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家風讀書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清廉家風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1
“人之有愛,本由親立”。親情是世界上最美好、最濃烈的情感,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代延續、沁入骨髓的DNA。若論起對家風的認識,可能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理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春節返鄉,由所見所聞,有所感所悟。
家風其實很簡單,一代做給一代看
回家之前,我也一直在思考,“我家的家風是什么?”到家后,便迫不及待和父親探討,我想家風應該有醍醐灌頂的警醒作用,有春風浩蕩撲面而來的磅礴氣勢吧?這時,父親喝了一口茶水,講了一個關于我祖父的故事。祖父曾多年擔任村支書,有一次臨近年關,一位同村的老鄉背著一大袋麥子到祖父家拜年,祖父回家發現后,為避免“瓜田李下”,又給人家扛了回去。父親講完之后說,你祖父當了二十多年“村官”,一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家里窮得叮當響,但從來沒有侵占過集體一分利益,始終保持著老農民淳樸忠厚的本色。家風不一定是宣言,也不一定成文,而是影響,是傳承。
對!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歷久彌新的傳承!
我也想起了一個故事,十幾年前親眼所見讓我至今印象深刻。我父親在教育系統工作,一次有人來家里請托送禮,父親力拒不收,在相互拉扯過程中撕破了茶葉禮盒的外包裝,茶撒滿地,弄得雙方都很尷尬。猶記得父親對我說,收了禮就是辦錯事,辦好事也成了辦壞事,到頭來既坑了公家,也害了自己。
我想,這就是家風吧,不一定要像十里春風那樣浩浩蕩蕩,而是綿延悠長、厚重積淀,時刻與靈魂相伴。祖父和父親都只是平凡的共產黨員,在生活中也很少向我說教,但是言傳不如身教,他們自身的行動就是對我最好的教誨。我會銘刻于懷,不負家風。
干部家風非小事,一定要斷清家務事
假期里,住在鄉下的舅舅來家里做客,我便問起,“您感覺現在的社會風氣怎么樣?”“現在風氣確實是轉好了,大不一樣”。我追問原因。“看干部!”舅舅說到,“前幾年在縣城里混個一官半職的人回老家過年,都開著公車,村里面停了好多輛帕薩特、桑塔納啊什么的,我們都能看出來是哪個局的車。而且當官的不但自己坐公車,還讓司機載著老婆孩子、七大姑八大姨去四處拜年。這兩年變化真大,城里的干部回家過年都不開公車,要么開私家車要么坐公交車。鄉親們看到了感覺和他們心里也近了,都說看風氣要看干部怎么辦自家的事。自家的事不當公事辦了,風氣一定好。”
我聽后很有感觸,一方面是人民群眾這么善于發現,從這樣一個小細節就能捕捉出社會風氣的轉變;另一方面可見干部家風的好壞有多么重要,不僅是檢驗自身作風是否過硬的“試金石”,也是群眾了解黨風政風的窗口,是社風民風的風向標。
父親補充道,“公車確實是面鏡子,能折射出一名干部的家風、一個地區的政風。前幾年,單位有領導把公車當成自己‘專車’,經常用來接送家屬上下班、接送孩子上下學。上行下效,其他干部也時不時借單位公車去辦私事,一會兒要搬家一會兒要接送人的。近兩年這種現象已經基本杜絕,領導干部們的門風家教也嚴了,家屬上下班、子女上下學都是自己騎自行車或者坐公交車,其他同志再遇到私事用車的情況也都是自己掏錢租車,沒有再向公車伸手了。”
正如古語所云:“爾好誼,則民向仁而俗善;爾好利,則民好邪而俗敗”。一個普通家庭的家風正不正,影響著家庭的興衰。而領導干部家庭的家風正不正,則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領導干部的道德水準和價值取向,進而直接影響群眾對黨和政府的觀感。因此,領導干部必須要打掃門庭,建好家風,做出表率,如此才能風行草從,引領社會向上向善。
戶戶樹好家風,匯聚成新民風
大年初一,我和父母回鄉拜年,走街串戶間,發現周圍的風氣在悄然發生變化。“二叔,以前每次過年,我都見您四下招呼大家喝酒打牌,今年怎么沒有攢局兒啊?”我打趣問道。
“孩子,你嬸嬸常勸我,別一到過年就是胡吃海喝、打牌搓麻,我也想通了,那樣確實也沒意思,耗費了時間,還喝壞了身子。不僅是我,周圍的朋友都有這種感覺。今年過年,我就是找朋友們一塊兒喝喝茶、聊聊天,或者去街上看鄉親們扭扭秧歌、舞舞獅子,大家伙都輕松自在。”
在村里任支部書記的大伯接著說,“如今倡導好家風、新民風,鎮里要求村里的黨員干部們及家人帶頭承諾不喝大酒、不賭錢。另外,我也想著怎么帶動全村百姓,我們村兩委合計,就去鎮里申請了文藝匯演的家伙什兒,鄉親們參與非常踴躍。有了新的活動形式,這下村里喝酒的真少了、打牌的也不多了,大家都出來敲起鼓來打起鑼,年味兒更濃了,感情更近了”。
清廉家風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2
爸爸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淡泊名利、艱苦奮斗,一生為黨、一心為民,這是爸爸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說起父親甘祖昌,我馬上就想到了這些。父親從1926年參加村農民協會開始,在革命的道路上,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從不為自己謀私利。
父親1957年回到家鄉后,更是時時刻刻不忘共產黨人本色,記得有一次生產大隊的水庫撈魚,按每戶3斤分給社員,分到我家時,隊長有意照顧多一點,抓了一條大魚給我家。父親看了看抓來的魚,估摸不止3斤,立即去稱了稱,正好5斤,就去廚房里拿了刀和砧板,將魚一分為二,他留下一半,硬是讓隊長把另一半拿走了。
父親不僅自己不占公家便宜,也特別反感其他人借工作機會占公家便宜的事情。1974年春季,他接受吉安地委的邀請,到井岡山棉紡織廠做報告,當時棉紡廠組織了20__余名干部職工參加甘祖昌將軍事跡報告會。當日中餐就在井紡招待所舉行,擺了十幾桌,每桌十余盤葷素搭配的好菜,十分豐盛。父親看到如此鋪張浪費招待他,立馬把臉拉下來了,非常嚴肅且非常痛心地說:“你們在干些什么嘛?你們是在搞特殊化,絕對不可以這樣做,我非常討厭你們這種行為,我是不會吃的,你們把桌子上的菜留四菜一湯給大家吃,其他的菜由井岡山棉紡廠黨委負責同志帶頭送到車間去,送給在一線作業還沒有吃飯的同志吃。”當時的現場氣氛非常尷尬,在場的領導干部臉色蒼白發青,但父親就是這樣容不得沙子。下午他離開棉紡廠,歡送的群眾比上午明顯多了,因為他把廉潔的作風送進了群眾心里。
父親唯一一次占公家便宜,是因為侄孫女甘艷梅的出生。1975年5月26號,甘艷梅的媽媽從井岡山棉紡廠回到老家沿背待產,臨產前突發難產,村里的接生婆束手無策。父親有一部專線電話,遇到這樣的情況,母親連忙打電話到坊樓衛生所求援,衛生所的`一位醫生騎著自行車趕到現場進行救援,一看不得了,“這種病情我吃不消呀,龔老師,趕快送縣人民醫院吧,要不然大人小孩都保不住”,聽到這里,全家人陷入緊張中,這么遠的路,萬一路上出點意外怎么辦?危急之下,父親放棄了一貫的原則,撥打了縣革委會辦公室電話,調用了一輛吉普車來接甘艷梅的媽媽。經過醫院搶救,甘艷梅終于降臨在蓮花這片土地上。
甘艷梅長大懂事后,我母親握著她的小手說:“艷梅啊,為了救活你們母女倆,你爺爺犯了自己定下的戒律,這是你爺爺生命當中唯一的一次‘以權謀私’,所以你一定要好好聽話,做個好孩子”。甘艷梅受這樣的家風感染,18歲就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22歲就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至今有二十年黨齡了。
清廉家風讀書的心得體會 篇3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歷史上見諸典籍的家訓并非鮮見,為后人稱頌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國家規家訓的一大特點,成為日常生活行為規范的有機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些家風家訓中的精華融入新的道德建設中,許多膾炙人口的家訓,已經是“家家之訓”,形成家家之風。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范、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它首先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風建設是我國歷史上眾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從古至今,顏之推《顏氏家訓》、諸葛亮《誡子書》、周怡《勉諭兒輩》、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閃爍著良好家風的思想光芒。歷史上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等,同樣展現著良好的家風。“非淡澹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訓至今為世人尊崇。好的家風不但對自己有利、對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響著大眾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風氣。
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風好,這個人就會茁壯成長;原生家庭不重視家風建設,這個人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好的家風會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良好的道德氛圍、健康的思想氛圍、積極的情感氛圍、認真的學習氛圍、節儉的生活氛圍等。正是這種氛圍,造就了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為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可以說,好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好搖籃。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婚姻家庭領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戀愛觀上的拜金主義、婚姻中的草結草離、家教中的過分溺愛、孝親中的漠視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會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視家風建設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訓是沉痛的。它從反面證實了家風建設的重要性。
家風建設的關鍵在家長。家長首先要成為家風建設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識地創立自己的好家風、延續自己的好家風,使整個家庭與子女受益。各級領導干部尤其要帶頭搞好家風建設,帶頭教育好子女。人們習慣于上行下效,領導干部的好家風會對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新形勢下重提家風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建設影響著社會建設,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所以,好家風就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從每個家庭做起,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堅持下去,社會的正風正氣就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