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手工的個人總結(通用5篇)
做手工的個人總結 篇1
周二在公司收到家校通的短信,告訴我們這些家長為寶寶制作一個卡通沙包,當時覺得詫異,卡通沙包?還好提示家長班級里有成品,可以參照制作。
放學接liza時,特意看了看不知是哪位家長的杰作:一個卡通魚包和一個卡通老鼠包。當時覺得應該挺簡單,可是誰想到。。。哎,真是笑話百出呢。。。
晚上我吃完飯就開始準備起來,想了半天決定給她制作一個米老鼠的卡通包;有了想法,就開始行動起來。我準備好所需要的材料,然后還做了個小樣,按照小樣選布料進行剪裁,準備妥當后開始進行縫制。接下來笑話就來了,逢到第二只mickey的耳朵時,開始翻過來準備往里裝一些米之類的較沉的東西,剛一翻過來liza和她的baba就開始笑起來,說我哪是什么mickey,就是。。。當時的我真是難為情(因為被孩子笑嘛。。。)。我的成果就這樣被pass掉了。。。
周三的晚上,我又開始準備。。。最后決定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制作,當然這其中難免又出了不少笑話,不過還好,最后終于算是“大功告成”了。雖然自己覺得算是個卡通沙包了,可還是沒有達到孩子的滿意程度,liza還是吵著說媽媽制作的包包不好看。。。哎。。。沒辦法,自己的手工活技術也就如此水平了。。。
通過這次的手工制作,也是和孩子互動的一種方式,互動的同時,發現自己欠缺的東西還很多,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
教育孩子的同時,為自己多充充電吧,因為那些都可以作為你的教育資本的
做手工的個人總結 篇2
繼四年級手工制作紙花系列和五年級上學期剪紙系列活動之后,本學期我們班手工制作特色項目為彩帶編織。本人現將本學期活動情況做如下總結:
一.學生的興趣濃厚參與度高。
我們班學生比較活潑,對手工制作比較感興趣,尤其對彩帶編織,大多數學生興趣都比較濃厚,因此,自開學初制定手工特色計劃和動員之后,在學生家長的大力支持下大多數學生都去購買了彩帶,并跟隨我練習制作了一系列彩帶編織作品。
二.彩帶作品的制作要領回顧和學生制作情況。
1.“蛇”
制作要領:
(1)截取4根長約40厘米的彩帶
(2)分別取其中的兩根彩帶編織“蛇”的上顎和下頜。此步驟難點在于彩帶的上下順序、對折的方向和穿插的次序。
(3)“蛇”的上顎和下頜的組合編織。此步驟難點在于“亂中有序”,即能抓住拼接后的四條相對固定的彩帶,按照先后順序進行編織,在編織的過程中調整、拉緊。
(4)“收尾”。在編織到一定長度(約16-17厘米)后進行“尾巴”的打結處理,以防散掉。“蛇”的制作到此結束。
學生制作情況:
學生制作“蛇”花了比較長的時間,許多學生卡在了步驟2和步驟3。步驟2的反復失敗在于有學生沒注意觀察我示范講解時彩帶的上下順序和對折的方向和穿插的次序。步驟3反復失敗在于學生未能抓住拼接后的四條相對固定的彩帶,或未能按照先后順序進行編織,因此出現抓得過緊而不知所措的情況或者抓得過松而“散架”的情況。但更多的學生失誤在沒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操之過急。
在反復的講解和示范,手把手教之后,許多學生都制作出了自己的“蛇”,而且他們體驗了這彩帶“蛇”的有趣,“蛇”真的“咬住”了他們的手指。
2.“花粽子”
制作要領:
(1)截取9(或15、21、27……即6根的倍數增加)根長約40厘米的彩帶,并分別折中對折,壓扁定型。
(2)取3根彩帶“兩兩相交”形成三角錐。
(3)分別取2根彩帶在三角錐的三邊穿插“堆砌”。此步驟難點在于穿插時“包于被包的關系”。
(4)9根彩帶分別拉緊。
(5)延錐角線捏扁,直至“棱角分明”。
(6)取一根鐵線據“花粽子”的邊長折出一個三角框,用三角框做“花粽子”的邊角線“骨架”,穿插固定剩出的彩帶(只留一個口子),確保“花粽子”不散架。
(7)剪掉穿插后剩出的那些彩帶頭。
(8)用筆插入剩余的口子將“花粽子”撐開。“花粽子”最終成型。制作完成。
學生制作情況:
大多數學生制作“花粽子”時被步驟3難倒,因為他們觀察我示范穿插彩帶時對“包于被包的關系”眼花繚亂。最后還是通過手把手教和半成品的繼續制作,完成“花粽子”的制作。
做手工的個人總結 篇3
手工活動是一種可視的、可觸摸的藝術形象教育活動。對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形成立體空間觀念有重要的作用。
在活動中,我們教師在指導時注意讓幼兒積累表象。我們教師通過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強對幼兒表象形體的記憶,再加之幼兒對具體物體觀察的不同程度,幼兒也會使表象再現,猶如一幅作品那樣,印象深刻。其次我們老師還注意引導幼兒聯想,幼兒在手工制作時,盡量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意圖選擇材料,以喚起幼兒的想象力,構思出自己的所想,用多種制作方案來完成制作。幼兒在構建了理想造型后,有選擇地引導幼兒學習一些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通過自己的操作,發現問題所在,然后再用確切、淺顯語言講解制作步驟,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技能技巧。訓練手指的靈活性,是折紙活動的前提。我們教師是采用分步練習、整體練習相結合進行,分步練習可以幫助幼兒確切撐握每一種動作的方法與要領,整體練習則可以幫助幼兒掌握系列中的聯系與協調。
在手工活動中,我們還把手工制作與繪畫結合了起來,這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也調動了幼兒的制作興趣,發揮了幼兒整體布局和裝飾點綴能力。例如:當幼兒制作出蝴蝶后,引導幼兒用彩筆添畫了各種花草,組合成美麗的蝴蝶園,為作品修飾、增了彩。在幼兒折紙完后我們將作品貼在底紋上,鼓勵他們通過想象,添畫上富有想象創意的形象,還通過利用制作的費腳粘貼,組成一幅有立體感的畫面,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從而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從而搞高幼兒的手工制作水平。
活動中我們還注重了游戲的滲透。幼兒喜歡游戲,游戲可以使幼兒放松地自由地學習。把手工制作寓趣味教育于游戲之中,潛移默化地使幼兒在玩中學、玩中玩,寓教于樂,達到了游戲和教學雙重教育的目的。另外,還利用了作欣賞和講評活動,開屜豐富多彩的游戲,對幼兒的自我評價和同伴間的相互評價增加了有趣的欣賞內容,同時也能提高幼兒對作品的鑒賞能力,促進了幼兒理解美、表現美的能力,通過藝術活動體驗審美愉悅。
做手工的個人總結 篇4
學期過半,11月份我在忐忑中擔任了手工老師的工作。跟著孩子一起學做手工,這樣做起來輕松許多。
剛從幼兒園玩到一年級的孩子,在課堂上能安靜工作的節奏要有一個很長時間的建立過程,而手工對于強健他們的意志力、內化他們的秩序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一年級的手工任務是用藝術的方式實現玩耍到工作的轉換,教學內容主要幫助孩子們對自己的雙手更加有意識。從簡單的手指編開始、過渡到翻繩、然后縫制手工袋、直至棒針編織。
班上的孩子從6歲到7歲半,年齡相差一歲多,很明顯孩子們的意識狀態不同,但孩子們天生動手能力很強。看著他們把一根長長的彩色毛線在手指的勾、挑下變成一根鎖鏈繩、麻花繩,一根繩因他們不同的小手塑造出不一樣的東西,孩子們很興奮,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孩子們的與眾不同、感受到他們身上不一樣的能量。
在翻繩中,孩子們喜歡這一根繩的“魔術”,他們的雙手十指互相配合,更有意識的伸直、彎曲勾挑,經他們小手變換出掃帚、松葉、數字11和8、蝴蝶、月亮婆婆、蒙古包等一個個作品,眼見著孩子們的手指被喚醒、更清醒、更有力量。
至此為孩子們正式開始手工工作——制作手工袋做好了準備。從孩子們熟悉的針線縫制開始,制作一個小小的手工袋培養孩子們養成物品收納的好習慣,也幫助孩子保存好自己的手工工具和材料。孩子們在布袋的兩面用毛線縫繡上自己喜歡的圖案、穿上漂亮的束口繩和珠子,一件獨一無二、屬于自己的手工袋完成了。
一月份孩子們進入到棒針編織階段,這將是一年級手工教學的主要內容,棒針編織將一維的毛線變成二維的織物和三維織物。孩子們一邊念叨小羊進進出出、一邊兩只棒針戳來戳去的編織。一般沒有多久孩子們就厭煩了,我總是不斷鼓勵他們再織兩行、或者幾個扣,要么就去幫助一下織的慢的同學顯示一下的自己成就。在編織中磨練著孩子們的耐心、毅力。孩子看到織得行數多的同學,忍不住要較著勁再織兩行。到學期末,班上最坐不住的孩子,也能安靜織兩行了(一行20個針目)。有意思的是,孩子們總是很有成就的去數數自己有多少只羊,每次他們都吃驚的發現他們棒上栓的羊越來越多了。就這樣不知不覺中孩子一點點學會編織,還稀里糊涂的會了加針。
學習內容
手指編:鎖鏈繩、麻花繩;
翻繩:掃帚、梯子、亮片松葉、變形數字11和8、月亮婆婆、蝴蝶、蒙古包、山、松緊帶;
縫制手工袋,制作束口毛線繩,用毛線在手工袋上縫繡圖案;
棒針編織,學習下針織法,無加減針變化。起20個針目,學織小雞。
學生完成情況
班上所有孩子全部會做鎖鏈繩、麻花繩。翻繩有3個孩子能翻出最復雜的蝴蝶,年齡最小孩子也能翻出像松葉、掃帚、松緊帶等項目。全部完成了手工袋的縫制。小雞編織仍在進行中。最快孩子織了16行,每行40針目(起針是20針目)。最慢孩子織了2行。
做手工的個人總結 篇5
孩子們已經升入中班了,除了能說會道之外,動手能力也相對小班提高了不少,我們剛從小班升上來,除了上好每一堂計劃中的課外,還非常需要提高的孩子的動手能力,而這個動手能力不僅是指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更多的是一種會使用剪刀,會剪、貼、撕、折等方面的動手操作能力。
幼兒的小手肌肉發育的比較慢,所以我們更加需要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經常安排一些手工活動,讓孩子去鍛煉。本學期,我們班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手工活動,其中主要是折和剪。折小帽子、折小狗、折小船、折小花……剪圖形、剪動物輪廓等。還有很多是要求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折剪粘貼一起的。如趣味手工活動我們帶著孩子做了轉盤、做了小貓和小狗賽跑、做了數字娃娃、做了毛毛蟲。從孩子們每次聽我說要做手工時那喜悅的表情和在操作的過程中專注的神態,我發現了孩子們是那么喜歡手工活動。這使我回想起了在小班時上手工課時孩子們的迷茫,他們不會用剪刀,做事不專心,東張西望,甚至還有小朋友拿剪刀去剪小朋友的頭發……常常一節手工課上完覺得有點亂。
我仔細思考了以后,慢慢的明白了孩子是不能被打擾的,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注意力特別容易被分散,要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培養孩子們專注做事的習慣。本學期開始,只要一上手工課,我就要求孩子們必須安靜下來,而且自己也說得比較少,除了基本的示范之外,我都保持安靜,因為自己如果有很多瑣碎的語言很容易使得孩子們分心。所以我試著每次示范完后保持安靜。讓孩子們靜靜地自己操作,我要求孩子們不可以打擾別人,只能做自己的事情,而我自己就是慢慢地在孩子中間觀察,發現有不會的就蹲下來用很小的聲音指導孩子,遇到多數孩子不懂的問題時才大聲再次示范一下。這個方法真的很湊效,孩子們做手工很安靜了,他們都投入在自己的創作中,沒有孩子去東張希望,沒有人去打擾別人,孩子們專注的習慣在慢慢養成。
孩子們在動手操作時除了必要的引導之外,我一般都不幫忙,都是孩子們自己動手,看著孩子們完成一件小作品之后的喜悅表情,我知道他們體驗到了成就感。他們更喜歡手工課了,看著這些,我心里也有一點小喜悅,我想只要動腦筋,什么都是有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