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林區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二)依托林區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非農產業。一是在有一定工業基礎的碼市鎮,出臺涉及稅收、土地征用、用電等一系列傾斜政策,重點發展林區環保型工業企業和林產品加工產業,積極鼓勵廣東省中小型、環保型、農林產品加工型企業到林區創業,為林區農民創造更多的本地就業崗位。二是開發林區旅游資源,加快林區旅游業發展。結合水電開發形成的馮河水面,打流域風情招牌,整合開發林區旅游資源,打造碼市—貝江—水口—花江—務江沿河民族風情旅游帶、碼市宜春湖度假村等生態旅游名牌,擴大景區輻射功能,延緩游客停留時間。三是進一步加快相關服務行業(如飲食、住宿、導游等)和林區特色農產品商貿業發展。通過引導,讓更多農民轉移到較高收入的旅游及其相關服務行業中去。
(三)大力鼓勵勞務輸出,進一步推動林區人口向城鎮集聚。隨著“水電開發興江華”戰略的全面實施,小水電開發將帶動大批企業的興起,就業崗位將日益增多。政府要想方設法,加強引導,實施林區勞動力輸出扶貧,轉移林區剩余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要制訂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錄用林區勞動力,如可以對錄用林區勞動力占90%的企業,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在工業園中安排工業用地;每錄用一名林區勞動力給予一定稅收減免優惠等等。同時,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實施移民扶貧和林區行政村撤并,推動林區人口集聚,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林區集鎮原有的衛生、文化、教育等設施功能,改善偏遠村落農民的生活條件,又有利于林區第三產業發展和特色經濟地帶建設。政府要想方設法解決移民在居住、勞動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問題,消除移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移得出、安得下、穩得住、能發展”。
(四)適時轉變扶貧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增加林區農民收入。林區農業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后,農業勞動力人均擁有土地資源將會提高,政府要鼓勵農民之間土地流轉,讓置留在農業的勞動力經營較多土地,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純農業戶的經濟收入。建立多渠道的農業信息平臺,完善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鼓勵龍頭企業與林區農業基地聯結,發展訂單農業。同時,立足當地特色,推進藥材種植、綠色食品深加工、竹木加工等,進一步健全特產加工合作機制,采取“農戶+企業”或“農戶+基地+企業”的形式,解決影響農民增產不增收的老大難問題。
(五)努力提高林區農民整體素質,不斷增強林區農民的致富本領。目前林區勞動力文化程度和生產技能較低,提高林區農民素質和生產技能迫在眉睫。一是要增加林區教育投入。二是要定期對鄉土人才進行培訓,切實提高鄉土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并充分發揮他們的輻射作用;三是實施教育扶貧。鼓勵優秀師范畢業生到林區從事教育工作,引導優秀教師到林區交流,加強林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