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雄州駐村入戶幫助農民增收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州委反復強調,駐村入戶、駐廠入戶、駐會入戶只是一種手段,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幫助農民增收。如何幫助農民實現增收的目標,州委農村工作會議已經作了全面部署,州委《關于開展干部駐村入戶幫助農民增收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綜合這些意見和要求,我們這批工作隊就是要重點圍繞“八抓”來做工作:一抓結構調整。切實按照省委提出的“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圍繞全州“三區八大基地”建設和各地結構調整目標,突出當地特色,找準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積極引導,抓信息、跑訂單,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快優質煙、畜禽、無公害蔬菜、蠶桑、中草藥材、干果、茶葉、亞麻等優勢產業基地建設,著力調整種養結構,努力提高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經濟作物在種植業中的比重、優質農產品在農產品中的比重,實現農業增效,促進農民增收。二抓龍頭企業。按照“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要求,千方百計扶“內龍”、引“外龍”、壯“強龍”,把培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認真落實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的幫扶責任和措施,幫助企業做好項目爭取、科技服務、聯系農戶等工作,特別要注重圍繞市場前景好、特色優勢明顯的大宗農副產品,加強原料基地建設;要協調好企業與農戶的關系,落實定單,提高履約率,努力建立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分配機制,穩定供求關系,提高生產能力,不斷開拓市場,增強企業對農民增收的帶動力、輻射力,促進農民增收。三抓農民協會。按照州委、州政府元謀現場推進會的要求,大力扶持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協會和農產品行業協會,積極推廣元謀“公司、協會、經紀人”和“好品種+訂單”的經驗,不斷擴大協會的覆蓋面,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協會,努力培養造就一批農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讓更多的農民通過協會帶動增加收入。對已成立的農民專業協會,要重點分析研究協會與農戶協作聯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找出癥結,幫助和引導現有的專業協會搞好調整、改組、改造,完善章程,加強自律,規范運作,進一步密切協會與農戶的利益關系,不斷提高它們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四抓勞務輸出。當前,來自非農產業和外出務工的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2003年,全州共組織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6.38萬人,實現打工收入2.3億元,其中,僅南華縣就輸出1.4萬人(境外勞務輸出38人),創造了0.5億元的收入。這充分說明,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是促進農民增收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要遵循“政策引導、有序流動、加強管理、改善服務”的方針,加大勞務輸出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工作隊員聯系面寬、信息來源廣的優勢,加強與州、縣(市)以及外地勞動部門或勞務市場的聯系,多方采集用工信息,做好牽線搭橋和協調服務工作,有針對性地搞好技能培訓,積極組織農民外出務工,大力發展農村“打工經濟”,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五抓扶貧開發。以提高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為中心,以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采取有效措施和辦法,切實抓好扶貧安居溫飽工程、異地開發扶貧、重扶村工程、貧困地區勞務輸出等重點工作,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科技文化素質,調動農民群眾自主創業擺脫貧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是要認真落實州委、州政府確定的“六個一”扶貧工程項目,做到實施一個見效一個,為農民增收奠定基礎。六抓科技推廣。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強化“科技興農”意識,以科技進步為動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增加農產品科技含量,依靠科技幫助農民增收。從加強科技培訓入手,抓好試驗示范,推廣良種良法和其它農村先進適用技術。加大宣傳,搞好服務,加強技術指導,強化農產品安全意識和質量標準意識,引導農民群眾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努力爭取更多的農產品獲得進入市場的“通行證”,順利上市,實現價值。七抓制度落實。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建立包括農戶基本情況、致富項目、保證措施和包扶責任在內的《楚雄州農民現金增收卡》制度,以農民現金收入為重點,把農民增收帳算到戶,認真幫助農戶制定增收計劃,尋找新的增長點,提出行之有效的增收措施,通過各項措施的落實,促進農民增收。八抓組織保障。按照省委和州委的部署,認真組織好所駐村“云嶺先鋒”工程的實施,同時,結合實際,找準優勢、選準項目,認真探索解決集體經濟“空殼”問題,努力把村級“兩委”班子建設成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切實增強村級“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農民增收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