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領雁工程發言材料:我的溫情教育
誰說高三生活就是枯燥的寫照啊!我們教師完全可以想辦法活躍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心甘情愿地學習!而這絲毫沒有影響高考的分數呀!
4. 教師要學會偷懶。“懶媽媽培養出勤快的孩子,懶老師培養出勤快的學生”。乍一看,這似乎很不合理。教師怎么能偷懶呢?教師的偷懶是有條件的。比如一套試題,教師不一定從頭到尾都做完,但是,必須要做好錯題統計。錯題統計不一定很多人,從不同層次的學生中選20個人的就足夠了。老師在了解學生的做題情況后,把學生集中做錯的題要研究透,發現學生的思維弱點,講解透徹,點撥到位,還要教會學生舉一反三。教師沒有做完一整套題,這是偷懶了,但是課堂指導針對性強,做到了精講,這無疑提高了課堂效率。而對于個別有錯誤的題目,教師放手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三輪復習的時候,學生的閱讀理解錯率低了,有些時候我根本就不做閱讀理解。記得有一堂課是講評課,學生討論完,我點撥完了之后,有一個同學怯生生地問我:“老師,這篇閱讀理解你做了嗎?我自己這個題還是不明白。”我微笑著誠實地回答:“我沒做。但是你可以找其他的同學幫你解決。”于是,他下了位,到他一個要好的同學那邊,過了一會兒,他悄悄跑到我面前,有點小激動地對我說:“老師,那個題我會了。”作為教師的我又偷懶了,而個別學生的問題在同學們中間也得到了解決,這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這不是達到了雙贏的效果嗎?
5. 教師在課堂上要懂“進退之道”,提高課堂效率。
化學老師的故事
華師大副教授周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的高中化學老師是文化大革命前的高中生,是否高中畢業都無人知曉。但他對教學信心十足,但對學科知識的信心則不是很強。每次上課,講完書上的例題和解題方法,他就問同學們是否有更簡單的解題方法。最先同學們都以為他賣關子,慢慢發現他真是“黔驢技窮”了。于是,同學們為了證明自己比化學老師更有學問,也為了證明自己比其他人聰明,就通過各種渠道來探尋解題方法。盡管老師沒有為同學提供三種以上的解題方法,但同學們卻真正掌握了一種屬于自己的解題方法。哪怕掌握的是老師的那種“很笨”的方法。但正是這位看起來很笨的老師在學科知識上沒有炫耀的資本,卻讓同學們深深地喜歡上了化學,從而形成了應對化學考試的能力。
這位化學老師的故事告訴我們:課堂是一個舞臺,教師的“退”就成為一種必然,甚至可以說,只有有了教師“退”出來的空間,才有學生前進的空間。當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讓出一條道的時候,沖鋒陷陣的是學生,搖旗吶喊的是教師,最后的勝利者是學生,同時也造就了教師的成功。每一個人在求學生涯中,既會碰上教師的優秀,也會碰上優秀的教師。前者往往用他的優秀來換取自己的成就感,讓學生遠離學習;后者則用他的優秀換取學生的成就感,讓學生離學習越來越近。所以,碰上教師的優秀,或許是學生最大的不幸;碰上優秀的教師,才是學生最大的幸福。雖然這位化學教師學科知識不夠淵博,但是他無意中懂得了課堂上的“進退之道”。或許那時候他不知道自己其實是使用了很先進的教學理念。
夸美紐斯說過:要尋求并找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他那個年代沒有直接使用“高效課堂”的概念,其實他說的也就是高效課堂的理念。提高課堂效率,要功夫用在課外,精心備課。我們應在備課時除備常規的內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煉的語言,更準確的語氣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課堂大多數時間的主人,讓他們有更多、更充足的時間去思考、交流與探討,促進其主動發展。這樣做才會使時間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告誡我們:當心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頓,在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冰心也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任憑歲月更迭、世事滄桑, 我會永遠愛我的學生,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心盡責,以心換心,以愛博愛。相信在我的溫情教育下,我的學生會學著為平凡所感動,懷揣愛心,心隨夢想,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