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工作總結:朝陽般的開始
從我個人角度來講,目前對于做公益并不是完全認同,至少不是完全理解——到底公益本身是否可以承載改造社會的宏大藍圖、到底所言的“東方社會主義大公益”是可能的?我還是將信將疑,所以這次去云南,也是學習和試圖理解的過程,只要用心肯定會有成長、收獲。如果這條路走對了那最好,如果這條路走錯了,那就像《北京法源寺》里譚嗣同所說的一樣,用自身的實踐來證明這條路是錯的,以昭示后來者。
以上便是目前的所有考慮及打算,對于社團的集體、西安的集體我心里充滿了感情,我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說到離開,心里其實很傷感。但即便如此,我依然知道,這條路還是早晚要走,所以便也顧不得這么多了,收拾了行裝做好遠行的準備,踏上了與大家一起去甘肅定西支教的火車,然后從甘肅到西安、從西安到石家莊和西柏坡,再到北京,在北京滯留一周之后就在8月4號晚上離開,距今剛好一周。
(二)在昆明工作與生活的一周總結
我所在的公益聯盟是本地的一家公益機構,歷史不過五六年左右而已。其工作所牽扯范圍,包括工口,是勞動互助合作社在做:工友維權、工人文化娛樂服務、二手義賣超市、流動兒童教育等;農口,是潤土工作組和幫幫健康生活館在做:有機農業和綠色農品銷售、中醫推廣、推動建立農村合作社、城鄉對接發展等;學口,主要與工口和農口對接搞活動:學生志愿者的培訓、志愿者隊伍的建立、讀書實踐活動的組織等。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核心的分支aa樂行工作組負責整個大團隊的管理和策劃、組織一些大型的公開的公益活動,如每年可以募集善款幾十萬、動員上千市民和政府企業學生等共同參與的品牌性活動“千人徒步盤龍江”、慈善婚禮、公益義賣屋等。
其理念,即是前文所提到的“東方社會主義新公益”。“東方”是區別于西方,即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結合中國國情、反思西方工業文明文明等;“社會主義”是其色彩,即繼承社會主義的追求,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共同富裕的理想;“新公益”是區別于舊公益或者說是現在流行的一般公益模式和理念,力求在很多方面做出開創,其所涉角度較多,在此不細談。機構的口號和理念是“傳播真知,吁行善舉,倡導美育,催生新民,改造社會”。
這邊機構成立的主要發起人和主要負責人,是。1978年生,湖南人,云南師范大學法學碩士畢業,從XX年起開始做類似的社會活動和工作,催生了北斗星志愿文化傳播中心、幫幫健康生活館(“南都優秀社會企業獎”)、 平民教社、aa樂行組、云南青基會潤土互助工作組(壹基金 “影響力獎”)等草根公益組織,在本地算是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因寒假時我曾來過這里做過大約一個周的考察學習,所以算與之有過接觸,后來受他之邀來這邊我做的就是他的助理。與之相處幾天,我對他的印象是很好的,長了一臉大胡子,性格隨和愛笑,坦誠真摯,善于溝通,信念堅定,敢想敢干,在這邊我幾乎每天都要與之單獨溝通交流至少一次,就很多問題與之探討,絲毫沒有距離感。而對我,他也是比較放心和支持,常與我主動溝通聽我意見。
在這邊,大家都是同吃同住。住在一棟四層獨棟小樓里,夫妻住單間,其他人住大宿舍。每天吃的飯都是我們自己做的,每頓飯都很豐盛,有肉有素而且全部都是全綠色的有機健康食品。
坦誠地來講,不管是之前7月初還在學校時讀他給我發的郵件談我來云南之后的具體工作內容,還是過來之后看整個機構最近新制定的下半年工作計劃,都感覺比較心虛——心虛的地方在于,確實從個人來講,之前沒有類似的經驗,甚至對于做公益絲毫都不了解。來這邊,更是對機構目前的現狀、工作階段、各分支機構的工作等等毫不了解。剛來第一晚,想想第二天要做什么都是一臉的茫然,感覺眼前都是黑乎乎的無從著手。
到達的當晚就與進行了交流,談了很多想法。有兩大問題需要注意,一則不了解大團隊、小團隊各自目前的工作及計劃等,二則沒有融入集體團隊之中。所以,當即打算用一個周的時間來解決以上兩個問題,了解目前工作通過每天主動與各塊負責人進行交流來實現,而融入團隊則可以通過參與做飯、洗碗、拖地、聊天等實現。
幸運的是,我到后的第二天早晨,大團隊即召開了每月例會,既討論了一些各自的工作,也分享了大團隊和各個小團隊在整個下半年的工作計劃,所以一早晨下來驟然之間我就已經已經接近于全貌地了解了想了解的東西。而后,在其他的過程中,真的已經開始在慢慢融入集體當中,也在熟悉著集體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