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的總結與體會(精選3篇)
論文的總結與體會 篇1
摘要:本文針對會計政策選擇的概念、遵守的原則、改革的思路進行認真的理論闡述,指出會計政策選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會計政策選擇;會計核算體系;思考
一、會計政策選擇概述
國際會計準則將會計政策定義為“在編制會計報告時,管理人員所采用的原則、基礎、法規和程序。但在使用中需要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選用最能恰當地表明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政策。”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規定:“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所采用的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
(一)會計政策選擇的概念
會計政策選擇是會計主體一種有目的的、在會計政策中進行挑選的行為,它既包括某項經濟業務事項初次發生時的初始會計政策選擇,也包括由于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變更原會計政策,即對以往選定的會計政策進行調整。因此,會計政策的選擇是一種行為、一個動態的過程,貫穿于企業從會計確認到計量、記錄、報告諸環節構成的整個會計過程。
同時,會計準則中的真空地帶——即沒有規定的一些超前、特殊的經濟業務如何進行會計處理之處,也屬于會計政策的選擇范圍,此時企業擁有完全的選擇權。企業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會產生不同的會計信息,將導致企業各個關系集團之間不同的利益分配結果和決策行為,進而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結果。因此,企業各相關利益集團都很重視和關注會計政策的制定和選擇問題。
(二)會計政策選擇產生的原因分析
1.會計政策選擇會產生一定的經濟后果。
所謂經濟后果,是指不論有效證券市場理論的含義影響如何,會計政策的選擇會影響公司的價值。從本質上說,經濟后果就是認為企業的會計政策及其變化是有影響的,雖然可能不影響企業現金流量,但卻能影響企業的價值及其股票價格。會計規范制在制定準則或規章時,要考慮制定會計規范的成本;會計規范使用者要考慮會計政策的選擇所帶來的經濟影響。因此,會計規范是規范制定者和各利益集團相互斗爭、相互妥協的產物;是在相互平衡妥協的基礎上暫被利益各方認同的準則。
2.會計準則的不完全性。
會計準則作為一種合約,它的制定并不是純技術性的,而是各利益相關方相互間多次博弈的結果,在不斷地博弈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均衡,從而不斷完善修訂準則。因此,會計準則是一種不完全的合約,這就為企業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提供了可能性。在實踐中常常會出現企業的會計處理“無法可依”的現象,這也為會計政策選擇提供了空間。
二、會計政策選擇遵循的原則
(一)合法性原則
在我國,會計政策一般是國家或政府為規范會計運行,對其運行的原則、程序和方法所做出的制度安排。從而達到在社會各個主體之間合理地調節和分配社會收益,實現社會和諧的目標。因此,所有政策的選擇必須遵循國家的意志,各個會計主體必須嚴格地遵循宏觀會計政策的原則和程序,做出符合其規范的選擇,不能超越國家規范而濫用會計政策。
(二)公允性原則
企業自主權的擴大和會計準則的不完善,給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我們一定要注意利益協調而不是損人利己。
(三)一貫性原則
為了使企業的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企業選用的會計政策前后各期應該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但是,也要靈活理解和運用,如果已經選用的會計政策使其提供的會計信息就應該從經濟環境和自身經營情況出發,重新選擇最能恰當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政策。
(四)成本效益原則
任何選擇都是有成本的,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應權衡操作及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與效益。在考慮自身經營特點和基本會計信息質量得到保證的基礎上,企業應選擇便于理解和實施的會計政策,并盡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
(五)謹慎性原則
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不應該抱有投機心理,而應采納謹慎的態度,合理的核算企業的或有事項,不高估資產和收益,也不低估負債和費用,從而盡可能的降低企業風險和經濟業務的不確定性。
三、新會計準則體系下會計政策的選擇
(一)新企業會計準則
我國財政部于20xx年2月15日發布了38項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和一項基本準則,新的會計準則涵蓋除小企業外的各類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保持“中國特色”的同時又充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新準則將于20xx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施行,其他企業鼓勵執行。換言之,除了上市公司必須執行新會計準則外,對于新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中存在差異的地方,其他企業仍然有較大的選擇空間。
由此可見,新會計準則的運用僅限于上市公司,與同行業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較,二者提供的會計信息可能基于不同的核算標準,導致其可比性進一步降低。另外,新準則體系下的許多理論和做法與目前的會計規定和務實有相當大的差異,甚至是根本性的改變。在新理念的貫徹和執行下,新準則中的一些會計核算程序和方法也產生了相應變化。這些賬務處理的變化能否得到很好的執行與實施,對我國上市公司和會計人員來說將是一個新的任務與考驗。
(二)新企業會計準則下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
新準則規定了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F實中如何選擇、如何計量,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變得尤為重要。
在我國,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選擇會計政策包括一系列會計原則、方法和程序,包括:資產計價基礎、存貨計價方法、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合同收入的確認方法等。
四、會計政策改革的思考
由于中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而形成的管理模式。人們的習慣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都會不可避免地在一定時期內影響會計政策改革的進程,會計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須是一個長期性的,漸進的過程。因此,會計準則和制度往往是在實踐中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經濟業務特點,逐步建立頒布新的準則體系,并不斷完善現有會計規范體系。
而由于我國經濟業務的復雜程度不斷增大,加之相關會計從業人員水平有限,整體素質在短期內還不能完全達到較高標準。所以,目前當務之急就是盡快切實理解新會計準則的內涵,發揮新會計準則對會計工作的規范作用,進而提高會計職業界的整體實物水平,更好地選擇適合的會計政策,在遵守合法性原則和成本效益等原則的同時,增強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準則與制度的配套和自身的完善
從現階段來看,我國暫時還無法取消企業會計制度,絕大多數的企業仍將在一定時期內實施會計制度。為了避免準則與制度中存在的矛盾和沖突,還應該加快修訂《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制度》,使之部分內容與會計準則盡可能匹配。另外,我國目前的會計準則制定尚不成熟,僅有的38條會計準則并不能涵蓋實際生活中所發生的所有經濟業務,如退休金會計等很多領域都沒有出臺具體的準則規定。因此,我國會計準則還存在很多不足和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建立健全相關法律責任
我國目前法律體系的缺陷之一就是對法律責任的關注不夠,不是處罰太輕就是處罰條款模糊。如果對經濟犯罪加大懲罰力度或者更加明確懲罰條款,這樣一來,在相關責任人有犯錯的企圖時總會首先考慮到由此而付出的代價,當他的成本相對較大時,自然就會放棄一些負面行動,從而大大降低經濟事件的犯罪率。
(三)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和外部監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建立健全企業的內部控制是貫徹會計法律法規,加強會計核算,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從源頭上遏制企業會計造假的最好辦法。因此我們應當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先進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內部審計和監督,規范會計政策選擇。
證券監管部門應加大對會計政策選擇權的監管力度,充分、準確的信息公開可以有效遏制管理當局為了個人利益利用會計政策操縱企業利潤,損害其他各方的利益。因而,應該強制上市公司披露會計政策的選擇對利潤的影響程度,加強會計信息的披露,包括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特別是會計政策的選用、變更應予以充分及時的揭示。
參考文獻:
[1]劉叔申,王林。論現代企業制度下的企業會計政策[J].會計研究,1996,9.
[2]李姝;诠局卫淼臅嬚哌x擇[J].會計研究,20xx,7.
[3]徐維蘭。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狀況的分析[J].貴州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xx,1.
論文的總結與體會 篇2
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個人收入的不斷提高使個人所得稅成為增長潛力與空間最大的稅種,個人所得稅的流失也成為關注的熱點.
本文以黑龍江省為例嘗試用稅收收入能力測算法估測黑龍江省個人所得稅稅收流失的規模,并與浙江省稅收流失規模作了比較,發現雖然兩省的經濟發展速度不同,但稅收流失的相對規模趨同,從而證實了稅收流失的嚴重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求稅收流失的原因,發現分類所得稅制強化了稅收的收入功能,削弱了調節功能,造成收入分配機制扭曲,將工薪階層推向個人所得稅納稅人主體,稅收相對負擔較重,這與個人所得稅的目標是相違背的.而信用制度缺失,傳統文化的慣性等因素加大了個人所得稅征管的難度增加了稅收成本,稅收流失進一步加劇.
因此治理個人能所得稅稅收流失在我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本文認為從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入手,減少工薪所得稅的累進級數,以混合課征制為過渡,緩解收入分配機制的扭曲.同時迅速建立起以身份證號碼為基礎的三號統一(身份證號,納稅識別號,社會保障號)的個人信用平臺,配合稅收征管制度的強化提高征稅效率.加大稅法宣傳力度,借助新聞媒體的力量,使公民知法守法,從而逐步減少稅收流失.
結論是一篇論文的收束部分,是以研究成果為前提,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和論證所得出的最后結論.在結論中應明確指出論文研究的成果或觀點,對其應用前景和社會,經濟價值等加以預測和評價,并指出今后進一步在本研究方向進行研究工作的展望與設想.結論應寫得簡明扼要,精練完整,邏輯嚴謹,措施得當,表達準確,有條理性.
(二)畢業論文結論的寫作總結
1.論文的結論作為論文正文的最后一章單獨排寫,不加章號.
2.論文結論的字數要求在600-800字左右.
3.論文結論的結構應包括論證的結果,主要對策與建議,并簡要說明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為他人繼續研究指明方向,提供線索.
4.論文結論撰寫應該注意:結論部分應起到結束全文的作用,一般不要提出新的觀點或材料.
由于所學知識有限,本文只在粗淺的層面解釋個人所得稅稅收流失的原因,提出基本的對策建議.稅收流失的測算方法以及個人所得稅流失的深層根源還有待于深入研究,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關注個人所得稅.
論文的總結與體會 篇3
當看到冬季小學期的課程表時,發現有論文寫作的課程,我心懷期待,因為從大三開始自己就對論文寫作在開始探究,也和其他老師探討過如果加深自己的寫作水平。聽完秦前紅老師的課后,有幾點感受頗深:
首先,多讀書后方能思。當老師講到他碩士復試時問學生大學讀了什么書的時候,自己也在腦袋中過濾自己的知識儲備。捫心自問,從大一到大三,閱讀量似乎在下降,究其內因,或許是自己去參加一些比賽鍛煉自己的其他能力而可支配時間減少,終究還是自己懈怠了。認真回想,除去自己初高中的書不談,自己大學看了的書大概有熊紅文的死刑密碼、耶林的為權利而斗爭、巴爾扎克的幻滅、柴靜的看見、楊絳的我們三、錢鐘書的圍城、麥加的暗算和解密、梁曉聲的欲說、路演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饒雪漫的左耳、辛夷塢的晨昏等、,最近在看的鄉土中國。發現自己的閱讀量真的很缺乏,而且自己看的書大部分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偏于文學類,而法學類的書看的非常少。沒有閱讀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思想的碰撞和知識量的輸出。聽到秦老師說自己每天閱讀2-3小時,出門會帶一本書,自己深感慚愧,我希望自己在剩下的大學時光,努力的充實自己,沉潛自己。
其次,得工具者得學術。我曾經不懂的工具的重要性,覺得有百度似乎可以閱無數,后來在民法總論的楊芳老師的課堂上,這是第一位介紹工具的老師,她介紹了北大法寶和中國知網,也是她開啟了我工具重要性認識的啟蒙。秦老師也講到工具的重要性,這堅定了我努力去探索一些工具掌握咨詢的決心。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我們依靠傳統的方法獲得咨詢只能落后于他人,而且碎片化的信息,未盡體系化和整理的信息,我們掌握起來也不能使我們將視野打開,努力的探索工具的用法,踏踏實實每一步。
最后,對生活懷憂患意識。其實當老師談到這個問題時,我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一些科學家。他們發明一些東西其實都是生活中存在問題需要去解決的,他們努力的'進行科研,發明出一些工具,讓我們享受到科技帶來的方便。如果科學家不細心發現生活中的不便之處,或許也就沒有所謂的發明了。正如正是因為傳遞訊息的不方便,有了電話,交通的不方便,有了交通工具,臺式電腦的不方便,有了筆記本,平板等等。而我們寫論文,也是需要一種憂患意識,對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現存在問題,需要解決,我們便可以寫作來闡述。一切皆源于生活。
很感謝這短短的兩天課程,讓我見識了大家風采,感謝所遇到的人,茫茫人海,一切的相遇,是偶然,或許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