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晨會發言稿(精選3篇)
優秀的晨會發言稿 篇1
上周有兩個班上比較聰明的同學到我的辦公室找我,問了我一個深奧卻又簡單的問題:老師,我如何把數學學好。此時我們學習的內容是分式,這兩個同學存在的問題是:計算丟三落四,經常出現莫名其妙的錯誤。我說讓我猜猜你的課堂外的學習狀況:估計你在家的晚自習做一會兒作業就會離開座位轉轉,或是喝水,或是吃東西,或是問父母一些無聊的問題,很有可能邊學習的時候邊聽音樂。
他們的生活的狀態決定了他們在試卷上丟三落四。
學習原本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上課認真聽,作業認真做,多思,善問!
但是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不容易。
早晨及時起床對你們來說絕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有時你總想再多睡一會兒;
把作業按時完成對你們來說很簡單,但要把作業做好做實,不打折扣卻不容易;
我們要求做操期間關燈、關門,能夠每一天堅持不容易;
不隨手丟垃圾,保持校園的整潔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天天做好不容易。
上課認真聽講說起來容易,但是我們總會惦記抽屜里那本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書。
海爾總裁張瑞敏說過:“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需要有遠大的目標。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思想有多遠,路就有多遠。把事情做到什么水平取決于你的目標。不記得是誰說過這樣一句話:其實在很多時候,天才和普通人的區別就在于你比別人多想了一步。你目標成為“天才”還是普通人直接決定了你做事情的態度,普通人是把工作做完了,目標成為“天才”的人是把工作做好了,每天如此。
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需要智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偉大孕育于平凡”,正是在這些看似無聊的小事中,你的良好習慣得以養成,你的才干得到了增長,你為自己未來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底子。
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需要細心。步步高電器的廣告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只有把追求卓越作為自己永恒的信念,做每一件事都力求精益求精,每一道工序都經過反復斟酌,每一個細節都努力精打細琢……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不管它看上去有多簡單。要知道許多事情正是由于過于簡單而不太重視,或是長期重復做著同一項工作,思想上麻痹了,反而不能做好,更何況是要天天做好每一件事呢?
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需要持之以恒。雷鋒同志曾經說過: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做事憑興趣,三分鐘熱度不行,先緊后松,虎頭蛇尾也不行,“行百里者半九十”,貴在堅持啊!“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簡單的也就變得不簡單,平凡的也就變得不平凡,小事情也許就做成了大學問。
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需要我們敢于面對生活拋給的任何坎坷,把它也看做是人生中的財富,如果我們每個人是深海中的一只蚌,磨難就是深海中的一粒沙。當沙子進入蚌中會使蚌痛苦難耐,但是,經過蚌的適應和抗爭,它會把苦難轉化為財富----珍珠。
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讓我們每天都回過頭來檢查一下自己一天的工作,如果你們堅持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相信你們已經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這時你們就會發現成功其實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優秀的晨會發言稿 篇2
同學們,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勤學、好問、觀察、思考。我們現在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勤學這個詞我們誰都懂,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老師每天都辛辛苦苦地傳授知識給我們,可有些人卻不努力學習,就算再怎么教,可他不努力學習,那他就不可能成為好學生。相反,如果你是個好學的孩子,那么,在相同的時間里,你學的就會比他人多,這樣你就會多有了一分別人沒有的知識。
人們常把有知識說成是有學問,這是很有道理的。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學與問事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有了好問就有了觀察,弗萊明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唯一的功績就是我沒有忽視觀察到的資料,而且我像一名細菌學家一樣認真地研究了這個課題,可見弗萊明是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說到思考我想起了一句話:腦子不用就會生銹。一個人如果不思考的話他就會越過越愚鈍,而如果一個人愛動腦的話,他就會越過越聰明。
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要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這樣我們才能越學越輕松。
最后我送大家兩句話:智慧并不產生于學歷,而是來自對知識的不懈探求。---愛因斯坦
任何人只有足夠努力,都能有所成就--霍金
優秀的晨會發言稿 篇3
各位同學、老師朋友們:
早上好!
首先,讓我們對來自萊法州黑克海姆市帕米娜一級文理中學的師生參加我們的升旗儀式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也衷心地祝福他們在短暫的一周學習交流中收獲多多,開心快樂!
今天,我晨會講話的主題是:認清自我,贏在每一天。
宋代文學家蕭德藻寫過一個《吳五百傳》的寓言:有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時和尚將他灌醉,并剃光解差的頭發后逃走了。解差醒時發現少了一人,大吃一驚,繼而一摸光頭轉驚為喜:“幸而和尚還在。”可隨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這則寓言簡短而富有深意。“我是誰”“我將往何處去”恐怕是人生路上必須要探究而窮其一生也未必參透的問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某種意義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更為困難。因此,“人要貴有自知之明”。
當高中的第一課——軍訓的嘹亮口號漸漸遠去,當第一次月考成功或失敗的感受慢慢淡褪,當文理文科后的陌生感逐漸被熱乎的氛圍替代,當高考的倒計時只剩下225天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會不會直面自我,去認真思量過只屬于自己的得與失、成與敗、笑與淚呢?
讀過古希臘神話故事的同學都知道大力神安泰。他力大無窮,無往不勝。因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從大地母親那里汲取無窮無盡的力量。后來,他的對手發現了這個秘密,便誘使安泰離開地面,在空中殺死了他。極富想象力的人類早就告誡我們,任何一種能力的由來都是有根有源的。機會永遠垂青于那些有準備的人,也永遠會眷顧了解自己弱點并改正的人。
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有一個經典的實驗——“遲延滿足”實驗。工作人員發給4歲被試兒童每人一顆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后再吃,就給吃兩顆。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收獲了更多。研究人員進行了跟蹤觀察,發現那些以堅韌的毅力獲得兩顆軟糖的孩子,長到上中學時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自信心和獨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經不住軟糖誘惑的孩子則往往屈服于壓力而逃避挑戰。在后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當然我們都已經過了“被吃糖”做試驗品的年齡,只是挑戰隨時來臨,比如偏科,比如11月的考試,比如種種挫折等等。如果我們從這個實驗中明白意志力的重要性并付諸行動,那么將來也一樣能夠成功!
認清自我、揚長糾短、自信堅毅,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