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村支部書記的心得體會
現在大家基本公認,如何把農民組織起來,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問題之一。筆者長期在基層工作,曾經先后兼任過三個村的支部書記,下面就如何組織農民問題,談點自己的體會和思考。
先講三件小事:1、94年5月中旬,我到**鄉百合村兼任村支
部書記,該村是個癱瘓村,因與鄰村鬧土地官司,人心渙散,治安混亂。當時正是農民點花生和種西瓜的季節,由于天氣持續干旱無雨,農民花生點種不上,種西瓜都是用桶拉水,村里的電也停了好長時間,農民累一天,還得摸黑吃飯,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同情之心不禁油然而生。我帶領村干部首先疏通了線路,接著解決水的問題。我召開村組干部會問大家怎么辦,大家一致的意見是打井。時不我待,聯系打井隊,分組召開群眾大會,村組干部忙乎起來,短短十天時間三個組打了37眼塑料管(家民稱之為對口抽)井,這些井不僅解了當時群眾的燃眉之急,而且在以后的農業生產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村組干部的威信因此大增,群眾見到我對我感謝得不得了,說我們給村里辦了件大好事。2、96年我到**鄉大胖村兼任村支書,當時主要是負責組建兩委班子,班子建成后想為群眾辦點實事,辦點啥事呢?在與村民的接觸中我了解到群眾對村北村西的地很頭痛,主要是這些地緊臨兩條大河,堿性大、濕度大,種啥啥不成,雨水稍大就淹,群眾罵之鹵孫地。我注意向群眾討教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人說用電廠生產的那種化肥效果不錯,有人說北地不知是誰種塊水稻長勢不錯。我直觀上感到種水稻是條路,找到該農戶經過算帳比較,種水稻效益還真不錯,于是我們就號召群眾種水稻,二三年后這些地還真的全種上了水稻。3、**鄉是汴梁西瓜的主產區,西瓜是該鄉的支柱產業,全國有名的開封西瓜批發市場就在該鄉境內。該鄉王莊村委后沙灘村群眾,96年自己兌錢聘請外地農民技術員學習溫棚育苗和西瓜嫁接技術,僅二三年時間,該村就成了全縣有名的西瓜生產先進村,西瓜生產收入大幅度增加,還為我們鄉政府連續二三年爭得了現場會。
由于我愛好哲學思考,這些成功的經驗,加之失敗的教訓,通過反復比較,使我逐漸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干工作辦事情必須照唯辯證法規律辦事。所謂規律,實質上就是事物之間的先后順序和必然聯系。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是事物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我們在實踐中必須遵循的規律。照此規律辦事,事情可自然而成,違背此規律,輕者,難免出現矛盾和問題,重者,超越規律的極限,就會失敗。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在百合打井的事。我們在百合成功地組織群眾打井,我反復思考的問題是:打了37眼井,鄉村沒有拿一分錢,都是群眾自己拿的錢,干部僅組織組織,群眾就那樣對我們感恩,而我們有時干的事,就是不讓群眾拿一分錢,群眾不僅不領情,反而罵娘,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這當然首先是個態度問題,即是不是真心想為群眾辦事,今天我不談這個問題,我要談的是,就是真心想為群眾辦事,如果不照規律辦事,也未必能把事情辦好,未必能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我們為農民群眾辦事,一定要從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但是,農民群眾有許多需要,他們的需要是分層次的,有大小之分和高低之別,照辯證法規律辦事,就是先滿足小需要,再滿足大需要,先滿足低層次需要,再滿足高層次需要,就是先急后緩。我們組織百合群眾打井,所以能把群眾組織起來,所以能贏得群眾的心,就是因為我們急群眾所急,干群眾所需。群眾當時最急的事就是如何保住西瓜苗,如何點上花生,因為季節不等人!對于廣大農民群眾來說,當時沒有比這個事更急的事了,解決了這個事,就是為農民解燃眉之急。所以我們的號召不僅很快得到了群眾響應,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假如說我們當時辦的事,不是組織群眾打井,而是組織群眾挖河、墊路或搞高科技農業結構調整,很可能是干部累的不輕,農民不領情,事情最后反而以失敗而告終。現在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都深深感到,如何把農民組織起來和聯合起來是農村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是農民擺脫弱勢地位的關鍵,是農業抵御市場風險的關鍵,我認為,這里重要的是一定要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要深入農民群眾,了解他們到底需要什么,這樣幫助農民,才是把癢撓到了正地方,農民才高興,才會跟我們走。當領導的都希望能一呼百諾,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唯有順民心、合民意,干群眾所需,才能有這樣的效果。有時農民的需要可能很小、很土、很低、很簡單,身處上層的領導往往看不起農民的這些需要,認為這些需要是早已過時的東西,是落后的東西。其實,辯證法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小事、低級階段的事和簡單的事都是事物運動發展不可缺少的環節,只有首先滿足農民的這些需要,大的、洋的、高級的需要才容易實現。否則,小的需要、低層次的需要還沒有滿足,就硬向農民注入大的、高級的東西,就很可能敗事。我常想,國民黨統治時期一些熱心鄉村建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