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衣裝禮儀選(精選3篇)
教師衣裝禮儀選 篇1
上半身
忌露、忌透、忌緊,以休閑又不失正式為主,例如襯衫,顏色、圖案以簡單為主,不宜太花俏。不一定都要穿戴衣領的衣服,比如冬季,教師不穿高領就可以適當搭配些素雅的絲巾。
下半身
建議諸位盡量以端莊成熟的打扮為宜,事實上,及膝裙、西裝褲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對服裝搭配沒什么概念,我們建議你可以選擇連身洋裝,輕松又不失莊重。
配飾
在服裝上,如果搭配一些小飾品,會讓整體更亮眼。但是,配飾的選擇不能過于夸張,所以配飾不宜太炫麗奪目。其實,手表是教師們的最佳配件。
發型
發型以整齊、清爽為首要。時下許多教師們都會想為自己做些不一樣的變化,像染個與眾不同的頭發,但試想想,為人師表的我們都要當表率,因此,不建議教師們在頭發上做獨特、個性的改變。
鞋子
鞋子也屬服裝的重要一環,建議盡量不要選擇太新潮流行的鞋子,應避免馬靴,拖鞋,而高跟鞋、素面皮鞋、休閑鞋是較好的選擇。
化妝
事實上,化妝是一種基本禮儀,然而,因為教師在學校所面對的大都是學生,所以我們會建議女老師盡量以淡妝為主,忌濃妝。
教師衣裝禮儀選 篇2
1、教師穿著除了得體,還能有自己的個性。展示個性,并不是過分追求新奇,趕時髦,不顧社會規范,而是指穿戴要適應場所、地區的變化,要合乎時宜。例如我們在參加一些優質課評選時,教師可以選擇大方衣著,彰顯簡約大方。
2、教師著裝還應注意色彩的搭配。調查研究表明,人們在觀察物體的時候,色彩的感覺占到五分之四。而服飾的協調主要是色彩的協調。一般說來,暖色調和中性色彩是我們經常選擇的。比如白、蘋果綠、檸檬黃、天藍、粉紅、湖藍、橘黃等顏色,就是女教師的首選。
3、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注意服飾上的文字和圖案的信息。衣著傳遞的信息應該永遠是積極向上的,是與自己的風格相統一的宣言。在服飾上設計的文字和圖案是有一定意義的,我們要弄懂其涵義,否則可能會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4、此外,教師的著裝還應與所教學生的年齡階段相協調。例如幼兒教師的服飾色彩是明快鮮艷的、溫暖的。教師的服裝還需結構完整,衣服的破損、紐扣的缺少等也是我們極易忽略的細節。所以教師在著裝時,要及時更換破損的衣服,要檢查紐扣是否完整,要保證衣著的整齊性。
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有怎樣的老師就有怎樣的學生,在學生身上往往能看到教師的“影子”。教師服飾與學生發展并不是無關的,相反,學生對待教師的態度、師生關系的狀態與教師服飾是相關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著裝得體還是非常重要的喲!
教師衣裝禮儀選 篇3
各位新同事、張書記、各位領導:
早上好!
作為教師代表來發言,自感有些不能勝任。雖然在南大已執教三十年,但我也只能講一點在這個校園里學習的體會,以及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一些認識。
可能在座的很多新同事對南大的文化傳統都是了解的,有些新教師在南大專職科研崗上已經工作了幾年。我們在講到“誠樸雄偉、勵學敦行”這個校訓的時候,會想到什么?
有人說南大的校風就是“舉頭望明月,低頭寫論文”,這可能不完整;還有人說起南大,就說“南大是一所低調的大學”,這也不太恰切。
在我看來,南大最珍貴的東西,是一些如今已非常少見的大學品格,比如堅忍、求實、質樸、良善,既富有愿景,也身體力行。
我們在南大工作,從做人的修養來講,會有一種非常充盈篤定的體驗。南大歷史上有很多次挫折,為什么能多次挺過來?我們這幾代老師在職業生涯中,其實也有過很多不如意,包括待遇、政策、環境,但為什么沒有離開南大?其實,還是有一些文化的力量在支撐著我們,今天,南大不能失去這些文化。
回到任教這個話題,我個人理解,在教師生涯當中有幾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知識境界,第二個境界是技藝境界,第三個境界是情懷境界。
先談一下知識境界。
在南大,很多人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從不懈怠,原因是什么?這可能涉及到知識人的一個基本體驗:精益求精。
我們對知識的看法不是“有沒有”,而是“怎么樣”;換句話說,我們不看你是否有文憑、有論文、有職稱、有頭銜,而是衡量你深度怎么樣、廣度怎么樣、精度怎么樣,如果沒有這些,那么就談不上有知識。
在我們求學、治學的過程中,要努力去超越那種匠人的習氣和狹隘的見識,超越“數數字”、“填表格”的膚淺競爭,讓自己能夠有跨學科、跨方法、跨觀念的知識創造,這其實是南大歷史上能以誠樸致雄偉的一個關鍵。
我個人覺得,有價值的知識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知識叫邊際性知識,就是溢出于普通知識、常規知識的知識。
作為教師,百度百科上有的知識,就不屬于邊際知識,以它做主要教學內容是不合適的。教材也不能作為教師的主要知識,因為學生可以看書,看書比聽講效率更高。引申一下,你課件上所寫的,也不能作為你講述的全部內容。影像傳播上有一個基本技巧叫音畫不對位,如果學生能看見課件、課本和百度,那么不用你在旁邊朗讀了。
教師在教學時需要講的,是真正前沿的知識,是你的闡釋和洞察力。一流的大學教育應該是什么樣的?我理解,應類似于柏拉圖時代的阿卡德米學園,它的教學是對話體的。顯然,這必然要求教師有真正的邊際知識。
第二種知識叫結構性知識,就是編織知識的知識,即知識網絡。知識網絡要求你既精通自己所在的專業,又要適當會通其它學科。這不是要我們有知識虛榮心,而是因為學生比我們想象的要活躍、好奇、聰明。
如果你不能跟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共同遨游,做教師大概會很困難,你會面臨很多的學生吐槽,會看到很多學生在課上玩手機,還有很多學生向你提問之后會覺得索然無味。
剛才有老師說我天天在網上輔導,有游戲出來我講游戲,有電影出來我講電影,這是怎么做到的?其實不是我有興趣,而是我的學生有興趣。有很多學生提的問題早就超出了我的知識范圍,我不得不連夜補課,然后才能跟他們對話。
但這樣對教師也有好處,融會貫通其實是教學的法門,當結構性知識足夠豐富的時候,才會出現化學反應,很多真正的新知來自于知識網絡的構造力。
第三種知識叫平臺性知識,一種駕馭知識的知識,我們也可以大致把它理解為通識,在漢語里我們寧愿把它稱之為“智識”,它在科研上強調的是思維方法和建構性,在教學上強調的是方向性、策略性、創造性,這部分其實是文科知識的精髓。
在南大,理科是高度發達的學科,至少從指標上看,文科多少會覺得自己處于下風,但時代也在變化中,哈佛最近有一個研究,寫的是文科的“軟技能”正在崛起。
那么,在這個人工智能的時代,文科的軟技能有多少效用呢?據統計,美國20xx年到20xx年新增了1100萬崗位,其中只有5%是與計算機領域有關的,如果把相關的技術崗位都算上,仍不超過10%,剩下新增的90%的崗位來自文科驅動的增長,有很多新增的崗位是既有的大數據、基因測序和互聯網技術,與文科的好奇心、洞察力和人際關系相嫁接后才形成的。
換句話說,美國90%的新增工作機會和增長力是來自平臺性知識。當我們在談歷史上南大的重大貢獻,談南大的核心精神時,應該看到那些人文力量起到了支撐作用,我理解,在我們那些杰出的自然科學家身上,往往也集中體現了這種平臺性知識的價值。
第二個境界是技藝境界。
教師是要有技藝的。教師不是一個知識的儲存器,而要成為一個求知的引導者,成為一個有教學才能的人,這就意味著我們要磨練作為教師的能力。我經常注意到,有不少老師在科研方面做得很不錯,在教學方面卻沒有太大長進。
其實,我們在學校里工作,我們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從教”,否則我們就失去了職業的本義。治學是有窮盡的,學術是有天花板的,但是教書育人代代相傳,薪盡火傳,永遠不絕。
表達是技藝。我們需要系統掌握一些作為教師的素養,比如說表達。很多青年老師怯于上臺、怯于講話、怯于與人溝通,這是需要錘煉的。
根據我個人的體驗,新上講臺前,可以做幾個練習,一是“無人”,就是你嘗試忽略眼前所有聽眾的心理訓練;二是“無我”,你在教學時嘗試忘了自己的存在,嘗試忽略一切功利心;三是“有人”,不管你講什么課,都要想到我是為臺下的聽眾而服務的,不是為了自我表現;四是“有我”,我必須講出我的看法和我的思想貢獻,這是我作為教師和學者存在的理由。這些無人、無我、有人、有我的訓練,都是一個教師培養教學能力的路徑。
時間管理是技藝。很多新老師還會跟我講一個問題:實在是太忙了。我自己也是這樣的體驗,三十年一瞬間就過去了,仿佛昨天我還坐在臺下聽老教師傳授經驗,今天我就面臨著教師生涯的結局,時間真的飛逝得讓你感到驚訝。
那么,如何進行時間管理呢?據我所知,很多學者的時間管理,是非常嚴格、有規律、有自律性的,比如說我知道張書記的清晨從來是留給自己治學的,我還知道有很多老師甚至三四點鐘起來工作。
我個人的建議,老師們不要以擠占休息時間來勤奮,而是要對時間任務表做“網格化管理”,比如說星期六上午就是陪父母的,上半周的下午到深夜全是用來寫論文的,星期五的晚上一定是留給跟學生對話的,諸如此類。
這樣,不管多忙,你不會被疲于奔命的被動凌亂所籠罩。前幾天我輔導了五六個新老師,協助他們規劃了網格圖,有些老師已經反饋說這個方法很好,至少有計劃感和駕馭感了。
教學洞察力也是技藝。我自己覺悟得比較晚,回憶起來,大概在四十歲以后才開始真正理解學生,開始有一些作為“人師”的深度體驗。例如,學生對老師的回避,大部分都不是冷漠,而是期待。他是希望你能夠去靠近他,因為在他眼里你是了不起的人物,他覺得來打擾你是一種冒犯,這時,老師去靠近他才符合他的需求。所以,坐得遠遠的那群學生,大多需要我們湊上前去溝通。
再例如,其實沉默的學生,往往最有思想力,滔滔不絕的學生倒未必就一定深刻。教師對課堂上不怎么發言的學生,千萬不要低估,他可能不入你的法眼,但可能恰巧就是一塊思想的璞玉。再例如,很多不聽話的學生是有擔當之人;中上之才往往前途無量,等等。
不管你是做輔導員、教師還是研究生導師,你要仔細識別學生秉性中的優點和美德。還要注意,卷面成績沒有那么重要,還要注意,人才的成長是一生的長跑。
這些技藝還有很多,例如互動,課堂上一定要留三分之一的時間給學生說話,發言、提問、辯論,如果你沒有做到,學生會非常失望的,教學效果也會變差。例如教學相長,要求你把教學科研協調在一起。例如激勵,好的教學,要把教師的啟發性和學生的內驅力聯系在一起,等等。
各位老師,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這個職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網上有一份BBC的報告說,人工智能取代教師的可能性只有0.4%,我不這么看。
我認為,普通知識的講授工作,極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講解一個基本原理、一個化學定律、一個歷史故事,還有誰比人工智能做得更好?你材料沒它多、表達沒它好、精力沒它充沛、技術手段沒它先進,顏值也沒它高,所以人工智能取代“普通教師”的可能,大到難以想象。
未來,機器真正難以取代的,可能就是邊際性知識、結構性知識、平臺性知識的教學,以及在心理層面的教學技藝,還有情懷。
最后,簡單說一下情懷境界。
情懷境界,我們一般不會在論文中看到。做科學研究,僅有情懷也是遠遠不夠的。但我覺得,對于一個教師來說,情懷境界是一生最重要的修煉;對于做學者,情懷境界其實也是職業生涯的目標之一。
我見過有資深學者在大年三十都在寫論文,見過有的教師一生為學生的學業付出過無數心血,你想想看,除了情懷,還有什么能夠驅動他們這么做?
在情懷的境界里,我們要求的是:一切為了“人”。一名學生不是一個符號、一個統計數字,他是一個生命、一個未來的期望、也是一個無限豐富的世界,你一旦意識到這一點,會感到他就是你的子弟,你會覺得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情懷的境界中,我要提到這樣一些概念:價值觀、批判性、同理心、同情心、眼界、愿景和恒心,這些其實也是作為一名教師和人文學者的基本修養。年輕的時候,我們會覺得知識很了不起,之后會覺得技藝很了不起,但后來我們會認為,境界很了不起。年歲漸長,體會就越深。
我在南大聽了很多前輩老師們的講話、報告,有些內容我在知識層面上未必懂,但是在情懷上我完全有共鳴,即使是素不相識,也好像跟他是相交多年。
走在南大的路上,我經常遇到這些有南大品格和大學精神的學者、老師,大家也未必打招呼,但是彼此都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也許,這些可尊敬的同道的存在,也是我們在這個校園里繼續工作、為了理想而奮斗的主要理由,我們不能失去他們。
作為學者,我們是以學術良知立身;作為教師,是以教師的職責來自勉。我們這個職業的本質,還是要為學生捍衛他們的未來。
有些孩子會因年輕無知而犯錯,但他老去之后,卻往往痛感不能回到過去跟自己說話,痛感那時也沒有人能夠幫助他。就如《肖申克的救贖》中老瑞德所說:“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大錯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我試圖講道理,讓他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但是我辦不到,那個少年早就不見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軀。”
當我們想起這段臺詞,會意識到我們在承擔那個穿越歷史以挽救未來的責任,我們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實現自己,也告訴他們“你不能那么做”。這大概就是我們的職業生涯的崇高使命。
以上,是我的一些所思所想。那些美好的職業情感和專業理性,時常讓我感奮,讓我自豪,也曾讓我徹夜難眠。今天,我希望能把它們傳遞給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