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傳說_冬至的由來:冬至早于唐朝始于先秦
早在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崔時(音),他在四明月令(音)當中就記載了當時人們祭祖的情形。他說早在冬至日到來之前的前幾天,人們就要清潔、齋戒,冬至那一天就要要粟米和羊肉來祭祀祖先。為什么要在冬至這一天來祭祖?按照肖放(音)先生的解釋,就是因為在陰陽交戰,寒風凜冽的時日,人們為了順利度過新舊交界的時間關口中,需要有集體的信心與凝聚的核心,因此人們求助于和自己關系最為密切的祖陵。人們在祭祀祖先的儀式活動當中返本歸宗時,對族群關系進行了再確認。
祭祖通常還有特殊的貢品。清朝人秦榮光有一首《上海竹枝詞》他說“冬至花糕更粉團,冬分酒吃鬧鬧年。衣冠拜賀親朋后,肉塊堆盤夜祀先”這里是說用肉來祭祀祖先。南方的福建在冬至這一天通常要做一種米粉做的團子,用它來祭祖,有的還會在門兩旁掛上一些。至于為什么這樣做,還有一則傳說。說的是有一個人在山中迷了路,碰上了一只母猿,并且和她住在了一起,后來母猿就生了一個男孩,這個人就把(這個孩子)帶回了家。后來這個孩子長大,當了大官,他就非常想念自己的母親,可是又找不到,那怎么辦呢?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派人沿著他家到那個山的沿路都掛上米團子,他認為這個母猿看到這個米團子,就會尋跡而來。果然,那個又老又餓的母猿就順著這個米團來到了她兒子的家,從此和她兒子住在了一起。
這個傳說當中人和動物這樣的人獸婚其實非常的奇異,但是這故事當中所表現的兒子對于母親的態度卻生動的體現了人們在冬至時節對祖先深厚的那一種感恩的情懷。這是拜天祭祖這樣的一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