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的心得體會范文1500字(精選6篇)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范文1500字 篇1
四書之中,《大學》為經義之根本。《大學》的開頭的總綱便首先闡明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三綱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目,這三綱八目指出了儒門學士的學習修行的目的與所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準則。就如同《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與任務一樣,《大學》也指出了儒家學派的性質與任務。從個人的學習生活到國與國之間的政治斗爭,由淺入深而又貫穿始終地將“正道”灌輸到了儒門弟子的心中。
歷史上,將《大學》從《小戴禮記》的從屬地位中首先單獨提出來的是韓愈。在經過兩晉南北朝以及安史之亂的黑暗時代之后,儒家學者受佛道兩家學術影響頗深,文學上崇尚追求聲律辭藻,對仗工整的駢文。而為了解決這一由學術思想影響到社會風氣的問題,韓愈為首一批知識分子掀起了古文運動。而為了解決更深層次的政治思想受到佛道兩家感染,“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的社會現狀,韓愈提出了《大學》中的三綱八目,以此作為儒門學士的學術根本,用天下公義與佛老學說的個人心性相抗衡。自此,《大學》在儒家經義中的地位隨著與佛老學術的斗爭的深入進行,而變得越發重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了眾多學子的政治理想。到了宋代,宋明理學日趨成熟,《大學》的基礎地位也越發不可動搖。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格物致知”。在《大學》中,解釋“格物致知”的章節失傳已久。宋明理學,無論是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都對“理”十分重視。相比起著重訓詁的漢唐儒學,宋明理學更注重個人思想的闡述,也即“六經注我”與“我注六經”的以個人學術觀點和經文相結合,在原有經義上闡發自己的學術思想。故比起考據經義內容,宋儒更注重研究義理,研究的方法便是致知。《大學》上講,致知在格物,二程洛學開創性地將“致知”與“格物”合二為一,成為“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也成為了程朱理學的根本立足點。二程認為的“格物”,是“窮至事物之理”,為了認識存在客觀事物中的“理”,必須“凡事上窮極其理”,包括讀書學習,體察人情等等。而繼承了洛學的朱熹,受到了張載氣學的影響,認為世間事物是由氣產生,由理驅動,所以“理”是“氣”形而上的根本,也是物中的“性”。他對格物致知又進行了完善與補充,因為世間的“物”實在太過廣泛,人不可能一一去“格物”來“致知”,所以要將廣泛的不同事物的“理”提升到統一的宇宙本體,即“天理”的高度,也即“太極”中去,從而得到自己內心本有的“明德”。
而這種追求“理”的過程,與三綱中的明明德是一致的。與程朱理學追求至高的“天理”不同,陸王心學提出“心即理”,人自身的“心”已經包含了所有的“理”。陸九淵反對了朱熹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式的通過外在“格物”來獲得“理”的做法,將“格物”的對象由外在事物變為內在的內心,追求人的“本心”,“致知”也是為了引出“本心”中的“明德”,通過“明心”來“明明德”。王陽明則更進一步認為“心外無物”,人的知覺才是存在本身,同時反對理學中“格物”而后“致知”的做法,認為既然“心”才是唯一存在,那么就應當“知行合一”,將格物致知真正化為一體,再結合孟子所言“良知”通過實際行動“致吾心之良知”,回復人本性中的“明德”,以此來達到“明明德”的目的。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與唯物主義哲學不同,無論如何格物致知,最終目的都是明明德這一綱領,所以還是回歸到了人內心的層面上,而不是得到外在的“物理”本身。在宋明理學走向衰亡之后,王夫之對格物致知又進行了新的擴充。
他將“物”由原本的人事擴展為包羅萬象的自然界事物,既反對心學派將格心代替格物,混淆客觀主觀的唯心說法,又反對了理學派將格物與致知作為同一過程兩個階段的含糊做法,將“格物”與“致知”重新分成兩件獨立不同的事。“大抵格物之功,心官與耳目均用,學問為主,而思辯輔之,所思所辯者,皆其學問之事。致知之功,則唯在心官,思辯為主,而學問輔之,所學問者乃以決其思辯之疑。”王夫之以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的成分區別開了“格物”與“致知”,以論述“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不同于程朱“先知后行”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知行觀點,提倡務實不虛談的學風。時至今日,“格物致知”完全可以賦予更廣泛的內涵。在西方自然科學飛速發展的時代,也是宋明理學體系崩壞,實學卻受到文字獄的影響而沒落,儒家學派又回到了訓詁的老路上去的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
“格物致知”本身無疑是人類探究外在廣闊世界的路途。相比宋明理學通過“格物”來追求內心的道德與義理,西方學者通過“格物”逐步發展和完善了自然科學的架構,比之儒門學士更能窮至事物之理。而在自然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又能引入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的概念,通過觀察客觀事物和總結客觀規律,我們能得到事物的發展規律,而想要“致良知”,也可以通過科學地統計手法觀察客觀事物,而不是以主觀心性去“格物”來獲得“明德”。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范文1500字 篇2
我在閱讀海男的長篇小說《縣城》到一半的時候,在扉頁上寫下一句話:這是一部體現了現實與理想之間巨大的、頑強的抗爭的小說。然而,當你通讀了整部小說之后,你也許會用另一些比較簡單明了的內容來概括這部小說,即它只是描寫了與一個生活在縣城的普通家庭的成員有關的愛情和婚姻而已,從父親與張阿姨謎一樣的關系,到我與李路、咖啡商人和簡的愛情,當中發生的種種是與非、曲折與舒緩的情節變換,都是大部分在談論愛情和婚姻。這似乎會讓人感到灰心,因為這情情愛愛的糾纏與紛擾,雖則是情世中不可避免的俗世生活,但是它顯然無法勾引起我們閱讀它的興趣,我們只把這些情愛關系當成庸俗的情愛關系。但是在這部小說中,愛情與婚姻只是它的表面文章而已。
一本好書,一篇文章,一段培訓,一段學習,一次參觀,我想都會引起您的共鳴。《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是一本以中國人為研究對象的關于研究人城鄉變化的書,它是繼全球暢銷書《首先,打破一切常規》的又一本對于發現自身平凡的一本書,它旨在識別最普遍的人類的平凡,并告訴世人將這種平凡應用在個人和事業上,以致達到成功的表現。現如今的人們是越來越自由了,雖不能說想干啥就干啥,但至少從就業到擇業,以至于出國,存在主義的計劃經濟的上帝都不干預了。
對于不少人,機會終于來了。從過去夢想不到的機會到過去夢想不到的成功。我們國家的社會整個都變了。然而焦慮任然存在,聽人擺布的痛苦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選擇的迷茫和自由的焦慮。還記得牧馬人嗎?牧馬人是痛苦的:那場浩劫斷送了他的事業。然而。牧馬人又能找到安慰,因為浩劫解釋了他的結局。現在不同的是浩劫結束了,14上帝也退休了,別人成功了,而如果你作為一個牧馬人一度渴望而沒能實現輝煌人生,那你連怨天尤人的機會都沒有了,有的只是自責。這種痛苦恐怕不亞于當年得牧馬人。
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停止關注你的缺點,轉而細細探究你的平凡,做一遍平凡識別器的測試,學會它的語言,發現你的平凡源泉。世界上的人數以億計,測試出來某兩個甚至某幾個人的才干主題完全一致這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然而你的行為和他們卻并不完全一樣,因為你有的并不只是這這個主題,你還有其他比較弱的主題沒有在測試中顯現出來,所以不要奇怪你的行為為什么會和其他人不同,這都是天生的才干在領導你的行為。
所以一個人的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要忽視他,不然你會錯過很多你想得到的東西的。既然才干這么的重要,但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研究自己的這種平凡呢?本書認為他們之所以不愿去發現自己的平凡,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不認識他們的真實自己有什么樣的驚人之處。無論我們用什么名稱,自卑感、不安全感這樣的癥狀我們都不陌生。盡管不無成就,他們卻仍會懷疑自己是否真如人們所想的那樣富有才干。引起懷疑也許是運氣或環境,而不是平凡造就的成功
。你耳邊老是有一個焦慮的聲音:你什么時候原形畢露?盡管你的理智結論相反,但這話你卻聽進去了。這部分充分說明,為什么人們在被要求描述其自身平凡時,很少提及自身才干。
相反,他們會談到自一生中獲得的身外之物,如證書、文憑、經驗和獎勵。這些是證據,18能證明他們取得了進步,獲得了一些可以拿出手的寶貝。本書并不是認為這種恐懼是完全消極的,畢竟不安全的反面是自滿。
然而,這本書提醒我們:如果由于害怕收獲不豐盛而不去研究自己的平凡,就很有可能錯失你的平凡。平凡并不是當然的產物,平凡也需要被珍惜和重視,然而我們卻常常犯錯,忽視了他的存在。從現在開始把握自己的平凡還為時未晚,發現你的平凡去尋早屬于你的成功吧!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范文1500字 篇3
本書描述了主人公懷著上大學的愿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后。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從此喀山的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他無處棲身,與人共用一張床板,在碼頭,雜貨店等四處做工。后來,因接觸大學生和秘密團體的成員以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也發生了變化。他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民主主義著作,甚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下,擺脫了自盡的精神危機。十年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看完這本書,不禁使我想起上高中以來所遇到的困境,無數的壓力使我的心情曾一度陷入焦慮中。無奈之下,只能硬著頭皮死撐著說:‘自己選的路,爬著也要走完’。現在想想,我的經歷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們都是平凡人,而他卻能在那個不平凡的年代,表現的那般不平凡,他樹立了堅定的信念,他學會了正視自己,學習了他人之長,磨礪了不可摧毀的意志。
對未來,他有清晰的打算,對當下,他腳踏實地的勤奮學習;勤于思考;持之以恒。對過去,他無怨無悔,因為他曾全力以赴。面對艱難的生活,他在書中寫到:‘苦難的日子里我變得更加堅強,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施舍,也不渴求偶然的好運降臨,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的確如此,這本書讓我知道;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放棄就等于失去。
我讀完了蘇聯作家高爾基寫的《我的大學》。這部作品是高爾基的三部曲自傳體小說,通過對作家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生活和坎坷的命運的描寫,給我展現了一代人的成長。
《童年》反映了阿廖沙(高爾基)的父親去世后,在外祖父家里度過的歲月。他每天看到的都是令人作嘔的丑事,舅父們為了家產而吵架斗毆,愚弄弱者,毒打兒童等等。但同時他又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受到外祖母講的故事的熏陶,使他對文學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人間》主要說了阿廖沙四處打工,也有時揀些東西賣錢、捕鳥、摘野果,并在打工中學習。生活中的閱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他決心要做一個堅強、不為環境所屈服的人。他是懷著這樣的堅定信念,離開家鄉去喀山讀書。
《我的大學》寫了青年阿廖沙新的人生。他讀大學的夢想破滅了,但是懂得了社會才是真正的大學這個真理。這個時候,阿廖沙已經成長為一個意志堅定、任何苦難都無法打垮的青年。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佩服和敬佩高爾基,因為他從小就因為家庭的原因,飽受屈辱和欺凌,但并沒有打消他對讀書、對學習的渴望,反而使他有了強烈的社會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他在那么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不放棄追求,最終成為了享譽世界的作家。和他比起來,我真的自愧不如。我的生活環境比他好很多,但有時還因為看電視、玩電腦的原因,而把學習推到明天,或是更遠;家里的每一個人都對我非常的疼愛,而我還有時和他們發脾氣。現在想起來,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范文1500字 篇4
一、關于《大學》
《大學》即大人之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詩》、《書》立論,終篇不見《易經》、《易傳》一字,但它的思想脈絡卻來自《易經》與《易傳》,是納易學入儒學、用易學思想充實儒家思想并使之融為一體的典范。《大學》開篇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是《大學》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綱領。
1、內容簡介
《大學》提出了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因而具有由“內圣”而“外王”的重要意義。
《大學》是講什么的呢?三項任務,或謂之三大綱領:明明德,親(新)民,達到社會的至善。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舉出了人們在思考過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幾個層次。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圍繞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開,層層推進,次第分明,結構嚴密。
2、作者簡介
曾子,名參,字子輿,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世稱曾子,有宗圣之稱。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其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修養。曾以“忠恕”去應對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編《論語》、著《大學》、寫《孝經》、著《曾子十篇》。
二、讀《大學》的感悟
對這本書最初是在中國哲學史的課上,應老師的要求每天讀點書并堅持打卡,《學》是這一學期中打卡的第一本書。
對于《大學》這本書,我印象深刻的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段話。大體意思就是“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無論是意誠、心正、身修,還是家齊、國治、天下平,歸根到底都是有了知識作為支撐。探求知識就要明知萬事萬物的生存規律。作為學生,追求知識是我們現階段必備的生存技能。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浮躁的情況,比如期末考試來臨,面對幾天的復習時間,一本后貨的書籍,沒有重難點,通常我們會感覺無從下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中的這段話就是告訴我們在浮躁的情況下,在處在迷茫中時,要知道自己的目標,堅定自己的志向,不要輕易被其他事情干擾,學會在煩躁的時候靜靜回憶思考自己反思,獨善齊心的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去學習,去對待你身邊的人和事。大學是我們追求夢想的地方,有些人會在安逸的時光中碌碌無為,有追求的人才會不急于求成,靜而不躁,深入思考,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走好大學之路。
讀《大學》就是要發揚品德,提高修養,增強自己的生活魅力和升華自己的人生,一個擁有良好修養的能帶給大家和社會的正能量的人,才會得到親人朋友乃至社會的認可。作為一名大學生,認真學習,把握自己,求知學習以提高自己的修養道德品行,做到從善而終,而行善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修養自身不能心有恐懼,心有喜好,心有憂慮。在成長中我們要提高自己的理智,只有用理智來控制感情,保持平和的心態,才能集中思想左右自己的行動。
《大學》一書教會我們很多學習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準則,用良好的品德修養去生活,去生存。加強自身的學習才是根本是最重要的,進而充實完善自己。在社會堅定自己的正心和善良,做到言行一致,出淤泥而不染,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化身邊人,少一點的計較多一點退步和幫助,得到自己提升和靈魂凈化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范文1500字 篇5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容,分別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神思安穩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
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看完這部分后,聯系實際確實是有道理的,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一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律。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態,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因為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寫到這里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學期劉明祥老師給我們放的翟鴻燊的國學經典講解視頻,當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經見,正思維。原來與《大學》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處的。
《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現實中庸之道的關鍵,《中庸》的內容比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內容。跟人認為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鑒,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以及后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對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研讀時才知道其內容之多。在第二章《時中》中“時”,不僅指時間,時代,也指時機,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拋棄,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現實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認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與“時中”的概念是一致的。而中庸的精確理解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認識。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于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著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適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一。朱熹對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中庸說起來簡單,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太難了。因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契合點,在動靜變化中做到恰到好處,這對于現實中的我們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講的最多的是“誠”,不管對自己,對家人,對外人都要誠實,至誠的人他的人品是誠懇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萬物的胸襟像藍天一樣廣闊,其實現實也是這樣的。誠實應該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是與人相處的重要原則,也是一個事業開始的奠基。如果沒有誠信,那么自己對自己不誠實,就不會做到慎獨;對別人不誠實,別人就不會相信你;一個企業不誠信,那么這個企業也不會興旺。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范文1500字 篇6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也這樣認為,但在一定的條件下我的等興趣也是可以培養的。我所知的學習不一定是指讀書,讀書只是學習的一小部分,在今后的時間里我所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因此我應該培養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我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就我現在而言,我因該把大學所需要學的知識學好,而不是在大學里渾渾噩噩的過日子,雖然大學里的知識非常的乏味,而且有些還很難,可能會聽不懂,但我因改進自己的最大努力卻學習它。就我看來大學里是非常的好玩,但心似平原野馬易放難收,我的時間并不充足,我應該珍惜自己的時間,去做自己現在該做的事情。
對于我來說在學校里的學習知識并不是太難的事情,雖然我并不是很聰明,但我就是愛去嘗試做,我并不太在意最后的結果,我更在意的是再去做的過程之中去享受其中的甜與苦,只要你用心去對待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收獲,其實在你的過程之中就蘊藏著你成功與否的關鍵,上天不會辜負那些用心卻做自己該做的事的人。在學習之中去尋求自己的快樂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我們大多數人來到這大學里是為了什么?這個答案非常明確,為了自己以后過上美好的生活,有一個好的工作,這是人之常情,但為了這美好的生活是有代價的,我們就該好好的學習。其實這也是我學習的動力,我為了擺動我的貧窮之路,我努力的往前走,我沒有一絲的退縮。
我覺得學習的時候也要有一些動機,只有這樣才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之中不斷的成長,這樣我們才能找到一些平衡點,雖然在求學的路上有很多的困難,但在自己明確的目標下我們才能迎難而上。每一件事我們都不要太大意,我因該仔細地注意自己的每一個細節,真的細節決定成敗,大的錯我也就是從一些小的過錯開始的,我因該從現在開始嚴格的要求自己,只有這樣我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之上走的更遠,對于我來說我的奮斗之路還非常的長,我也不因該在其中為了一點挫折而放棄了一切,我是一個真正的男人我要學會忍受。也不要為了一點的成功而過于驕傲。我覺得在學習過程我有時候也有一些過于的驕傲,我真的應該改正。
照我看來在學習生活過程之中善于總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管對于錯我們都不要放過它,他對在哪里,為什么會這樣,這對我們以后做事有什么啟示,如果是做錯了什么事也不要太過于后悔了,后悔也沒有什么用了事情都過去了,接下來我因該做的就是認真的思考我錯在哪個位置,接下來我應該怎樣改正,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在一段學習之后,我漸漸發現自己學習的領域過于的狹隘,每天就埋頭苦讀這課本知識,很少接觸這信息時代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我其實很明白這一點,但我就是放不下我這課本知識的學習。我感覺自己仿佛只關心眼前的利益,沒有真正把自己的目光放長遠。我錯了,我錯了很大一截,我不僅要把自己的課本知識學好,更應該無限的拓寬自己的其他方面的學習,我陷入了一個盲區,認為只有學習課本知識才能最大限度的幫助我,讓我的認識面拓寬,其實我們學習的課本知識只是冰山一角,我們因學會如何去學會學習,如何去獲取知識。我沒有利用好我身邊的資源,比如說電腦資源,我用電腦的方面太窄了,就知道看看電影,聽聽歌,最多就知道看看新聞,查一查課本答案,而且在電腦上的時間非常有限,沒有接觸一些先進的思想,沒有主動學會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必須改正這壞習慣,慢慢的培養這會主動學習好習慣,別把自己的課本看得過于重要,上別人知道我并不是只知道學習課本知識,我在其他方面也同樣厲害,每個人并不能避免犯錯,但我們應該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并努力去改正它,這樣的人生才是最好的。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經歷,我深深的體會到了實戰經驗的重要性,但憑借這理論上的學習兒沒有實際的操作這一切都是蒼白的。另一方面我們在這社會上就是需要的是80%的經驗,而剩下的20%才是理論的學習,我們不要太過于追求理論是萬能的而不去進行實踐活動,我的前一段學習之路上就
碰到了這一類問題,但我漸漸地發現了它,我現在最需要做的是去慢慢地改變它,在不斷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我要積極的投身于社會實踐中去,我要充分的挖掘自己的能力,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我發現了平常人能夠做的,我也能夠去完成它,只不過可能比他們花費更多的時間,花費更多精力,只要我下定了決心要去完成它。在做使得過程中不要害怕他,你一定要知道失敗就是喜歡那些在過程之中不敢前進,反而無畏的退縮的那種人,在過程之中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來反省自己的得與失,并不斷的總結這些對與錯,避免在下一個階段有犯同樣的錯。
當你覺得做一件事難時,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可能是由于你沒有用心去做這件事。其次,即使你可能認真了,但你的熟練程度沒有達到,還有可能是你在進行過程之中沒有調節好心態,我深深的體會到了心態的重要性,一件事如果你處在浮躁的心態去處理他的話,有很大的可能你不能把它做好。但心態這東西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好的控制好的,我們需要在平時的每件小事之中不斷的培養。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深刻的體會到了我沒有多去注重實踐能力,而失去把一些理論的東西上花費了太多的精力、心思、時間,當自己去親身實踐時反而手忙腳亂,進而導致自己心里非常慌亂,自己花費了很多心思去搞理論,而在實踐之中出現慌亂,手腳不一,進一步讓自己
處于一種慌亂之中,最終形成了一種費力不討好的局面。
首先,我知道我自己錯了,我應該多在實踐之中去多總結,而不是把心思投入在下來時紙上總結,多體會自己錯在哪里,爭取在以后不再犯類似的錯誤,把心放平靜些去做事,我知道自己有一個壞習慣,在做一些新事情的開頭時,表現出非常的緊張,并且有一些過度的焦慮,我應該多去調節自己。又是我自己再出了什么錯誤之后,心情馬上就非常浮躁,做事不淡定,這也是我在做事時應該克服的,一時的錯誤并不代表永久的錯誤,只要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并努力的去改正它。
我發現我自己控制離合器控制的不好,特別是沒有壓住離合器,使我在很多環節都反應不過來,一處反應不過來就讓我慌亂了,接著很多環節都是亂打的,有時打得沒到位就回方向,使我在很多環節都沒有一個好的節奏,很多環節都是憑感覺去打方向,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沒有在實踐之中去記住各個關鍵位置各個關鍵點,這就是我理論與實踐相分離所造成的。形成了一種理論很清楚,一但實踐時就不知道如何下手。我一定要珍惜每一次練車的機會,練的次數并不在于多,而要在每一次中去思考、回味、感受,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