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建設北海博物館
(三)混合型。集中型和分散型相結合,以功能區為基本構架,以陳列展示為核心,外圍分布由辦公、科研、服務、庫房等部門組成,其間以廊院為聯系,主體建筑高低錯落,主次有序,富于變化。
(四)庭院式。總體布局根據環境條件,建筑與環境相融合,構成不同的庭院形式,使建筑與環境和諧。
(五)建筑與遺址結合型。博物館建筑與遺址結合,在發掘現場修建,使觀眾了解到歷史的原貌。
(六)文化公園型。以功能區為基本構架,但在平面布局上增加館內休閑娛樂、景觀、園林綠化區,滿足觀眾的多方面需求。
博物館設計模式多種多樣,不應簡單套用,淺薄模仿,應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切合實際。筆者認為,北海博物館設計模式應選擇混合型模式,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理由有三:一是北海建設用地不緊張,規劃留有一定余地,充分考慮今后可持續發展。二是以陳列展示功能區為核心,主體建筑設計相對集中,設計可布局為“一主多區”,主體建筑群(綜合陳列館、南珠館、民俗館),形成一定的規模和氣勢。主體建筑外圍分布辦公、科研、服務、文物庫房等功能區,以漢式廊院聯系,與主體建筑呼應,形成高低錯落,主次有序,充分體現漢代文化風格魅力。混合型模式有利于使用管理,有利于分期建設,逐步完善。三是主陳列功能區相對集中便于觀眾參觀,便于提供優質服務,符合博物館服從和服務于觀眾的流線原則。辦公、科研、庫房、服務功能區相對分散,動靜分隔,避免相互干擾。筆者認為,北海博物館建設規模占地面積50畝,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總投資5000萬元左右較為適宜。規模過大,脫離北海實際,規模小了,十至十五年后推倒重建實屬浪費。
五、建設北海博物館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近年來,我國地市級博物館發展速度很快,已形成了博物館建設熱潮,這是黨中央對文化事業重視,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博物館事業支持及博物館自身努力的結果。但是,有的地方把館舍規模搞得太大,投資幾個億甚至十幾億,而資金不到位,建筑工程停停打打,一拖就是幾年甚至上十年,最后弄成了“半拉子”工程,有的定位不合理,沒有特色,展覽內容單一、雷同,對觀眾沒有吸引力,若大個館舍冷冷清清,讓人感到“門庭冷落車馬稀”的孤寂。北海博物館建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合理定位,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定位,就是要充分考慮博物館收藏、發掘、研究、展示職能,展示本地優秀特色文化,讓世人了解北海民俗風情,傳統文化,歷史淵源和建設發展成果。地方特色,就是一個地方特有的、個性與眾不同的、典型的或代表性的優秀傳統文化和人文歷史。這樣的博物館才讓人向往、關注、眷念和回味。
(二)切忌脫離實際。北海博物館建設要有前瞻眼光,又要切忌脫離實際,刻意將博物館搞成“面子工程”、“純標志性建筑”,否則會適得其反,耗費人力、物力,加重經濟負擔,對事業發展不利。
(三)要認真做好調查研究和可行性論證,征求、聽取專家和有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借鑒成功經驗,取長補短,盡量把建設方案考慮得周密細致。
(四)力爭博物館“兩個效益”相統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和其他服務形式都是一種文化產品,具有商品屬性,雖然不能完全商品化,但應該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把博物館作為一個產業項目來運作,加強經營管理,會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