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關總結會上的講話:新常態下我們應該有些什么
注:在上午的機關總結會上,我圍繞新常態,從五個方面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理解,現整理如下:
哲學家馮友蘭曾說:“每一個時代思潮,都有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成為討論的中心。”在目前這個時代,一個新的哲學問題出現了,它就是“新常態”。“新常態”本是針對經濟而言,卻在很短時間內由經濟擴展到各個領域,已成為分析研判社會經濟形勢和發展的一個關鍵詞。
新常態要有新思維。這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時代,一切個例將被取消,一切慣例可能都會被打破,一切特例都不允許存在,一切秩序可能都需重新定義,一切規則可能需重新學習,一切現實都必須自覺地接受,直到習以為常。因此,我們無論是認識問題,還是做教育,乃至于在做人做事上都要體現一種新思維。
新常態要有新狀態。適應新常態、對接新思維,必須要有新的狀態。首先要有更高的標準。我們既要用黨員干部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又要用教師校長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我們既要在工作上高標準要求自己,又要在學習生活上高標準要求自己。 其次要有更嚴的要求。要有所為,要有所不為,不要被當下的得失所困撓,也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誘惑,更不要被目前的矯枉過正而黯然神傷,無所適從。有些事,很多人都在做,你不做,不等于你錯了。在生活中,隨和不等于隨便。許多事情,不能夠隨大流,更不能同流合污。大多數人都在做的事情不一定就是正確的事情,大多數人不做的事情不一定就是不正確的事情。再次要有更實的作風。我們每個職工都是一個窗口,作風是形象、是力量、是保障。作風能出生產力、能出公信力、更能出競爭力。只有我們每一個職工在新的一年能夠展示出新的作風,只有我們始終以抓鐵有痕的力度、持之以恒的決心,以善做善成的勇氣抓好作風建設,才能不斷推進事業的發展。
新常態要有新心態。心態勝于能力,心態決定成敗,心態也決定一個人的快樂與幸福指數,當然,心態還決定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在新常態下,我們要具有良好的心態,包括要有樂觀豁達自信的心態,要有淡定淡泊淡然的心態,要有看得開看透淡看得遠的心態。我曾經給大家談過"人生四然",即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在當然,順其自然。我今天再加上一“然”,那就是沒有健康自由一切都是枉然。
新常態要有新動力。物質給大家以激勵,靠津貼、靠發加班費來給大家提供動力支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新常態下獲得新的動力,一方面來自精神世界的支撐,力求做一個精神上氣象萬千的教育者。物質上的富有不是真正的富有,很多暴發戶,腰纏萬貫,揮金如土,然而他們卻精神空虛,毫無快樂幸福可言。物質上的激勵,也是短暫的,而精神上的豐盈富饒,既能讓我們人生充實,又能給我們干事創業提供無窮的動力。另一方面來自人生意義的支撐,力求做一個有尊嚴的教育者。我常常在思考,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啥?我想到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人去問山坡上放羊的小孩。 "你放羊做什么呀?" "賺錢!" "賺錢做什么呀?" "娶媳婦!" "娶媳婦做什么呀?" "生兒子!" "生兒子做什么呀?" "放羊呀!" 如果一個人的生存狀態就是如此,其人生追求也僅停留于此,那是很可悲的。人活著的意義人不是茍延殘喘,不是貪圖享受,而是做事,而是創造。在做事中充實自己,在創造中提升自己,在做事創造中幸福自己。俄國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致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我們的使命不是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而是為了教育的內涵發展,為了讓師生過上一種快樂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如果我們虛度年華,無所作為,我們就失去了“人”活著的意義和價值。人應在努力的做事、不斷的創造中增加生命的長度和高度。還有一個方面那就是來自職業本身的支撐,力求做一個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教書育人的職業很神圣、很崇高,作為機關、直屬單位的同志,我們肩負著組織、管理、協調、服務的使命,我們職業相對于一線教師,更神圣、更崇高,因而我們必須珍惜自己的職業、珍愛自己的崗位,從愛崗敬業、從精業樂業中獲得強大的動力,爭做一個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在教育的路上真正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新常態要有新作為。首先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教育是持久永恒的事業,做教育,需要長期堅持,一如既往,需要執著堅守,不輕易放棄,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卓越與平庸,其實并不在天賦,而在于做事的認真與積累,在手堅持的時間與決心。我常說,有夢想就有希望,有付出就有收獲,有堅持必有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