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新的偉大工程
第三,人民群眾所需所盼與黨組織服務方法陳舊的矛盾。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解決群眾所想、所需、所盼,是各級黨組織尤其是基層黨組織的首要任務。但現在看,一些基層黨組織與這個要求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突出表現在“三不”:一是領導方式不適應。仍然沿襲計劃經濟時期的工作抓法,以行政命令為主,偏重于行使管理職能,不會運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提供服務的方式開展工作。在機關,存在著較重的衙門風氣和“官本位”思想,開展工作就會“瘸子打圍座山喊”。在農村,存在“一刀切”、強迫命令、包辦代替的問題。2003年,我到一個縣調查,了解到有一名村干部號召農民種經濟作物,有2戶不同意,這名村干部竟動手打人,結果造成群眾集體上訪,在當地產生了極壞的影響。二是職能作用不明確。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的黨組織缺少統一的職能定位,具體應該干什么、發揮哪些作用,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黨組織形同虛設。農村稅費改革后,各地雖然探索出一些鄉村黨組織的具體職能,但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調查中,常聽鄉村干部抱怨:“現在的工作沒抓手、沒法干”、“支部沒啥作用了”等。機關黨組織沒有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組織黨員干部發揮服務職能和作用,黨組織活動仍然停留在常規的“三會一課”、發展黨員、收繳黨費上。三是民主渠道不暢通。一些黨組織在黨內民主決策、民主選舉方面做得還很不夠,黨員群眾的“知情權、選擇權、參與權、監督權”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比如,有很多關系群眾利益的重大問題還僅僅局限在黨內的討論上,沒有通過公開的辦法讓群眾參與,征求群眾意見;再比如,有些基層黨組織在選舉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時,還局限在黨員這個層面上,選出的一些干部黨員認可,群眾不認可。
第四,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趨勢與黨員教育管理滯后的矛盾。轉型時期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帶來了包括黨員在內的社會群體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趨勢。黨員教育難、管理難成為基層黨組織面臨的一大難題。這些問題表現在黨員,責任卻在基層黨組織。主要是“三個不到位”:一是跟蹤管理不到位。黨員長期外出不匯報,黨組織對黨員流向不掌握,聽之任之。這次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我們對機關黨員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調查,基本摸清了黨員的底數。但還有152名黨員聯系不上,沒有參加這次教育活動。實際上聯系不上的黨員可能遠遠不止這個數,而且第二批、第三批的流動黨員數量將更多,問題還會大大增加。二是經常性的教育不到位。一些黨組織開展活動不經常,有的即使搞了一些,也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黨員培訓內容單一,方式不活,有的培訓走形式、擺過場。據對某縣57個黨支部的調查,能正常開展“三會一課”活動的僅24個,占42.1%;斷斷續續開展活動的13個,占22.8%;極少或不開展活動的20個,占35.1%。有一個村支部已有兩年多不召開黨員大會,也沒上過一次黨課。三是監督約束不到位。民主評議黨員流于形式,處置不合格黨員失之于軟。如對某縣39個黨支部1262名黨員調查,其中半年以上不交黨費、不過組織生活的76人,基本不起作用的有101人。所在的黨組織對于這些不合格黨員不教育、不處理,嚴重影響了黨組織的工作和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