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兒童工作總結(精選3篇)
流動兒童工作總結 篇1
為加大《傳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貫徹落實力度, “關注流動兒童預防接種”。 動員全社會關注預防接種工作,普及免疫規劃知識,營造全社會實施國家免疫規劃的氛圍,使流動人口、計劃外生育等特殊人群中出生兒童都能得到同等的免疫預防服務,我縣從加強流動兒童管理、加大宣傳發動、提高接種率入手,使所有的流動兒童得到了均等的免疫預防服務,現總結如下:
一、預防接種情況:
全鎮共有0—6歲鎮域外流動兒童22名,其中: 6歲4名;5歲0名;4歲0名;3歲1名;2歲3名; 1歲0名; 0歲14名。建證、建卡率100%;五苗全程接種率100%;擴免新增疫苗接種率100%。乙肝接種15針次,opv1針次,DPT5針次,DT4針次,麻風2針次,麻腮風1針次,A群0針次,A+C群5針次,乙腦7針次,甲肝1針次。共接種41針次,接種率均為100%。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家長預防接種意識淡薄,隨意性較強。對免疫規劃知識、行為、態度的認識不到位。二是流動兒童管理難度較大,尤其是計劃外生育兒童居住分散、有很大的隱蔽性。三是特殊人群中出生兒童居無定所、流動性強,漏證、漏卡、漏種現象在所難免。
三、今后工作的重點
一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家長預防接種意識,爭取兒童家長主動參與免疫預防活動。二要進一步加大對流動兒童的管理,定期到鎮派出所、村委等有關單位收集居住3各月以上7歲以下流動兒童資料,納入免疫規劃管理。
流動兒童工作總結 篇2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流動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即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被流動在家鄉,并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中小學生。為了給這些流動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我校就在全鎮范圍內啟動“流動兒童關愛工程”,現將有關流動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各個班級的班主任在學校領導的統一部署下,對班級的“流動兒童”情況展開細致的調查,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登記,全面了解“流動兒童”的生存狀況和成長需求,建立“流動兒童”檔案。在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立足實際,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確定工作目標
通過對流動兒童問題的調查、分析與研究,找到了影響流動兒童健康成長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狠抓落實,全面推廣“關愛工程”,為流動兒童營造了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環境,同時還加強了領導,形成合力,大力宣傳,建立目標責任制。確保流動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機制,發揮學校陣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領導負責制度。學校成立了以齊貴明副校長為組長的“關愛工程”領導小組,制訂了具體計劃,實施了“流動兒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學校成為了學生學知識,學文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的主陣地。
2、建立流動兒童檔案和聯系卡制度。我校對所有學生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研究,摸清了流動兒童的底數,建立了每個流動兒童的專門檔案和聯系卡,通過聯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強的了學校與學生家長及其他監護人的聯系,共同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
3、實施教職工結對幫扶流動兒童的制度。在學校流動學生中確立重點幫扶對象并配備幫扶教師,由班主任、科任老師與本班流動兒童結幫扶對子。幫扶教師經常找流動學生談心,隨時掌握流動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建立了教職工關愛流動兒童的成長日記,讓教師成為“代理家長”,讓流動兒童在老師同學的集體中成長,以對他們缺失家庭教育進行補償,使他們走出孤獨和憂郁。
4、建立健全教師與流動兒童的談心制度。中心學校做到了每學期召開一次幫扶教師、流動兒童、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的座談會(家長會)。
5、建立了關愛流動兒童的應急機制。學校建立了流動兒童、學校、家長(監護人)、政府之間完備的聯系方式和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層層簽訂了安全責任書,明確責任,確保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6、注重對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營造了良好的環境,針對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的流動兒童,學校開設了心理教育課,大力開展了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讓他們削除不良情感體驗,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7、建立健全檢查考核機制。加強了對流動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定期對學校和教師進行了考評,作為獎優罰劣的重要依據。
(二)構建教育網絡,形成關愛合力。
1、加強與流動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
2、加強同社區、村組和家庭的合作,營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圍。
(三)明確職責,創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
1、加強了對貧困流動的資助工作。對流動兒童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的照顧,將家庭困難的流動兒童納入到“兩免一補”、“濟難救助”中來,確保他們完成國家規定義務教育。
2、整治校園周邊環境。
3、建立健全保障外出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工作包制度和機制。
4、有的“流動兒童”缺乏自信,學習偏差。學校號召班里的品學兼優的學生與“流動兒童”結成“一幫一”共同成長拉手對子,做“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的好伙伴”。再就是每一位教師負責幫扶幾名“流動兒童”,從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關心,引導“流動兒童”形成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百折不撓的優秀品質。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流動兒童”得到了教育,使他們的學習、紀律、性格都有了改觀,都有了進步。
5、建立關愛經驗交流制度。學校每期進行一次“流動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總結,不定期召開研討會、座談會,定期舉行經驗交流、不斷探索方法,新措施,不斷提高流動兒童教育管理水平。
雖然我們在過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是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這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目前我校流動兒童較多,且預計在未來的幾年之內仍會存在繼續增多的趨勢,所以我校考慮建立寄宿制學校,建成學生宿舍,以便于學校對分散寄宿在校外或親戚家的流動兒童的集中管理;
2、在落實學校同社區、村組和家庭的合作中,由于受一些客觀存在的因素的影響,學校方面的工作還存在著一定的薄弱之處,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加以改進。
總之,學校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關愛流動兒童,幫助流動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榮辱觀,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新形勢下的新課題與新任務,為做好這一工作,我們將不懈地努力著!
流動兒童工作總結 篇3
“寶貝你把自己關進了房間,留給爸爸媽媽一片陰雨天。你吝惜每一句簡單的語言,喊一聲媽媽,真的太難。媽媽要怎樣做才能走進你的世界,怎樣讓你認知外面的世界。牽你的小手,和孤獨告別,是媽媽今生要做的一切……”---星星的孩子媽媽的心聲——題記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這是一種無法預防也無法治愈的終身疾病,發病率已達千分之六,超過癌癥、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總和。20xx年,自閉癥被列入“精神殘疾”,生活能自理是自閉癥患者最理想的康復狀態。社會上有許多這樣的孩子,這些折翼的小天使被稱作“星星的孩子”
李懿釗,男,1991年出生福州市一個普通的家庭里,一個自閉癥患者。從小就對音樂特別敏感的李懿釗,一聽到音樂就忘乎所以,仿佛只有音樂才是他的世界。2歲就能彈奏電子琴,20xx年4月開始拜師學鋼琴,20xx年通過中央音樂學院業余鋼琴九級考試。20xx年10月跟著視頻學會了架子鼓,20xx年10月開始學薩克斯,20xx年6月又學了雙排鍵電子琴,如今,在家里練習時,李媽媽仍是陪伴在一旁,并不時提醒他記得要站直、抬頭。自從李懿釗確診為自閉癥患兒始,李媽媽就辭職在家照顧他。由于孩子總是沉寂在自己的世界里,照顧起來比一般家庭艱辛許多。李媽媽始終不敢離開孩子太遠,時刻陪伴在身邊。當發現李懿釗對音樂特別感興趣時,李媽媽開始專注培養李懿釗的音樂才能。李媽媽介紹,李懿釗經常通過視頻模仿學習。已通過中央音樂學院業余鋼琴九級考試的李懿釗最喜歡鋼琴家郎朗演奏的《黃河協奏曲》,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練習才熟悉掌握,一個人在家里練習時,李懿釗會自己一個人同時彈奏鋼琴與電子琴以達到雙人演奏的效果。家里的相冊里滿滿都是李懿釗的照片,李媽媽收集了孩子不同時期的照片,在她眼里,孩子是優秀的。打開相冊,李媽媽有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與辛酸。由于李懿釗只要聽到音樂就會隨著音樂手舞足蹈的,每次在公交上的一有音樂響起,盡管李媽媽已經將李懿釗緊緊地拽在身邊,但站在一旁的人總會躲得遠遠的,甚至鄰座的人被嚇到趕緊從位置上跑開。“誰讓自己的孩子是這樣呢?”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李媽媽總是這樣安慰自己。“還多了位置可以坐。”李媽媽說起這些總是輕描淡寫或一笑置之,但語氣中卻透露著一絲無奈。20xx年,家里為他在于山九日臺音樂廳舉辦了“李懿釗少年時代專場音樂會”作為他的成人禮。媒體報道了這場音樂會,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自閉癥,認識了李懿釗。此后李媽媽再帶李懿釗上街,時不時有認出李懿釗的人會主動跟李懿釗打招呼,而不是躲開了,這讓李媽媽覺得很是開心,她希望通過媒體的報道,讓更多人知道、了解自閉癥,讓自閉癥的孩子們能夠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愛。
13歲的陳兆然同樣是自閉癥兒童,13歲的陳兆然十分喜歡音樂與繪畫,還是全國特奧輪滑冠軍。2歲時,醫生告訴陳媽媽兆然患有“孤獨癥”。農村出身的陳媽媽根本不知道何為“孤獨癥”,只是覺得既然是病那就得治,可醫生卻告訴她“無藥可治”,為了了解何為“孤獨癥”,陳媽媽上網查詢資料,然而十年前的網絡資料有限,陳媽媽無從下手,但她知道作為媽媽,她必須與孩子共成長,為了照顧兆然,陳媽媽把工作給辭了。并努力取得教師資格證,在鄉村學校里當義務教育教師,只是為了孩子可以去上學,“孩子已經去上學才能康復得更好,”陳媽媽說。
“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正如陳赫演奏的《隱形的翅膀》一般,星星的孩子們也有著一雙隱形的翅膀,他們對音樂、繪畫等比較敏感,只是起步對他們來說很難,前期要付出的努力相當大。大多數自閉癥兒童對圖像思維較敏感,但學繪畫對于他們而言還是十分艱難,甚至握筆這一個簡單的動作,有些孩子就要學很久才要學會,更別說之后要把不同的色塊畫在紙上。馮驥才曾說:風可以吹走一張大紙,但吹不走蝴蝶,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順從。也許,在孤獨癥兒童的畫冊里,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句話的力量。他們是喜歡畫畫的孩子。如果你走近他們,會發現這些孩子像天外來客,每天一點點進步,創下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這是天真者的藝術。有不少人說不理解自閉癥兒童的畫或是看不懂,但這樣一副對于普通孩子來說是簡單的色塊或線條的作品,對于自閉癥患兒來說,卻凝聚了長期的心血與努力。對于他們來說,繪畫,也許是除了語言之外的一種較好的溝通與表達方式。他們不聾,卻對聲響充耳不聞;他們不盲,卻對旁人視而不見;他們不啞,卻對外界閉口不言。猶如遠在天邊的星星,遙遠地一顆一顆地亮著,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閉癥兒童
“人生如囚,無止期”用于形容自閉癥患兒家庭亦不為過。雖然家長們都接受了事實,并與孩子共成長,也會將孩子成長過程的辛酸事當故事一笑而過。但在他們心里始終有個擔憂,那就是當他們老了,帶不動孩子;當他們死了,留下了孩子怎么辦?他們渴望有更多的社會愛心人一同接力完成孩子的養護問題;他們渴望政府能盡早建立終身養護制度,幫助“星星的孩子”,脫離逐漸長成卻無處容身的困境。這些被稱作為“星星的孩子”心純凈得像天空,看得見卻摸不著,我們的社會對他們歧視太多,接納太少。他們需要被呵護,需要被安慰,他們需要社會各界的人們寄予力所能及的關心,他們要的不多,他們要的不過分,雖然他們的心緊閉著,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些小天使為何不敞開他們的心扉,但是我們對他們張開雙臂就夠了,張開雙臂將他們擁入懷中在他們耳邊低聲輕語:我親愛的寶貝,世界那么大,有我擁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