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組工作總結(通用3篇)
高一歷史組工作總結 篇1
一、期中考試分析:
本次考試為區統考,試卷難度適中,題型為學測題型。
1、成績方面:
總平均分:73分單科最高分:高一(1)分,高一(2)分,高一(6)分。合格率92.7%,優分率24.2%。選擇題平均得分58,而非選擇題得分只有15分。值得表揚的潘同同老師所帶班級成績尤為突出。
2、存在的問題:
①學生課堂質量有待提高
②基礎知識記憶不牢固
③語言歸納能力欠缺
④材料題分析能力不足
⑤審題是關鍵,學生審題能力不強所有。
⑥書寫不規范,答題不分條理。
二、后段教學措施
1、很抓基礎知識的落實。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把知識要點和教師補充的相關知識點落實到教材上,這樣使集中注意力,課堂聽課效果提高,同時便于以后的積累與復習。通過課堂提問及時反饋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利用前兩分鐘,朗讀、背誦前一天所學要點內容,上課后提問,發現問題再講解、強調。每一單元學完之后,要求學生列出單元知識體系表,前幾個單元老師完成,之后由學生自己動手,整理歸納。
2、注重課堂、自習的教學效率。課堂上要求學生紀錄整理,隨時提問反饋。自習課明確學習任務,做作業或練習冊,比如做練習冊時明確到具體某頁某題,然后當堂反饋檢查。
3、加強解題能力的訓練。本學期采取了多做基礎題,以題帶基礎知識的做法。每課一練一評,題量是7-8個選擇題,一個很基礎的非選擇題,做到小步子快反饋。每單元過關,如果發現學生出現錯誤較多的知識點,再講解、強調、錯題重做。適當做稍難題,提升能力拓展視野。
4、培養答題技巧和規范答題。教會學生審題:單項選擇題教會學生抓材料和問題的關鍵詞,關注肯定項和否定項。非選擇題,教會學生提煉材料,找要點結論,注意時間斷限。
5、注重史學基本理論和史觀教學。例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原理內容及運用;全球化、現代化、文明史觀等史觀。
6、在期末考試前制定了詳細的復習計劃,把主要知識點按復習日期列表,下發到每個學生手中,強化學生背誦。
高一歷史組工作總結 篇2
古代商業
1、商業發展的概貌
(1)古代中國“市”的形成與發展
宋以前,縣以上的城市設市。市與民居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進行嚴格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后不許交易。
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2)商業都會的興盛
漢唐長安洛陽;宋朝開封臨安、元朝大都等大城市,是政治、軍事、商業的中心。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新興城市。如南方揚州、成都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出現“揚一益二”〖唐朝〗的說法。
宋朝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最著名的四大商業名鎮。
(3)商人活動〖包含:古代商業發展的一些經典場景〗
商朝人以善于經商著稱,因此后世將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稱為“商人”。
秦漢至隋唐,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經商受時空限制,商業發展比較艱難。兩宋商業經濟空前繁榮,商業環境相對寬松。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元朝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
明清時期,城鎮商業在壓制政策下依然繁榮。
→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
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商幫”,其中,徽商和晉商影響最大。
2、古代對外貿易特點→官府控制下朝貢貿易;
①中國的對外貿易,歷史悠久。西漢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唐朝廣州成為重要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兩宋時,中國同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貿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②朝貢貿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③明清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貿易漸趨萎縮。只開廣州,由“十三行”統一經營。
高一歷史組工作總結 篇3
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鴉片走私的危害:鴉片泛濫,嚴重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導致白銀大量外流,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
虎門銷煙的時間:1839年6月;
領導人:林則徐;
意義:把禁煙運動推向高潮,表現了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堅定決心。
鴉片戰爭爆發時間: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洋銀2100萬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須與英國協商。
影響:
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開創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
2)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為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
5)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
鴉片戰爭對中國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產生的影響:
1)經濟上:鴉片戰爭之后,列強憑借從不平等條約中獲取的政治、經濟特權,爭相通過通商口岸對華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和農產品,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促進了中國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某些客觀條件;
2)思想文化上: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繼承并發展了“經世致用”的傳統,主張向西方學習,呼吁變革。自此,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逐漸成為近代中國思想變革的主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