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故居導游詞3篇
鄧小平故居座落在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的鄧家老院子,為普通農家三合院,占地800余平方米,有大小房屋17間,穿抖木質結構,青瓦粉壁,古樸典雅,庭院綠樹成蔭,翠竹掩映。下面是第一范文網為大家帶來的小平故居導游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小平故居導游詞范文1:
鄧小平同志誕生在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鎮牌坊村的一座普通農家三合院里。鄧小平故居名曰“鄧家老院子”。鄧家老院子是一座坐東朝西的傳統農家三合院。占地8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7間,穿木斗平房,青瓦粉壁,古樸典雅。建筑具有典型的川東民居特色,充滿濃郁的蜀鄉風情。庭院綠樹成蔭,翠竹掩映。院前梯田層層,夏日荷葉青青,稻花飄香。鄧小平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這里。
鄧家老院子大門上方懸掛著xx1998年2月親筆題寫的“鄧小平同志故居”的匾額。正堂屋是當年鄧家接待客人的地方,正堂左邊居室是小平祖母戴氏的住房,右邊是小平父母的居室,挨近父母居室的是弟弟鄧墾、鄧先治的住房。室內分別存放著紅色柏木雕花床和簡單的衣柜桌凳。北轉角是鄧家飯廳,存放著一張普通的方桌和凳子,當年鄧家十幾口人在這里用餐,飯廳后側是廚房和豬牛圈。東南轉角處是鄧家的作坊屋,很寬大,一分為二,一半是粉坊,一半為酒坊。粉坊內至今還存放著一副石磨。南北廂房造型格局基本相同。
鄧小平故居內原設有三個圖片展室、七個文物展室。陳列主要分“革命年代”、“建國時期”、“動亂歲月”、“開創新時期”、“外事活動”、“休戚與共”“92南巡”、“多彩情趣”八個部分,展現了偉人光輝的革命歷程。
小平故居導游詞范文2:
8月22日,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就誕生在這里。這座具有濃郁川東風情的農家三合院,被當地的老百姓親切稱為“鄧家老院子”,故居座東朝西,由東、南、北三組單層建筑組成,整個院子占地833.4平方米,共17間房屋,懸山式木結構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承重體系,其工藝精湛,風格獨特,是典型的川東民居建筑。
這座古樸典雅的鄧家老院子是由鄧小平祖上三代人陸續修建的。最早修建的是位于北面的北廂房,由鄧小平曾祖父修建于清同治年間,迄今已有140多年歷史了。房內有農具屋、織布室、橫堂屋、飯廳、小平姐妹們的住房和鄧小平童年、少年時代住過的房間等。在鄧小平曾經生活、學習過的房間里,至今還保存著他兒時睡過的木床等物品。
1951年鄧小平全家離開廣安遷往重慶以后,按照小平同志意見,老家的房屋全部交由當地政府分給了鄉親們居住。它曾作過公共食堂、文化站、幼兒園、保管室,正是這樣才使故居在“文革”那動蕩的歲月里完好地保存了下來。1980年,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在首訪小平故居后,曾高度贊頌這里是“東方地平線”。20xx年7月3日,國務院公布鄧小平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一周年之際,親筆題寫“鄧小平同志故居”匾名。
小平故居導游詞范文3:
鄧小平故居座落在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的鄧家老院子,為普通農家三合院,占地800余平方米,有大小房屋17間,穿抖木質結構,青瓦粉壁,古樸典雅,庭院綠樹成蔭,翠竹掩映。
故居正房大門上方懸掛著題寫的“鄧小平同志故居”金字橫匾,大門兩側為四川著名作家馬識途撰寫的對聯:“扶大廈之將傾,此處地靈生人杰,解危濟困,安邦救國,萬民額手壽巨擘;挽狂瀾于既倒,斯郡天寶蘊物華,治水秀山,興工扶農,千載接踵頌廣安。”
故居陳列著大量珍貴的圖片,分“革命年代”、“建國時期”、“動亂歲月”、“開創新時期”、“外事活動”、“休戚與共”、“’92南巡”、“多彩情趣”八大部分,展現了偉人光輝革命歷程和蓋世功勛。一批珍貴文物分別陳列在“家鄉與家族”、“童年在廣安”欄目內;“情系廣安”展室中有黨和國家領導人、省級領導參觀瞻仰的照片及全國“南巡杯”書畫大賽的近千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