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讀書筆記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鄭教授的《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從 “課堂教學特征”、“教學方法探索”、“教師的語言”、“課堂中的非語言行為”、“學生學習狀態”、“課堂突發事件”、“課堂教學環境”、“我對課堂教學變革的總體認識” 八個方面闡述了一名教育專家深入一線的教育的感悟與建議,且提出了良好的建設性意見,值得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借鑒。哲人老子曾說過:“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在許多工作、生活和學習中,細節是全局成敗的關鍵。教學細節雖小,有時毫不起眼,卻是任何一堂成功的課都離不開的閃光點,教師也正是通過對眾多細節的把握去影響學生,這樣他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第一,關于教師拖堂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們教師由于種種原因,當堂的教學任務沒有作結,或者為了要讓學生多聽一些知識點、多讀幾遍課文,多感受一些課堂的精彩,常常會拖堂幾分鐘,甚至到上課鈴響還不想離去。正如鄭教授在書中所說的:“拖堂的幾分鐘,也許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這種‘多余的精彩’恐怕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真正能聽得進的東西也非常有限。”課間十分鐘,學生喝水、上廁所、準備下節課,讓緊張的身心得到松弛,以便以良好的狀態進入下一堂課的學習。我們試想想,一臺好的機器要想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那只有勞逸結合,何況是正在成長的小學生。作為教師,自己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調控課堂教學的節奏,合理安排教學的時間節點,既能受到學生的歡迎,又有可能促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第二,板書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鄭教授在書中說:“板書是學習的工具,教學的手段,而不只是展示的平臺,它要為教學服務,為學生學習服務。”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對自己板書的呈現方式進行精心設計。一個優秀的板書設計,能夠把學生帶進一種妙趣橫生的境界,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隨著老師板書的引導,踴躍舉手發言,教學任務在一片熱烈的氣氛中順利完成,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作為小學語文教師 ,我認為要求學生一味地拼命記答案,抄寫板書,不但起不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而且還會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限制學生的思維,死讀書,讀死書。在課堂上,學生看似回答流利,卻丟失了學生思考的空間,缺失了思維碰撞的火花。
所以,在板書的整體設計上,在遵循邏輯思維結構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留白”意識,給學生留下空白,留下更多思索的機會、易懂的歡快是我們教師應該注意,也是應該學習的。
第三,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問題。鄭教授列舉的“主動走到講臺上的學生”、“主動發問和被動應答”、“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不均衡”、“高高舉手的孩子獲準回答問題的幾率高”、“課堂上的沉默”、“課堂上的異口同聲”、“廉價的掌聲”、“無精打采的‘老師好’”、“與聽課老師的‘互動’”、“閉不上眼睛的學生”……,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問題”,但可以看出教師對課堂的調控,師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積極性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主動走到講臺上的學生”“主動發問和被動應答”“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不均衡”“高高舉手的孩子獲準回答問題的幾率高”……這是關注整體不夠的具體表現。“課堂上的沉默”“課堂上的異口同聲”“廉價的掌聲”……這是平時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存在一定的問題,“課堂上的沉默”是允許的,可能學生正在進行深入思考。“課堂上的異口同聲”說明可能大部分同學真正會了,但也有可能其中仍然有“南郭先生”,這不能不引起教者的注意。“廉價的掌聲”,其真正起到激勵作用的程度值得思考。“無精打采的‘老師好’”,這要么是這類教師的課程學生不喜歡,或這類教師的教學水平存在問題,讓學生在開課伊始就無精打采。……如此等等,提醒我們作為教者一定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控課堂,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