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局局長在全市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
總的來看,由于農村種植業和養殖業等一產業結構調整的廣度和深度不夠、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這幾方面的因素所帶來的農民增收渠道窄、壓力大,以及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城鎮化水平較低等問題依然是我市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加以解決。研究今年的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必須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全市城鄉一體化化建設工作會議精神上來,樹立更加強烈的發展意識,增強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始終堅持把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為實現 “兩個率先”的奮斗目標做出新的成績。
二、突出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努力開創我市城鄉一體化建設新局面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計劃目標,銜接“十一五”計劃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實現“兩個率先”分三步邁進第一步目標的關鍵一年,抓好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意義重大。按照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全市城鄉一體化化建設工作會議精神,從當前我市的實際出發,今年農口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各項事業全面進步這一總目標,狠抓 “兩品一游”生態觀光旅游高效農業,著力發展兩品高效經濟開發區、鎮區商貿聚集區、生態休閑旅游區和交通沿線“三區一線”經濟,努力增強鎮財政、村級累和戶收入三級經濟實力,積極推進農村經濟工業化、社會管理城市化、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三化”建設,努力實現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主要的奮斗目標是完成農業增加值 億元,增長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凈增600元。為了完成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繼續加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目前,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中種植業比重偏大,林、牧、漁比重偏小,第一產業比重偏大,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大,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任重而道遠。只有加快調整,進一步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才能使農業成為高效益的產業,使農村經濟充滿希望和活力,才能使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一是繼續優化農業結構,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按照發展“兩品一游”生態觀光旅游農業的思路,種植業要通過大力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積極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重點抓好優質蔬菜、西甜瓜、日光溫室、高效制種等產業,壯大“雙千元田”,培育高效萬元院、萬元田、萬元室、萬元園,不斷提高農業的質量和效益。今年,力爭使“雙千元田”達到32000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0%,萬元院達到3300戶,占總戶數60%。畜牧業要重點發展家庭規模養殖模式,通過資金扶持、技術指導、品種改良、行政推動等措施,大力發展養殖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鎮和養殖小區,逐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養殖,要擴大珍禽、肉牛、胚胎養羊等規模養殖和暖棚養殖,使農村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不斷提高養殖業在農民增收中的比重。林業要把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旅游觀光和林果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現有的綠地資源,發展生態旅游觀光高效農業,并積極引進優良品種,大力發展經濟林和花卉。通過上述措施,不斷優化農業內部結構,提升農業經濟效益。二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抓好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的基礎上,要把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和二、三產業發展作為強鎮富民和增加村級積累的重要工作來抓。首先要圍繞加工抓調整,大力發展龍頭企業。通過抓好洋蔥粉生產、萬頭肉牛養殖加工、洋蔥儲藏庫等項目建設,建好生產基地,抓好農產品加工轉化,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拉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要依法規范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合作方式,引導龍頭企業以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建立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同享、發展雙贏的經營模式,使龍頭企業和農戶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大力發展專業協會、產銷服務隊、農村經紀人、專業大戶等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其次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要緊緊抓住三鎮地處城郊的優勢和各鎮村資源優勢,組織引導農民,開展交通運輸、建筑建材、勞務輸出等產業。第三要大力發展旅游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現有旅游觀光服務項目。要抓住關城、懸壁長城旅游資源和各鎮林地資源優勢,進一步挖掘潛力,加強 “度假村”、“農家樂”等餐飲旅游項目建設,不斷擴大規模、提高檔次、提升品位、提高效益。充分利用草湖旅游資源優勢,開發草湖旅游經濟。四要大力發展商貿經濟。進一步完善鎮域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公路沿線經濟,在鎮政府所在地和公路沿線形成物流、人流、商流、信息流優勢,活躍農村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005年,力爭使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達到3000人以上。通過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以鄉鎮企業的發展為鎮財政培植稅源,以村辦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來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以非農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民收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