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上說話要有語言藝術才能使你贏在嘴上
民間有句俗語:“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句話警告人們:張嘴吃東西就可能進入細菌病毒;張嘴說話就可能招來禍患,因此,嘴巴是人類災禍的根源。所以,孔老夫子告誡我們要“敏于行而納于言”。意思就是行動要敏捷,說話要遲納。有些人還把“謹言慎行”的條幅掛在客廳或書房里,時刻約束自己要“謹言”。還有一個哲理故事告誡人們說,上天造人的時候,為什么讓人臉上的結構是兩個耳朵,兩只眼睛,兩個鼻孔而單單是一個嘴巴?就是要人們多聽、多看、多聞而少說。馮夢龍先生在他的《三言》中總結了兩句話:“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意思就是人間的是是非非都是張嘴說話招惹的;個人的煩惱都是因為想出人頭地引起的。連到佛門也要“啞巴進廟門,多磕頭少說話。”以防言多有失。
雖然嘴很容易招惹麻煩,但是又是人們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吃飯、喝水,包括有病吃藥都得通過嘴。人與人傳達交換信息也得張嘴。嘴就像一個國家唯一的天然良港,雖然可能引發走私、病毒和精神污染品,但是,關閉了就會掐斷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所以,還得積極地開發利用。因此,先人們雖然告誡后人要“納于言”、“謹言”或少說話,誰也沒有說過不要不張嘴、不說話。可見,“納于言”、“謹言”和少說話僅僅是一種消極的防御措施。人要生存下去,不張嘴吃飯,不張嘴說話是不行的。在防御的同時還要積極地開發利用。就如當今說的,要用改革解決改革中的問題。人們也要用張嘴來解決張嘴所引發的問題。所以,人們對進攻型的嘴也賦予了很多贊美之詞。如:能言善辯;能說會道;伶牙利齒等等。歷史上把能說的稱為“鐵嘴”,現在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稱為“名嘴”,有部電視劇把清代學者紀曉嵐說成是“鐵嘴銅牙”。當今還出現了張嘴的專門學問。如口才學、辯論學、演講學等等。古今中外都有許多人把嘴作為職業。如電視主持人、電臺播音員、唱歌、唱戲的演員、政府部門的發言人,外交代表等等。中國歷史上這類事例就更多了。如商鞅始入秦,張儀說秦王,蔡澤說范睢,蘇秦說六國,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舌戰群儒、解放后伍修權大罵聯合國。都演繹了語言藝術的精彩篇章。戰國時期的外交家張儀先生,當年從鬼谷子那里畢業后到楚國應聘,喝酒時楚國宰相丟失一塊玉壁。張儀被懷疑并遭受一頓苦打。張儀醒來第一句話就問他的夫人:“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夫人告訴他舌頭還在,他說這就夠了。之后,他就是靠嘴巴里的這個舌頭登上了秦國宰相的寶座。
商場上,語言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可以說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嘴,每一次交易都不亞于一場外交活動。采購需要說動賣方,銷售需要說動買方,爭得利益需要討價還價,雙方或多方合作需要談判。就是求職應聘,或者是很好的謀略貢獻給老板。這些都需要張嘴去“說”。缺少語言,沒有一定的語言藝術都是不行的。所以,商人這個職業多半也是靠嘴的職業。有人分析“商”字是“八口”撞開大門“。雖然有點牽強,也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因此有人說”好胳膊好腿,不如長個好嘴“。也就是說在某種情況下,”好嘴“能比”好胳膊好腿“創造更大更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