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讀書筆記
張愛玲說過,像這一類(甜言蜜語)的假話,在一個女人聽來是很容易相信的,恐怕沒一個女人能例外。既然沒有一個女人能例外,那么張愛玲也不是例外。這就解釋了張愛玲為什么愛上胡蘭成這類男人的必然性——女人的輕信和多情,張愛玲也是一個輕信和多情的女人。張愛玲離開了胡蘭成,可之后胡蘭成卻還是給她寫了信。當張愛玲寫了一封決絕信給胡蘭成之后,大意為不要再給我寫信了,即便寫了我也不會看一眼的。而后胡蘭成也就當真沒有再寫過信給她,而是給她的好友炎櫻寫過一封信,也正如他預想的那樣沒有得到回復,慢慢也就斷了聯系。張愛玲離開了胡蘭成,那么像她這樣有原則的人也會離開那個傷心地,即便他說過任何一個地方她都不想去,她就愛上海,她懂得中國。張愛玲先離開上海,然后又出境去了香港,當胡蘭成回到上海準備去找張愛玲的時候已是人去樓空了。胡蘭成說過,“愛玲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樣,有她在世上就好了。”
胡蘭成絕情的拋棄了張愛玲,可之后還是去找了她,胡蘭成是出于怎樣的心里,我不得而知,或許他不習慣找不著人說話,少了一個膩友。張愛玲去了香港后又移民到了美國,他在美國只有兩個認識的人,一個還說不上認識,因為他們都還沒有見過面,那就是胡適。還有一個朋友就是炎櫻,離開香港上船的時候她又哭了,不知為何哭得那么悲慘,就像上一次離開溫州那樣,現在張愛玲十分缺乏安全感,他不再像1943-1945年那樣的自信和堅強,她變得焦慮不安起來。她說過,“你到底是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從前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單調已經不復存在了。但她依然那么才華橫溢,以至影響中外,初到美國的張愛玲住在簡陋的貧房里,大家都覺得住在這里是可恥的,可張愛玲卻不這么認為,她覺得那只是一個過度,熬過去就好了。后來她搬進了文化營,終于來到了這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并遇到了一個愛她的人——賴雅。并且她也愛著他,可是張愛玲并沒有感到安定,因為她意識到自己既寂寞又像這片無根之萍,盡管已搬到彼得堡來了,但這種居無定處,事無定職的漂泊感卻依舊如故,她為自己朦朧的未來心中無數而感到焦慮,像她這樣知道連父母都無法依靠的人,又怎會去依靠一個外國男人。張愛玲再一次漂泊。可后來他們還是相愛了并結婚,可是好景不長,賴雅中風生病,并且是接二連三,而家中的一切花銷全都是愛玲在支撐著,雖然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但張愛玲卻還是覺得很幸福。但張愛玲終究是不幸的,她還是走了她媽媽的路,像她媽媽那樣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我突然想問一句這個也可以遺傳嗎?開始不懂了。但這并不是遺傳,只是影響,上代的影響而已,更或者只是一個巧合,僅此而已,沒有其它。而在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這對張愛玲是一種解脫,她丟掉了一個包袱可更多的是失去了心愛的人的痛心,在后面的幾年里,張愛玲勞累于各種疾痛。他開始煩了,可她又是那種不贊成自殺的人,她朋友對她說三毛自殺了,她是那么的不以為然,可在后來,張愛玲安靜的死去了,沒有什么痛苦的表情,在她那不大的房間了。死之前他把一些證件都放進了他的包里,可見她已經明顯的知道自己將離開人世,把后事都準備好了。張愛玲寫過這樣的警句:生命就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真如她所說她趕上了,真與虱子相遭遇。而且也是擺脫不掉的煩惱。最后張愛玲死于心血管病,張愛玲的遺囑寫到:死后馬上火葬,不要人看到遺體,不舉行任何葬儀式,骨灰灑向空無人處。遺物全部寄給宋淇先生,最后,張愛玲的骨灰撒向空曠的太平洋。這是一個空曠無垠的地方。張愛玲就這樣隕落了,在那個月圓之夜,消失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