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市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一條好途徑
2、教師的生活、工作環境也得到了改善,他們可以根據所學專業,分科教學,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從而提高了業務素質。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明顯提高,達100%,其中本科l人、專科3人。教師們深有體會地說,過去一個人上幾門主課,不要說鉆研教材,就是備課、批改作業都忙不過來。現在不僅可以與同事一起學習新課標、探討新教法,還和大家一起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了自學考試,提升了學歷層次。
由此,學生能夠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教師也充分享受到了教學成功的成就感,師生皆增強了學習、教學的信心和希望,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四)養成教育落實了
素質教育就是養成教育。對小學生的學習來說,根本在于良好的生活、學習、道德品質等習慣的養成。這里的孩子從某種角度來說,比城市的孩子是更幸運的(城市里的養成教育一般是側重在說教上,而這里的養成教育已經落實在日常學習、生活之中),他們能夠在學校里寄宿,不僅在學習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幫助,而且在生活上也受到了良好的指導,比如起居、飲食、衛生、與人相處、生活自理等等方面。僅以身體素質來看,他們統計的數據就已經表明,在身高、體重等方面均比其他學校的同齡兒童更優。
學生朱小梅在作文中寫到,“過去在村小讀書、體育等活動都很少。現在學校有各種各樣的興趣活動、競賽活動,我們非常有勁,學到很多東西。”學生李明躍的父親說:孩子的自理能力強了,原先很擔心,現在很放心。
(五)家長的后顧之憂解決了
以前家長每天需要花許多時間來照顧孩子的生活,孩子寄宿后,每天勻出3小時以上的時間,為田間勞作和進城務工提供了方便。
葉山村村主任蔣孔卓說:“學校實行寄宿制后,進城務工的人明顯增多,農民的家庭收入也有較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更好了,家長對學校感到非常滿意。”
(六)教育公平實現了
教育公平是衡量一個社會公平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在現實當中,最明顯的教育不公平就體現在城市和農村的教育不公平,諸如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經費投入等方面的巨大反差。
這種城市和農村教育的巨大反差,不僅只對廣大農村學生是一種極大的不公平,對從事農村教育的廣大教師也是一種極大的不公平:教學條件差、機會少、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等。這種不公平導致教師、學生對教學和學習都缺乏信心和希望,以至于教學質量差,學生厭學,教師想走。
這種教育公平的實現,也就是促進了城鄉教育均衡、協調、持續的發展,促使政府有限的財力得到更好發揮,促使學校資源得到有效的調配,促使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的步伐得到加快,促使辦學效益的增加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正是由于教育資源優化了、教學設施現代化了、教學質量提高了、養成教育落實了、教育公平實現了,所以,這里的學生滿意了、家長滿意了、教師滿意了,一句話,這里的農民滿意了!
我們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不可忽視,尤其是廣大的農村教育不可忽視。農村義務教育怎么辦,如何辦人民滿意的農村義務教育,xx區湖邊鎮哈湖小學的教育創新,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