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構筑現代化中心鎮文化體系發展思路
現代社會,文化已深深融入經濟之中,包括科技、信息和人才在內的文化因素,正取代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本,成為決定經濟發展潛力和后勁的最重要因素,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此,我們比較早地認識到推動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注重發掘文化底蘊,整合文化資源,著力打造文化新城。
我鎮在提出“科教興鎮”發展戰略的同時,意識到加強文化建設,是實施“科教興鎮”戰略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我們不斷灌輸和強化領導干部和文化、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長期性,形成文化也是生產力的共識。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將文化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在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了樹立“三個形象”,實現“五項功能”的發展策略。三個形象,即歷史名城、生態江城、e-town新城;五項功能,即信息中心、商貿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服務中心。把弘揚石龍作為廣東“四大名鎮”的歷史文化和傳統,重振名鎮風采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和發展策略,并保證了文化建設的項目、資金、時間進度的落實。
(一)傳承文化傳統,弘揚古鎮文化
石龍是一座有800多年歷史的古鎮,文化底蘊較深厚,文化傳承較完整,我們著力發掘傳統文化底蘊、弘揚具有嶺南特色的古鎮文化。初步發現有歷史遺跡、文物二十多處,如孫杜橋、歐仙院、惠育醫院、林氏宗祠、陳氏宗祠、葉氏宗祠、中山路、竹器街、觀音堂、福音堂等;有革命舊址、遺跡十多處,如李文甫紀念碑亭、莫公璧紀念碑、凱旋門、中山公園、中山紀念堂、周恩來東征演講臺等珍貴歷史建筑,其中歐仙院、李文甫紀念碑亭、周恩來東征演講臺被評為第一批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另外還有碑文、石柱、生產工具等可移動文物一大批。此外,石龍的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尤其是舉重競賽取得輝煌的成績,從1956年至今有5人叱咤世界舉壇,19次打破世界紀錄,先后奪得27枚金牌。鑒于我鎮文化資源和文化底蘊十分豐厚,我們在保護和發掘文物資源的基礎上,興建了百米歷史長廊——石龍古鎮,該浮雕用1100多塊福建青石雕塑而成,長128米,高7米,重多噸,以清末民初石龍的商貿鼎盛時期為背景,勾畫出石龍歷史名鎮的“清明上河圖”,省內幾十名雕塑名家參觀之后,從藝術性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的角度給予肯定和贊揚。
近年來,鎮政府針對我鎮“古文化品牌”較多的情況,重點進行整合和發掘,實行文化和商業相互補充,扶持了一批收藏業個體戶,形成了古玩文化一條街。
(二)加強文化設施建設,繁榮文化事業,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為改善我鎮文化設施滯后的狀況,鎮政府不斷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建成了文化中心大樓、廣播電視站大樓、金沙灣公園、金沙灣廣嘗體育公園、西湖江畔公園、高爾夫郊野公園、沙洲椰林公園、天然沙灘
浴嘗沙灘足球嘗沙灘排球嘗石龍古鎮百米浮雕等,改造了人民廣嘗中山公園。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一個公園,而且全部免費向市民開放。在保護好歐仙院歷史文物的基礎上,規劃建設休閑山莊式的文化旅游設施。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明清家具專業博物館、舉重博物館,發掘歷史文物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根據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實施新的文化發展戰略,把東莞全力打造成文化新城的精神。積極打造文化精品板塊,抓好文化創作。制作了《石龍-嶺南古鎮風情》vcd,創作了《美麗的金沙灣》歌曲及mtv,制作了全新一輯石龍畫冊;作家汪晟創作了一本反映石龍風情的小說集《夜渡無人》。此外,各種文藝創作喜獲豐收,書法、美術、攝影、集藏、戲曲等各類文藝創作活動異常活躍,涌現出一批藝術精品,獲得了盛市的多個獎項。如石龍的民間收藏十分活躍,黎泰麟先生專注過人收藏二十年,藏品三千件,受到文物界的廣泛關注;張敬禮的“百居堂”,珍藏著嶺南畫派鼻祖居巢、居廉的真跡達80幅,為廣東私人收藏“兩居”作品之最,引起了收藏界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