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橘燈心得體會600字(精選3篇)
讀小橘燈心得體會600字 篇1
我們每個人的家里都有燈,各種各樣的燈照亮了我們多彩的童年。但是今天,我讀了冰心奶奶的《小桔燈》忽然覺得這小小的燈還包含著重要的意義。
這篇文章反映了1945年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員在國民黨統治下的艱難處境合對光明的渴望,贊揚了他們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文中描寫的中心人物是一個地下黨員的女兒。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殘酷地逮捕屠殺共產黨員,白色恐怖籠罩在重慶上空。這個小姑娘的父親因黨組織遭到破壞而離開了家,媽媽也因為受到跟蹤特務的毆打而吐了血。然而,這個小姑娘卻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驚慌失措,卻是鎮定的幫大人做事。對一個--歲的孩子來說。這是多么不容易啊!當作者問她:“鍋里的是什么?”時,小女孩平靜地回答:“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我讀到這里心中十分難過,大年夜,多么美好的日子!我記得我們在過年時看電視、吃著豐盛的年夜飯、拿壓歲錢…可開心啦!而小女孩卻只能吃紅薯稀飯,真是可憐!但小女孩卻沒有抱怨,而是很樂觀。這種樂觀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文章的結尾細致地描寫了小姑娘給作者做的一盞小桔燈。這盞小桔燈發出的朦朧的橘紅的光,雖然不是很明亮,但這盞燈讓作者看到了眼前的無限光明,預感到了革命勝利的來臨。所以每年春節作者都會想起那一盞小桔燈。
戰爭是殘酷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讀了這篇文章,我想: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呢?
讀小橘燈心得體會600字 篇2
《小桔燈》是1945年抗戰期間革命者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艱難處境和對光明的渴望,贊揚了他們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文中描寫的中心人物是一個地下黨員的女兒。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殘酷地逮捕,屠殺地下黨員,白色恐怖籠罩著重慶上空。小姑娘的父親是位地下黨員,因黨組織遭到破壞,而離開了家。母親也因受到特務的追蹤毆打而吐了血,然而,這位小姑娘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樣驚慌失措,而是能夠幫著或替大人做事。
看了這本書,我覺得我不僅為文中的主人公而感到自豪,也為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為而感到害慚愧。
也讓我想到,在平時的時候,父母叫我做一點事情就很不情愿,認為他們竟然讓我去做事。當然,我也會做。其實我也知道爸爸媽媽在鍛煉我,讓我在學習之余也會做一些其他的事。可是我總是什么事情都依賴父母,沒有自己的主見。盡管我知道我也是有能力去做自己的事情。也許就是這種依賴,讓我更加沒有面對事實的勇氣。
當我看了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里面不僅有慚愧,還裝著不小的驚訝,她所有的承受能力是我可望不可即的。
這么小的孩子還是在受保護的年齡就要想著要保護國家,保護其他比自己還小的孩子。她的心中有著一個偉大的想法,這個想法促使她要奮發圖強,要讓傷害自己祖國的人們知道,在這個國家,有一個孩子,她要保護別人,保護祖國,而且她有這個能力!
我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感到驕傲,同時我做為一個中國人我更要努力,努力學習,努力奮斗,為中國人的臉上再添一些光彩!
讀小橘燈心得體會600字 篇3
因此,我覺得反“四風”要循序漸進地思考,從意識深處探尋作風中存在的問題;潛移默化地引導,從思想深處發掘作風中的薄弱環節;一絲不茍地排查“四風”現象的蛛絲馬跡。
改革30多年來,隨著大環境的變化,意識深處對體制慣性中的形式主義現象已經不以為然,甚至習以為常。這實際上是全民形式主義的溫床。凡事必考慮形式,不在乎事情的結果。不在乎做正確的事,而在意正確地做事。自己曾經是做正確事的受害者,對形式主義深惡痛絕。雖然,對形式主義有些無奈,但是,對利用形式主義者始終不敢茍同。
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教育實踐活動首先要反對形式主義。唯有從意識深處抵制形式主義的慣性,從思想方法擺脫形式主義的羈絆,才能在具體行為上杜絕形式主義。意識的轉變需要現實的正激勵,思想的轉變需要社會積聚正能量。因此,從國家制度的頂層設計,就要考慮產生形式主義的可能;從具體行動的部署,就要防范出現形式主義的隱患;從活動效果的檢查,就要杜絕形式主義蔓延。
只有反對形式主義有起色,反對官僚主義才有可能。反官僚主義的根本在于吏治。首先,在于選人、用人的基本導向和具體操作;其次,在于對領導業績考核評價的標準、個人晉升的通道;第三,在于對基層群眾意見的重視程度和反映問題的權衡。反對官僚主義不在于制度是否全、是否嚴?而在于制度的落實是否實、選聘的官員群眾是否認可?
只有反對官僚主義有起色,反對享樂主義才有動力。反對享樂主義的根本在于法制。如果能夠嚴查、嚴懲瀆職行為,享樂主義就會收斂。反之亦然。
只有反對享樂主義有起色,反對奢靡之風才有威懾力。反對奢靡之風的根本在于用人。不在于說多少遍任人唯賢,而在于真的杜絕任人唯親。
要想從根本上改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教育實踐活動謹防以形式主義反形式主義。要想反“四風”有實質收獲,教育實踐活動要從改變“形式主義”現象入手,循序漸進。要想鞏固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教育實踐活動要真正關心群眾的疾苦,改善群眾的生活,保護群眾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