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同志們:
今天參加全市農業工作會議,主要是看望大家,共同研究深入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做好今年全市農業工作。過去的一年,全市農業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六屆五次全會精神,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全市農業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的好勢頭。科教興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農業法制建設、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設、減輕農民負擔、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展。糧食生產扭轉了連續四年下滑的勢頭,在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37.8萬畝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和效益全面提高,總產達到57.2億斤,比上年增加2.2億斤,增長4%,實現了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增長。農民收入出現多年未有的兩位數增長。落實各項惠農政策,農業稅稅率降低3個百分點,減輕農民負擔1.87億元;兌付糧食直補、農機購機補貼、良種補貼等三項資金7815萬元,全市農民受益2.65億元,人均79.2元,加上農產品價格上漲和勞務輸出力度加大,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84元,同比增長11.5%,1998年以來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近6年來增速首次超過城鎮居民。種植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優勢農產品面積擴大。棉花播種面積達到221.6萬畝,比上年增加58.7萬畝,總產3.19億斤,增長53.4%,創歷史最高水平;蔬菜播種面積144萬畝,設施菜面積進一步擴大。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設全面鋪開,新建沼氣池2.94萬個。
2004年是我市農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的一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業農村經濟形勢最好的一年。成績來之不易,農業戰線的同志們為此付出了辛勤勞動。借此機會,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農業系統的同志們表示親切地慰問和衷心地感謝!下面,我就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做好今年全市農業工作,講三點意見。
一、深入學習,提高認識,準確把握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近幾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于新階段、新形勢下“三農”工作的判斷把握和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部署,堅持與時俱進,工作扎實推進,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做好新形勢下的農業工作,必須深入系統地學習,不斷深化對新階段、新形勢的認識,進一步統一思想。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按照把“三農”擺在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位置的要求,按照“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按照“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的清醒認識,去深入學習、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總攬全局。同時要準確把握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個主題,著眼于構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推動“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的落實,去完善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點、制定具體措施。上述一系列重要指導思想、大政方針、重要診斷和判斷、明確的政策和工作指向,是做好“三農”工作最為重要的基本依據,必須全面系統地深入學習,深刻理解精神實質,緊密聯系工作實際,準確科學把握,在工作實踐中認真貫徹落實。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好農業工作的大局和方向。
在農村經濟發展出現良好勢頭的情況下,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應當看到,制約我市農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未得到根本解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第一,糧食穩定增產的難度較大。我市水資源匱乏,人均水資源量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20和全省平均水平的1/3。去年雖然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產,但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并沒有大的實質性提高,發展糧食生產與水資源承載能力、提高農業效益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第二,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壓力增大,城鄉差距擴大的趨勢沒有根本扭轉。去年全市農民收入出現兩位數增長,農產品價格上漲是決定性因素。當前農業內部增收空間越來越小,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還面臨很多困難,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仍然是面臨的突出問題。從政策因素看,今年農業稅比去年少降一個百分點,“一降三補”直接帶來的農民收入增幅有所減小;從價格因素看,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糧食、棉花價格開始出現波動,今年農產品價格將難以大幅上漲,農產品價格拉動農民增收的空間有限;從物價走勢看,受宏觀形勢的影響,煤、電、油、運價格上升,農資價格會隨之上漲,綜合各種因素,農民增收的形勢不容樂觀。第三,雖然去年農業投入增加較多,但總體上看,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耕地質量下降、自然災害頻繁、病蟲害等對農業生產存在很大威脅,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許多新問題。與此同時,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科技創新和支撐能力不足,農業產業鏈條短、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不強、農業法制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也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任務還十分艱巨。這些都表明,我市農業和農村工作仍處于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對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的判斷上來,把問題看得深一些,把困難估計得足一些,把措施想得周全一些,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在農業“爬坡攻堅”的階段,尤其應該以“爬坡攻堅”的精神狀態,艱苦扎實的工作作風,不斷開創農業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