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個人研究總結(精選3篇)
數學個人研究總結 篇1
回首之間,一個緊張、充實、有序的學期又將結束了,回顧這一學期自己在教科研方面的工作,作如下小結:
我認為教師的個人綜合素質,教學情感和工作態度都是的學習資源,這就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施課題的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教師必須要有寬廣和厚實的業務知識。因此,根據期初制定的計劃,做到:
1、每周一下午組織課題組教研活動,鼓勵每個實驗教師認真地做好筆記,完成每周所討論的問題或具體工作。
2、注意收集學生的優秀作業以及手抄報。
3、期中考后每個實驗教師完成制定一份《學生學習評價單》,設計合理的評價標準,反映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的一些情況。
4、認真做好教學手記,并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寫好心得體會。每一次的研討活動,能聯系教學實踐認真準備,積極發言。
5、參加北師大學科帶頭人研修學習,接觸最前沿的教育信息。課堂教學是教師的主陣地。我能結合研究課題“關注生命,有效引導,促進數學課堂的動態生成”努力上好每一堂課。正如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中說的':“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中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及以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不是機械地執行預設方案,而是注重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在課堂特定的
生態環境中,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地組織引導適合學生參與的、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除了關注學科知識,更應關注人,課堂教學的基本追求是追求人的生活性、發展性和生命性。”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學習方式愈來愈受到重視。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因勢利導,創造性地組織起適合學生參與、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能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下對學生出現的良好資源制定對策,進行精心的整合、開發,規避老師牽著學生走的局面,實現學生思維、情感推老師走的情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產生自己的學習經驗,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使課堂場景變成一幅幅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我除了能認真上好研究課外,平時,積極參加市級、校級的聽課活動,學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更好地改進自己的教學,使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提高得更快。
此時,回顧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這一個學期里,我通過付出的努力,覺得不僅積累了幾分經驗,同時也增多了幾分收獲。課題研究的過程,是我自我完善的過程,我體會到了課題研究所帶來新的教育生活經歷和體驗,以及新的感悟、新的發現、新的認識和新的思考,還有太多的困惑。我愿更加努力地付出,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和研究水平。
數學個人研究總結 篇2
根據期初的工作安排,腳踏實地的進研究工作,并把理論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圓滿完成了本階段研究工作。現總結如下: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提高初中數學有效性的策略與實踐研究”這個主題,以現代教育理論為依據,以數學新課程標準為導向,以促進我與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堅持把教育科研作為提升我組教育水準、提高辦我組耀眼的品牌并形成特色。
二、了解課題研究的對象、任務、目標及內容
1、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數學課堂教學,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本課題研究的最大任務。
2、本課題的研究任務是:
(1)把握農村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與規律,引導學生的學習意向,極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努力建構既符合教育學一般規律,又切合農村初中這一教學背景要求且盡可能科學、客觀、具體的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評價體系;
(3)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促進深入學習數學教學理論,領悟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真正在課堂教學實際中轉變學生觀、教材觀、教學觀。
3、本課題的研究的目標是:
(1)構建數學課堂“先檢—再教—后測”的有效教學模式。
(2)力爭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并設計多樣化的課堂,優化教學過程,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3)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提升教師有效教學理論水平,提高授課能力,力爭成為一個觀念新、能力強、務求拼搏的初中數學教師。
4、本課題的研究內容是:
(1)提高課前準備工作有效性的研究:即教學知識處理的有效性和提高學生預習的有效性。
(2)積極參與集體備課有效性的研究:即充分發揮各教師集體智慧力量,使教學設計更有效。
(3)提高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的研究:設置有效的教學目標、有效的師生關系、有效的教學方式與方法。
(4)形成評定數學課堂是否有效的標準:設置有效的教學行為、有效的課堂管理、有效的課堂提問、有效的作業設置。
三、工作目標與工作重點
1、加強學習。我利用實驗活動時間認真學習有關有效性教學策略等理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
2、強化電子備課。在備課組長的領導下,分年級商討產生共案后,再由自己根據本班實際情況制定個案進行教學,力爭做到備課的有效性。
3、把研究落實到課堂中。注重課前有效性設計、課中有效教學行為設計及課后反思有效性,初步形成“先檢—再教—后測”教學模式。
4、正確使用錯題集和錯題訂正本。在作業有效性方面,我先設置八年級錯題集,設計出本章節中易錯、易混習題,即先給學生打錯題的預防針,然后通過練習、作業、考試等形式再讓學生完成錯題訂正本上相關信息并寫出反思等;其目的在于讓學生牢固掌握易錯、易混習題的錯因及正解。
20xx年xx月
數學個人研究總結 篇3
歷時兩周的科研課題研究課選拔圓滿結束,共有4人參賽,最終有2人被評為縣級競賽參選人員。選拔期間由5人組成的評審小組(校長劉明浩、業務校長唐海軍、科研主任楊清華、教務主任吳中華、科研骨干殷長杰)做到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組織聽課、評課,嚴格按照下發文件的指示精神,將課題研究與教育教學完整的融合在一起,更有效的提升了教師的科研水平,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評選結果如下:
第一名是初二語文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是市級科研課題《農村中學潛能生成因與轉化》,授課課題是《愛蓮說》,課堂教學注重潛能生的培訓,體現了本人所承擔的科研課題實施的重要性,對潛能生的每點鼓勵,每一份關注都會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從而提高潛能生學好語文的信心。
第二名是初一語文教師,承擔的是縣級科研課題《多讀多寫、創造開放的語文課堂》,采用“雙主互動、合作探究”有效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展示的方式多樣,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
本次活動,不只是兩位教師得到了鍛煉,其他參選人員也驗證了本人科研課題的實效性,用教學檢驗了課題的實施和實驗的效果。運用先學后教,雙主互動、合作探究有效課堂教學模式,課堂上充分發揮了學生是主體的作用,在我校省級科研課題的引領下,努力完成自己的子課題,教學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
業務校長又做了總結,令各位教師對“科研指導教研、教研引領教學”這一指導思想理解深入,視野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