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都昂首地活著吧——廉文讀書心得體會
所以,是教師就要做一個甘于清貧、道德高尚的人,不想道德高尚、不甘于清貧就不要做教師。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既然為人,就要做一個活得有意義——有道德底線——活著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更要隨時問自己:“你還活著嗎?”
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健全的人卻難于用知識去彌補。”
古人說得好,“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不患年不長也。”意思是說,有德行的人只怕自己沒有一個為人稱道的好名聲,而不怕自己活不長。可見,古人把名聲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作為教師,更要隨時隨地都應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都應該以良好的品行、人格、氣質、情趣來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注重自己品行的修養,就應該孜孜不倦地向品行好的人學習、交朋友。當然,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分子,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總要同周圍的人甚至同一些素不相識的人打交道。在交往過程中,別人總會給你留下某種印象,有被你稱道的東西,也有令你厭惡的東西。不管是自覺的還是被動的,總會對你產生一定的影響。被你稱道的東西,你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模仿它;令你厭惡的東西,你就應該唾棄。以品行好者作樣板,把大家的優點都學過來,融入自己的品行中,你就會被眾人喜歡。
我們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貪利則毀名,切記重名莫貪利。要處理好名和利的關系,做一個深明義理的人。在中外歷史上重名輕利者不乏其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秉公無私”的屈原,“寧愿生命消失,只要聲譽能夠留存”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等等,都有很強的名譽意識,并以此加強自己的品行修養,促進自我完善,使得后人欽佩并效仿。
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德修養的自覺程度。因此,評價一個人的道德水準,不能僅看他表面上是否懂得了某種道德原則和規范,而最關鍵的還在于,他是否把這種道德原則和規范轉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自覺地落實到行動上,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特別是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夠堅持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始終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質,這點尤為重要。
嚴于律己,離不開不諒“小惡”。所謂“小惡”就是大家常說的犯小毛病。“小惡”因其小而常常被人們所忽視,不是有許多人對自己的小毛病不以為然嗎?其實,我們常講的自我批評,自我解剖就是指要重視解決“小惡”的問題,否則,就不可能堅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應該看到“小”是相對的,“蟻穴”雖小,但久而久之,千里之堤可能毀于一旦;醫生做手術,哪怕還有一點點病菌沒消滅干凈,也會引起潰爛,甚至危及生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小惡”不可小看。“小惡”不是凝固不變的,努力克服它、糾正它,它會愈來愈小,以至消失;放任它,忽視它,與其和平共處,它就會由小變大,成為禍患。平時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對什么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以致放松思想改造,慢慢滑向犯罪的深淵,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劉備曾給兒子留下“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遺言,我們后人也應把它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