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村支部書記的心得體會
其次,分折在大胖栽種水稻的事。從現代農業的觀點來看,栽種水稻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在有些地方,水稻還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對象,但是大胖村那些地里栽種水稻,農民由原來的不收變成收,由原來的少收入,變成了多收入,農民實實在在的得到了實惠,因而他們就擁護干部,聽干部的號召。農民有了收入,有了積累,再發展高級的東西也就有了基礎,這就叫有低到高。從大胖栽種水稻這件小事來看,我們還領悟到,作決策辦事情一定要遵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發展規律。當時改種水稻我們只是在廣播上宣傳宣傳,宣傳那個典型農戶的收入情況,幫助農民進行效益分析,并沒有逼迫農民一下子都改種水稻。農民是最講實際的,他們一看種水稻還真行,大家就很快都跟了上來。當領導的有沒有水平,水平高低,能不能有效地把農民組織起來,就看你有沒有眼光發現群眾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能發現這種東西,就能一呼百諾,就叫站得高,看得遠。我們常講的由點到面的工作方法,體現的正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發展規律。作為對比,我們不妨舉一個失敗的例子,可以說這樣的例子各地都比比皆是。還是在時,XX年春季黨委政府決定沿鄭(鄭州)汴(開封)路兩側在高砦村北地搞萬畝經濟林基地,當時領導可能想,一下子搞成這么一個基地,對調整農業結構,對改善鄭汴路兩側的生態環境都有很大作用。可是實施時群眾積極性不高,有些農戶根本不同意,鎮政府(此時**鄉已改為**鎮)只好從購苗、栽植到澆水的各個環節都包攬下來,組織鎮村干部自己動手。由于規模太大,栽的質量很低,還由于精力和財力上的原因,澆水不及時也不充足,管理跟不上,結果成活率不到10%,活下來的幾顆樹后來群眾也都拔掉移裁到家里了。正反兩方面的例子都說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是事物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按此規律辦事,就容易取得成功,違背此規律,就可能導致失敗。總結經驗,一定要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既要看到成功的經驗,更要看到失敗的教訓,這樣才容易看清規律。我曾思考**鎮的農民裁種葡萄的事,都 是同樣的土質,都是同樣的環境,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卻失敗了,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我比較思考的結果是:成功的農戶主要是因為應該(由規律所決定)做的事做足做夠了,而失敗的農戶主要是因為應該做的事沒有做足做夠,總是懶省事造成的。一個人想干成大事,想干成高級的事,一定要把小事低級階段的事干足干夠,并富有成效。這些富有成效的小事,只要干足干夠,干到一定程度了,經濟也好,黨群干群關系也好,就會發生一個質的變化。胡錦濤同志講,群眾利益無小事,這當然首先是個態度問題,但我是從量變質變規律理解的。
最后,分析后沙灘村學西瓜嫁接技術這件事。說實話,在這件事上,當時鄉政府并沒有掏錢幫群眾什么,倒是群眾為鄉政府爭得了不少榮譽,對此,村里的幾個能人頗有微言。我想,如果當時鄉政府能拿錢幫助群眾聘請技術員,我們不但能有效地把群眾組織起來學習這一技術,而且會提高政府在農民中的威信,農民就不會說風涼話了。西瓜是**鄉的主導產業,大多數農民都把希望寄托在這一季瓜上,秋后算帳,他們先把明年種瓜的錢存起來,進入冬閑季節,男女老幼齊上陣,有的拉沙墊地壓淤、壓堿改造土地,一車一車地拉,硬是把整個的一塊地抬高了許多,還有的是深翻土地,用鐵锨一锨一锨將一畝、二畝地翻個個兒,深度達50公分至80公分。我看到此情此景,無不為農民的力量、毅力以及熱愛土地的精神所感動,農民做這些都是為明年的西瓜、花生有個好收成。一過來年,農民就開始為種瓜忙活起來,備糞、備肥、挑瓜溝,搞早熟西瓜的農戶,春節前就開始忙活,打藥管理更是一遍又一遍。瓜上市時,他們為瓜有個好價格而欣喜,為瓜賣不上錢而犯愁,西瓜簡直就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的魂。我描述這么多,只是想說一句話:如果政府能夠花錢圍繞西瓜做文章,就是做到了農民的心坎上,就容易有效地把農民組織起來,農民就會跟黨和政府走。由低到高是事物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遵循這一規律,做事情就容易取得成功。當時想搞大棚西瓜,我是抓農業的副鄉長,領導問我在哪個村搞,我力推后沙灘村,我當時的理由是,后沙灘村群眾有成熟的西瓜嫁接技術(這是搞大棚西瓜必不可少的技術),他們搞大棚西瓜,有較好的技術基礎,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后來大棚西瓜還是沒有搞成,原因有二:一是該村人均耕地較多,搞大棚西瓜投入勞力較多,他們認為一搞大棚西瓜就不能再搞雙膜覆蓋西瓜了,因為勞力少忙不過來,搞二個大棚也未必有種五六畝雙膜覆蓋西瓜來錢。二是大棚西瓜投入大,農民資金緊張,而且有風險(主要是沙塵暴),他們想叫鄉政府每個棚補助一千元,而且是先拿錢再建棚,而政府則答應每個棚只補助500元,是先建棚再補錢,談判不下來,最后沒有搞成。這件事雖然沒有搞成,后來再思考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的:政府不惜拿出10萬元錢購買果樹苗在鄭汴路兩側搞林果基地,最后啥也沒搞成,如果我們把這10萬元錢投入到后沙灘村幫助農民搞大棚西瓜,則很容易取得成功,就是按群眾提出的每個棚補助一千元,也可建一百座棚。這一百座棚從表面上看,也是蠻好看的,從農民那里說,農民則實實在在得到了實惠。而我們沒有這樣干,干的是群眾不想干的事,結果花了錢,事沒有辦成,還挨群眾的罵。還是那句話,要把農民組織起來,叫他們跟黨和政府走,制定規劃和政策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符合群眾的需要,要合民心、符民愿。
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給中國和中國農民帶來了新的機遇,更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對于中國的農民可以說是挑戰大于機遇,我們唯有在新的條件下,像當年毛主席那樣,深入農村和農民,握著農民的手,問農民痛什么,需要什么,從點滴做起,從低處起步,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用新的原則和精神把千百萬農民群眾聯合起來、組織起來,組成新的銅墻鐵壁,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才有希望,中國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