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傳說_冬至的由來:冬至早于唐朝始于先秦
公元8XX年的一個冬日,33歲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孤身一人郁居在邯鄲的一處寓所里,這天正是一年當中夜晚最長的冬至日,忍不住思家情緒的詩人在這個時候忍不住揮筆,寫下這樣的詩篇“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這首詩里所表達的情緒,和唐代大詩人王維在那首非常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所表達的情緒非常的相似,也說明在唐代人的心目當中,冬至和重陽節一樣,是一個令人倍思親的佳節良辰。
不過冬至作為節日的歷史可并不是從唐朝開始的,而是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冬至為什么會成為一個節日,這應該說和它的特殊性有密切關系。冬至的特殊性在哪里?我想我們可以從冬至的“至”字來做出一些解釋。古代有一本書叫《孝經說》,在這本書里對冬至的至字做出了這樣的解釋“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之至,三者日行南至”也就是說,這個至的含義有三種:一個是指的在這一天陰氣達到了極致;二是說陽氣開始初生;三是說太陽運行到了最南端。這三者當中,我想最后一點應該說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礎的,前兩者應該說是結合了我國古代的陰陽觀念,由太陽運行到最南端這一點生發出來的。
按現在的說法,冬至這一天,也就是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前后,太陽會直射到南回歸線,由于照射角度的關系,北半球接受太陽照射的時間最短,因此在冬至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冬至過后,太陽又慢慢的向北回歸線移動,北半球所受到的光照時間便越來越長,白天也變得越來越長了。所以有句俗諺就說“冬至日頭升,一天長一增。”這樣一種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其實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被我們的古人所認知到了,當時人們就給這一天定名叫日短,或者叫長至。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的一個發明創造,冬至其實就是被最早發現的節氣之一。我們的先人不僅較早的發現了太陽運行的這樣一些規律,而且還從生活經驗出發,從太陽光照和氣候的寒暖的變化生發出陰和陽的觀念,并且用陰和陽的消長來解釋宇宙萬物的變化,認為宇宙的變化,其實來自于陰陽的運動。陰和陽始終是處于一個相反、相成的運動當中。按照陰陽觀念,冬至這一天就是陰氣達到了極致,而陽氣開始生發的日子,也就是剛才所說的“陰極之至,陽氣始至”冬至標志著陰陽的轉換。在人們的心目當中,這樣的日子是非常具有特殊性的,也是具有非同尋常的文化意義。而且在周朝的時候,冬至還有作為歲首的這樣的經歷,也就是相當于我們現在的陽歷的元旦,或者是農歷的春節。后來雖然冬至失去了歲首的性質,但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和歲首同等的重要。
有一則發生在南朝的故事,頗能說明冬至這一天的重要性。說的是王志(音)是東陽郡(音)的太守,當時監獄里有十幾個重囚犯,冬至這一天都被王志打發回家里去過節,過完節之后犯人都回監獄了,只有一個人沒有回來,當時的獄卒就給王志匯報這件事情,王志就說這個事你不用管,這是我的事情。結果到了第二天,那個遲歸的重犯就回來了,而且說是因為他妻子懷孕了,所以才回來晚了。這件事情被記載下來,用以說明王志這個人的為官之道。但是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冬至在當時人們心目當中是多么的重要,連罪犯都要放回家去過節。
宋代的孟元老有一本書叫《東京夢華錄》,他在這本書當中記載“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就是到了這一天,連那些最窮的人也要拿出一年的積蓄,不夠的話還要去借,也要穿上新衣服,也要吃點好吃的,也要來祭祀祖先。直到今天,民間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大如年”,每當冬至來臨的時候,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通常都會舉行一些儀式活動,在這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上舉行一些活動。這些活動就構成了冬至節的一些習俗,我們說這些活動到底都有哪些,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
一個就是拜天祭祖。冬至是拜天祭祖的日子,早在《周禮》這本書當中就有“以冬日至致天神地(人)鬼”的規定,在冬至日,帝王要祭天。帝王為什么要在冬至日來拜天?應該說這是因為帝王歷來被視為上天之子,是秉承天命來治理人間的,王者欲有作為,亦求其端于天,而天為陽,地為陰。冬至亦陽升。是陽氣初升的日子,所以這一天要祭拜天。根據古人天圓地方的這樣一些原則,所以古人祭天通常是在圓丘,在南郊圓丘祭天。北京的天壇就是明清時候的帝王在冬至祭天的一個重要的場所。通過祭天,可以說帝王就和上天建立起了一種其他人所不能有的特殊關系。冬至還是祭祖的日子。在帝王祭天的時候,往往也要祭祖,而民間在傳統社會當中,老百姓是沒有資格祭天的,但是同樣可以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