平均濃度為15000個/cm3,最高值為25000/cm3,是進行森林浴的"天然氧吧"。園內天然礦泉水井水溫達70.9℃,水中含20余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成份和微量元素,為優質醫療礦泉水,對各種皮膚病、風濕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有很好的療效。
漫步園內,踩著如茵的綠地,林海茫茫,濃陰匝地,燦爛的陽光透過如傘的樹冠,金黃的光斑灑滿蜿蜒的小徑;呼嘯的山風掠過頭頂的樹梢,遙遠的呼吁聲在林中回蕩。腳下,古道蜿蜒、曲徑通幽。鳥兒在耳邊鳴唱,秋蟲在溪邊彈琴。而或乘坐纜車在林間穿行,遠望山嶺青翠,層巒疊嶂,飛瀑流泉,風光宜人。近看綠草如茵,鳥語花香,鶯飛燕舞,風光誘人。此時此刻,脫凡超俗之感油然而生,思古懷幽之情悄然而至。寧靜深沉的森林,清新濕潤的空氣,怎不令人陶醉與神往。
通過近十年的開發與建設,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已經成為寶雞旅游業的龍頭,列為陜西省首批公布的全省八大旅游景區之一。目前,太白山旅游區圍繞旅游業及相關產業投資已達近7億元人民幣,開成了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配套服務體系。區內現有賓館飯店20余家,床位5000余張,游泳、娛樂設施120多家,已成為陜西西線旅游中一處集觀光、度假、休閑、娛樂以及教學、科學考察為一體的旅游勝地。
陜西八大景點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城墻”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
“城”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墻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四城門的四個夯筑土城叫郭城。據《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筑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墻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這里曾經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外城墻稱蕭墻,全系土筑成。內城墻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墻。明滅后,蕭墻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于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辟有箭窗,是當時發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辟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開辟了新城門,南墻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墻有尚德門。東墻有朝陽門。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查發現,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陜西八大景點導游詞 篇3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踏訪古老的半坡遺址。
半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它是在半坡遺址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立的。館內現在仍保存著已發掘和未發掘過的部分遺址,通過對遺存物的特點進行分析和鑒定得知,這是一座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遺留下的村落遺址,距今已經六千多年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半坡姑娘雕塑,這位高挽著發髻,面含微笑,秀美雋雅的半坡姑娘正蹲踞水邊,望著水面,凝神遐思,她手里拿著的打水瓶子,正是六千年前半坡人使用的典型器物——尖底瓶。
也許您會問:這尊雕塑的寓意是什么?六千年前的人類是怎樣生活的?他們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他們的婚姻形態是怎樣的?他們是天下為公嗎?母系氏族就是女人掌管一切嗎?的確,六千年過去了,因為那是一個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半坡人留給了我們太多的神秘,太多的難解之謎!慶幸的是,半坡遺址的發掘,上萬件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出土,使我們有機會窺探那遙遠而不可知的年代,去撩開那一層層神秘的面紗。現在,就讓我們走進神秘,去感受六千年前半坡人的生活!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我們即將看到的,是半坡人在六千年前居住生活過的地方。
這是遺址發掘前的一幅照片,這個扶黎耕作的農人可能不會想到,在他的腳下,一座舉世矚目的史前遺址即將展示于世人面前。
1953年春,在西北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中,半坡遺址被發現了。1954年秋至1957年夏季,由石興邦先生主持,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對這里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這是中國考古學歷史上,第一次對一處大型原始聚落遺址進行的田野發掘,揭露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1956年3月份,陳毅副總理途經西安,考察了正在發掘的半坡遺址,他感慨萬千,連聲贊嘆,回到住所后仍難抑激動的心情,即興賦詩四首。第二天,就向國務院發了電報,建議撥款三十萬元建立半坡博物館。中央很快有了批復,1956年9月20日,半坡博物館正式破土動工,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現在我們來看半坡村落復原圖(或模型)。
半坡村落呈不規則圓形,以一條大圍溝為界分為三個部分:圍溝以內是居住區,溝外北邊是墓葬區,東邊是制陶區,村落中心有一條小溝穿過,將村落分成兩部分。總共發現房屋遺跡46座,儲藏東西的地窖200多座,飼養家畜的圈欄2座,各種墓葬250
座,陶窯6座,各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達萬件之多。豐富的遺存證實這是一座距今6720xx年——5620xx年間的黃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它揭示了一段沒有文字記載的輝煌歷史。
半坡村落布局嚴謹,建筑井然有序:村落中心是一座160平方米的大房子,在它的周圍,密布著氏族成員居住的小房子,面積一般在十幾到二十多平方米,小房子的門朝向中心大房子,體現了當時的氏族是一個團結向心的整體。小房子是氏族內成年女子的住所,她們晚上在這里接待外氏族前來走婚的男子,并與之結成對偶夫妻,開始一段時間的偶居生活,因此,半坡人的婚姻形態是對偶婚。大房子則是老人、兒童居住的地方,也是氏族舉行集體聚會、商討事務、舉行氏族議事會以及進行各種祭祀儀式的場所,相當于六千年前的“大會堂”。從村落的整體規劃布局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著嚴密的社會組織,有著一定的制度規范,按照一定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生活著的高度發達的母系氏族聚落群體,她們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聯系在一起,在一個女性氏族首領的帶領下,過著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尊老愛幼,人人平等,產品平均分配的原始共產制生活。
這里就是半坡遺址,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經過發掘后的村莊原貌,六千年前,半坡人在這里生活了千年之久。這是一座地面圓型房屋的遺跡,門朝南開,有一個門道,柱洞呈圓形排列,形狀是扁長形,可知支撐房屋的木柱為扁長木板。這種房屋在建筑學上稱穹蘆狀房屋,復原后外表形態類似北方的蒙古包。請大家繼續往前走。
這是一座半坡半地穴式方型房屋的遺跡,門向南開,有一個斜坡狀門道,門道兩側有兩組對稱的柱洞,是防雨門篷的支柱留下的遺跡,門道里側有一道門坎,為防止雨水流入室內而設。房屋中心有一個灶坑,供房屋主人取暖照明和燒烤食物所用。居住面用泥抹得很平整,因為人們坐、臥、休息、活動全在這里。半坡早期的房屋均為半地穴式,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因為當時還不會筑墻,所以一半伸入地下以增加房屋空間。這類房屋的特點是從地面向下挖一個方形土坑,以坑壁作墻壁,從四壁將木椽斜伸向房中間懸壁交接,構成四面坡狀的屋頂。屋內有2根立柱支撐頂部,木椽上以藤條、植物莖葉等纏繞作面層,外敷草泥土,復原以后,是一個帶有防雨門篷的四面坡狀的半地穴式方型房屋。防雨門篷的出現,使房屋初具后世“前堂后室”的建筑雛型。這是同類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座。
在這座房子后邊,有一座埋葬小孩的甕棺。半坡人時代,對成年人和小孩采用不同的埋葬方式,成人死后埋在村莊的共同墓地,小孩死后,一般采用甕棺葬。可能大家會奇怪,為什么對小孩采用這種特殊方式?這是因為他們受另一種信念的支配,其一,因為當時氏族制度的制約,未成年小孩不能進入成人墓地;其二,是因為人類自然感情的
影響,當時已產生了靈魂概念,他們認為小孩太小,不會走路,期望靈魂能常和親人在一起,因此不能丟棄在外。另外,小孩死后母親也不忍舍棄,于是埋在親人身邊,便于照料,體現了母愛的關懷。這座甕棺發掘時,里面有一具2-3歲的小孩骨骼。
新發掘遺址區:
20xx-20xx年,為配合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擴建工程,半坡博物館考古隊對施工地點進行隨工考古清理,獲得了重要的考古發現,經多次修改施工方案,終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歸入遺址保護大廳之內,供保護參觀研究。
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原始先民們曾用非常虔誠的方式祭祀地神和天神,他們曾把勞動的收獲和成果以燃燒的方式獻給天神,以埋于地下的方式敬獻給地神、谷神。祭祀天地后來成為我國延續幾千年的古老的祭祀制度的主要內容。在這個祭祀坑里我們可以看到在東南側有兩組陶器呈圓形堆在一起,一組有49個,多為雞蛋大小的陶罐;另一組為數量更多更小的陶器。從他們的堆放方式和器形來看,既不是實用的生活器皿,也不是存放或陪葬,在它們的南邊約兩米處,立著一個約80公分高,直徑約20厘米經過加工的石柱,這顯然也不是生產工具或其它實用器,以前在半坡或同類遺址中均未見過。祭祀坑所處的位置正好在村莊的中心區,是大房子旁的中心廣場,通過綜合分析研究后我們初步認為,這里是半坡人禮拜天地的特殊地點——祭祀區,這種祭祀形式在仰韶文化遺址中還是首次發現,具有重大的考古學價值,為研究原始宗教活動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證據。
在居住區中心區發現墓葬極為少見,它似乎與當時的墓葬制度是相違背的。而這種二層臺式的墓葬在仰韶文化遺址中也是首次發現。墓主人是誰?為什么給他的埋葬規格要遠遠高于一般人?為什么埋在這里?這是很難解開的謎!
這是一座灰坑遺跡,灰坑即原始人的垃圾坑。但在這個灰坑里卻意外的發現了一具兒童尸骨,呈俯身狀,雙手似向后背著,這種形式在半坡首次發現,是懲罰?是祭祀?還是其它什么原因?這又是一個難解之謎!
文化堆積層:這里是發掘遺址時留下的一段地層剖面,在考古學上稱文化堆積層,其中包含了古人類長期生活留下的各類文化遺存。半坡的文化堆積層最厚處達兩米,最淺處距地面僅50公分,分四層兩期,早期為下兩層,距今約6700多年;晚期為上兩層,距今約5600多年。
這條小溝正好穿過居住區中心,把村莊分成兩部分,小溝寬和深各1.8米,溝內沒有發現排水的痕跡,推測為半坡人的分界溝,相當于今天的界墻。反映了半坡村落當時可能由兩個大的母系家族組成,也可能是一個胞族由兩個女兒氏族組成,他們以溝為界,和睦共存。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地窖是遺址中最大的地窖,口徑2米,底徑2.7米,高1.8米,為圓形袋狀窖穴,是半坡人集體儲存糧食和采集來的其它食物的公共倉庫。這個地窖底部和內壁涂有草泥土,并用火燒烤過,干燥平整,是儲藏食物的理想場所。這種地窖在遺址中共發現200多個,均在房屋外面,可見當時尚處于集體共有制時期,沒有私有財產,人們共同擁有一切財產,物品平均分配,過著原始共產制生活。
這里大家可以看到房屋遺跡相互疊壓的情況:最下面的一圈柱洞是最早建立的房屋留下的痕跡;后來房屋倒塌了,若干年后,人們又在其上再次建造房屋;最上面一層是最晚期的半坡人在前兩次房屋的廢墟上建起來的。在史前遺址中,如果未經過擾動或人為破壞,地層序列是按古人類生活年代的早晚自下而上排列的,越早期越深,年代越晚地層越靠近地面,每一層都有不同時期的遺存物,傳遞出不同時期的文化信息,這就是文化堆積層,它主要的形成原因是生活垃圾的堆積和房屋建筑的相互疊壓。從這三層房屋的重疊情況我們可知,從早期至晚期,半坡村落是延續不斷發展的。
硬土圈柱洞是對支撐房屋的木柱的一種加固方法。即先在地下挖一個比柱子直徑大一倍的深而圓的大坑,在坑底部墊雜草硬土或碎陶片,加以夯實,上面再鋪些陶片和石片,使柱子不易潮濕和腐朽,將柱子立在上面中間,有的在柱子下放一塊大而平的卵石,以防下陷。然后在周圍一層層地填土夯實,高出地面再堆一個約十幾公分的草拌泥圈,燒烤使它堅硬,這樣可以起到穩固柱子的目的。這種硬土圈柱洞可以稱最早的柱礎。
這里三座房屋都屬半坡晚期。方形半地穴式房屋有防雨門蓬,屋內西部有一個十幾公分高的土臺,用火燒烤過,光潔平整堅硬,可能是當時人睡覺的土炕;東部的居住面有灶坑,是日常活動場所。清理這座房屋時,發現有二十多根炭化的木椽由四周倒向中心,由此推測此房仍為四面坡狀,且由于失火而倒塌了。
圓形房屋半地穴已很淺了,進門后有兩道隔墻,墻后形成“隱奧空間”,中心有灶坑,旁有四根立柱支撐頂部,房內墻壁和地面均經火燒烤,用以防潮。墻體和屋頂已經分離,出現了屋檐。這種房屋格局已有了后來房屋“一明兩暗”的原始雛形。
這座房屋出現于半坡晚期,是當時最先進的建筑。房屋由十二根木柱構成基本框架,分為整齊的三排,每排四根,柱子深入地下1.3米,非常堅固,由兩旁向中行搭設椽木,形成人字形兩面坡式的屋頂。整個房屋呈一個非常規則的矩形,且已由地下走上地面,代表了當時房屋建筑的最高水平。這種建筑形式還標志著中國傳統的“墻倒屋不塌”式的古典木構框架結構體系已趨形成,在中國建筑史上首開先河。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陶窯遺址。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陶窯之一,那些精美的彩陶就出自這里。半坡人的制陶區共發現六座陶窯,其中橫穴窯4座,豎穴窯2座。這是一座橫穴窯,它由火膛、火道、窯箅、火眼和窯室幾部分組成。橫穴窯是半坡人早期使用的,晚期出現了豎穴窯,構造更先進一些。這種陶窯雖然較小、較簡單,但它結構合理,制作巧妙,溫度已可達800-1050℃左右,為后來的大型先進的陶瓷窯奠定了基礎。
半坡遺址出土完整或能夠復原的陶器近1000件,陶片50多萬片,陶器的使用量非常大,可見制造陶器是一項十分重要和繁重的生產活動。
觀眾朋友,我們現在看到的深溝是保護村莊的大圍溝的一部分。大圍溝圍繞村莊一周,呈不規則圓形,長約300多米,寬6-8米,深5-7米,底徑1-3米,內沿高出外沿1米多。它的主要作用一是防水排水,二是防止野獸的侵襲和敵對氏族的騷擾。大圍溝出土量約11000立方米,很難想像當時的半坡人用簡單的石鏟如何完成這樣艱巨的工程。它是半坡人有效的防御設施。
在半坡村落居住區的北面,是半坡人的墓葬區,面積約6000平方米,發現有成人墓葬174座,墓葬排列整齊有序,很有規律,死者的頭一律向西或西北,表現出了靈魂觀念。當時人們普遍認為人死以后有靈魂,并且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生活,而西方就是鬼魂世界,死者頭向西,便可以進入鬼魂世界。基于這種觀念,他們對死者大多都有陪葬品,主要為日常生活用品,如打水的瓶子、炊煮的罐、盛物的盆、缽、碗等,數量一般為三四件,差別不大,看來死者生前地位相當,人人平等,死后也平等相待。
仰身直肢葬是對正常死亡的人的一種葬式,一般都有陪葬品。
合葬墓有兩座,一座為兩個男性,年齡約30-40歲,可能是倆兄弟;一座為四個女性合葬,年齡約15-25歲,可能是四姐妹。在半坡沒有發現成年男女即夫妻合葬墓,反映了當時的婚姻形態及母系氏族社會的特征。半坡人時期實行對偶婚,夫妻雙方分屬不同氏族,本氏族人禁止通婚,實行男到女家走婚,男子的生產、生活、死后埋葬等都是自己氏族的事,他與通婚的女子只有婚姻關系而無經濟關系,因婚姻關系不穩定,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緣關系按女方計算,財產也按母系繼承。這是母系社會的一大特征。
二次葬是半坡氏族部落時代主要的葬俗之一。其葬法是人死后將尸體先停放或埋在一個地方,待其腐爛后,將骨骼堆積在一起進行第二次埋葬。當時的人們可能認為血肉是人世間的,肉體腐爛后骨骼進行正式埋葬,死者才能進入鬼魂世界。一些處于原始時代的民族,舉行二次葬時往往還舉行一定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