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干部座談會上的講話
二、立足實際,理清思路,千方百計加快發展。在農業上,以實施“萬戶示范工程”為總抓手,加快農業調整步伐。為促進農業調整上規模、上檔次,加快調整進度,在全市組織實施了“萬戶示范工程”。萬戶示范工程包括種養加銷各個環節,既可解決規模問題,解決農民不愿調的問題,又解決制約農業調整的加工銷售問題。決定年內在全市發展1萬戶農業調整示范戶,通過三年的努力,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見成效,使全市農業調整邁出大的步伐,基本實現“家家有項目、村村有大戶、鎮鎮有規模、業業有龍頭”的“四有”目標。目前,已制發了《關于實施農業調整萬戶示范工程的意見》,下達了目標任務,確定了具體標準、方法步驟,制定了投入、稅收、技術指導、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具體措施,并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建立了考核激勵機制,積極組織落實。在調整結構的同時,堅持龍頭帶動、市場帶動,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過兩三年的努力,形成多個產業鏈,即植桑、養蠶、繅絲、絲綢產業鏈,牧草種植、養殖食草畜禽產業鏈和糧油深加工產業鏈。在工業上,堅持規模效益并重,努力提高工業經濟整體素質。進一步強化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的思想,堅持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優化結構,加大技改力度,再創工業經濟新優勢。著力抓好三大企業集團,集中精力抓好新宏煤礦、5000噸檸檬酸擴建、1萬噸麥芽擴建、魯棉二期技改等重點項目建設,增強我市工業實力。實施名牌戰略,培植“臺莊”牌水泥、“晶宇”牌檸檬酸等3--5個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增強競爭力。在民營經濟發展上,以園市建設和大戶帶動為重點,增加總量,提高檔次。年內確保園市建設投入2億元,新增民營企業入園率達到80%。開展爭創“百強民營企業”活動,對納稅額、投資額排在全市前100名的民營企業重點調度、重點保護、重點支持。組織實施“223”典型培植計劃,圍繞建材、港航、工藝品和農產品加工四大特色產業,集中抓好20個投資在200萬元以上的民營經濟大項目、20個納稅在1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大戶和30個工業加工型專業村,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確保年內新增民營企業300家、個體工商戶1500戶,民營經濟納稅額達到5000萬元。
三、借助外力,啟動內力,靠改革增強發展活力。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去年,我市企業改革的實踐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不下狠心改革,可以說除王晁集團外,其他企業很難起死回升,經濟形勢不會有大的改變。當前不論是經濟還是社會事業的發展最關鍵的問題還是機制問題。我們要借鑒外地的經驗,走市域經濟發展民營化、社會事業發展產業化、基層穩定民主法制化的道路。今明兩年要在拓寬改革領域和攻克改革難點上下功夫,努力在建立與市場經濟接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搶得先機、先行一步。一是圍繞提高效益、壯大規模,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組織專門力量,靠上抓王晁集團的爭取上市工作,力爭兩年內實現該企業上市交易,拓寬我市企業的融資空間,促進我市經濟發展。加強與外商的洽談協作,促成水泥、造紙兩大企業的產權轉讓。對改革不到位、不規范的企業,抓深化、抓完善、嚴格規范運作,增強企業活力。二是圍繞社會事業社會化,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堅持以深化衛生和教育領域投資體制改革為突破口,鼓勵、扶持、引導并逐步規范社會力量興辦社會事業,啟動民間資金,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發展格局。三是圍繞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積極探索土地使用權合理流轉的新路子,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水平。四是進一步強化招商引資工作。繼續實施全民招商引資戰略,進一步明確任務目標,強化調度和獎懲,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廈門招商引資洽談會簽約項目進行跟蹤落實。組織小分隊常年在廈門、東莞、溫州招商。以中國臺灣工業園市為載體,做好“以臺引臺”的文章,吸引更多的客商到我市投資。確保年內全市完成合同利用外資1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7億元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