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端午廣播稿(通用3篇)
中國傳統端午廣播稿 篇1
又要到端午節了,端午節正合我的生日。是不是年歲大的原因,每到生日,心中不免有不少感慨。夜深獨自坐在電腦前,總想寫些什么,以示記念。
由于生日在端午節的關系,我記得小時候,盡管過去家里窮,但這一天粽子是必須要吃的。記得母親會包許多樣子精巧的粽子。我也從小就在母親的教導下會包粽子。想起來這一技巧在我找對象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會包粽子,先得到了丈母娘的喜歡。
粽子也有很多口味,蜜棗的、豆沙的、鮮肉的、五谷的。我自己認為蜜棗的最為可口。包粽時,將粽葉兩片或者三片為一組,以層次排開圍成漏斗狀,放入水泡的糯米和蜜棗,粽葉抱嚴用棉線系緊,扎得越緊粽子越好吃。五斤糯米大約能包三四十個蜜棗棕,與鴨蛋一起煮熟,要煮好幾個小時,我們通常晚上放在煤爐上,第二天早晨就能吃了,其余放入冰箱冷凍儲藏起來,可以吃上半年。粽葉的清香,蜜棗的甘甜,味道鮮美,食用方便,怎么說也是一個過節的感覺。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和來歷也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據史籍資料記載和考證,比較有影響的有四種:一是認為端午節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習俗;二是認為端午節起源于古代吳越民族對龍圖騰的崇拜;三是說端午節插艾草、懸菖蒲都是為了夏日驅病防病,與古俗視五月為惡月、視五月五日為惡日相應,所以端午節是起源于古代惡月、惡日說。第四種說法,也是在民間影響最大、范圍最廣的看法,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忠臣屈原。人們也一直認同第四種說法。那就是公元前340年。偉大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時間過了一千多年,有的人雖不理解屈大夫做事的剛烈,可屈大夫畢竟上演了一出流芳千古的'佳話,屈大夫強烈的愛國精神一千多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
端午節的來歷自然不必詳說,中國人對它自然也不很重視,直到人家韓國人將端午節去申請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中國人才想起來這本是我國的東西,心里不免有些隱痛,又出來維權,每年還為之專門放一天假。我有時會想如果人家韓國人不去申請什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我們仍然不會把端午節當什么事。
老家把端午節稱為五月單五(節),在這天家家都要打掃庭院,早晨折柳枝插在門楣上,以僻邪驅瘴。娃娃們都要帶荷包(也就是香囊)內有朱砂,香料,藥物等,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做綴,荷包(香囊)有花草類的,動物類的,蔬菜類的,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好多年沒有回老家過端午節了,不知道現在的家鄉的端午是否還象小時候那樣熱鬧?但留在記憶中的端午節情形是那樣清晰,令人難忘,真的好懷念以前過端午節的日子!
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這里的端午節沒有家鄉那樣的濃郁氣氛,雖然這里的粽子也很好吃,但我還是很懷念家鄉的粽子,吃了總讓人回味無窮。故鄉的端午節在是長輩的關愛中,在濃濃的親情里,在悠悠的鄉味里,一次次飄然而至,又飄然而逝。
中國傳統端午廣播稿 篇2
老師同學們!
端午節,門口放滿了艾,香香滿滿,吃粽子,灑白酒,把龍舟下水。這些都是端午節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在意流傳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圣誕節”“愚人節。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得不感到難過,發出“端午節不再是姓“中等”這樣的問題。
據可靠消息,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方節日的笑聲中時。一個亞洲國家即將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其文化遺產,并已被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國人除了驚訝和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與失,不僅僅是幾個慶典的缺失,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中國傳統節日,保留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有著20xx年以上歷史的傳統節日,不用說,這么多年來,中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是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綠餃子,元宵節吃餃子,中秋春節吃月餅——你不想吃大魚大肉。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懼形成了中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習俗——吃飯。如今,滿足溫飽的人們正在全面走向小康社會。他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傳統節日的吸引力突然失去了它獨特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保持“聚寶盆。但不擅長保護和挖掘。比如當代有多少年輕人熟悉并會使用繁體字?連字都不懂怎么理解古文化?再比如造紙。由于中國造紙的工業化生產,傳統手工業喪失了。很多優質的宣紙只能在日本或者韓國買。它們不僅繼承了我們傳統的造紙技術,而且有了新的發展。以端午節為例,它融入了周邊國家的文化,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于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輪子節,這是一個祈禱水稻移植后豐收的日子。長期以來,中國人注重創新,但他們往往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精神文明的第二個斷層會帶來什么?有句話說的好:只有國家的才是世界的。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如何保護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國外節日的繁榮與傳統節日的疲軟形成對比,凸顯了這個問題的緊迫性。
事實上,不僅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俗文化的生存環境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民俗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存了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必須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跡感到敬畏,并給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的傳承。同學們,不要忽視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中華文明在中國徹底繁榮起來!
中國傳統端午廣播稿 篇3
男:這是一個流傳千年的節日。
女:追思一種不朽的精神情懷。
男:20__年五月二十八日法定假期的首個端午。
女:一個永恒的紀念,成就一個國家的偉大記憶。
男:就是這樣的一場地震讓今年傳統的端午節變得如此的特別,汶川大地震使許多人清晰認識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在今天的廣播節目里,已不再是僅僅為了紀念遠離我們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更是為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梳理心情、分享感悟。
女:端午節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都認為端午節源自于紀念屈原的`活動。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22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閭大夫,輔佐楚懷王。其時楚懷王很器重他,但卻遭到貴族子弟和臣的嫉妒和詆毀。楚懷王因某種原因,沒有接受屈原關于聯齊抗秦的主張,被說客張儀騙到秦國軟禁了起來,逼他割地獻城。楚懷王因憂慮成疾,不久便死在秦國。消息傳到楚國,屈原悲憤欲絕,上書請求頃襄王選將練兵,為懷王報仇。但頃襄王寵信佞,不思振復,將屈原削職放逐江南,三年不復相見。秦國一看時機成熟,出兵攻下了楚國的郢都。屈原救國的愿望破滅了,他在極度憂憤悲慟的心境下,于公元前(時年62歲)農歷五月五日縱身投入波濤洶涌的汨羅江。當時楚國人民因舍不得這位賢臣的死去,聞訊后紛紛劃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蹤影。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為端午節的說法。
男:這是一個衛生清潔的節日。
女:這是一個色彩斑斕的節日。
男:這是一個甜香可口的節日。
女:這是一個交響震天的節日。
男:不管這臺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大戲有過多少的版本和主角。它最終注定要成為愛國詩人屈原的專場,正是他的縱身一躍,最終完成了對這個日子的點化。
女:從此,這個節日所有最初的意義和習俗,都讓位于人們對愛國詩人的永久悼念,人們對自然的崇拜,被賦于了人文底蘊。
男:又是端午,又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節日。這是5.12汶川地震之后我們迎來的第一個傳統佳節,每逢佳節倍思親,此刻,我們更加思念那些在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親人,寫下了我們深情的懷念,并且向世人昭示在大災難之后中國人必將在悲痛中凝聚起不屈的力量,勝利一定屬于英雄的中國人民。
(背景音樂起)
女:我們向遇難同胞致哀,向那些在黑暗中寂滅的生命致哀,向那些與死神不屈抗掙的生命致敬,向那種生死瞬間的人間大愛致禮。他們是父親母親兒女兄妹,是我們血脈相連的骨肉同胞,是共和國無法割舍的摯愛。
男:汶川大地震,是對脆弱生命的無情摧殘。也是生命意志的永恒見證。殘垣斷壁之下,不管是否創造了生命奇跡。他們的執著他們的不屈,他們的堅韌他們的渴望,都將作為人類的共同記憶,永遠留在我們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