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局深化文化體育建設計劃
二、抓品牌促特色,豐富城區內涵。圍繞品牌培育、特色提升,要在“三個加快”上求特色:一是加快培育廣場民間文化跳蚤市場,在民間文化品牌上求特色。按照王國平書記關于“全力把廣場打造成的潘家園”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打造“本地人常到、外地人想到,交易有序、特色鮮明、人氣集聚、群眾滿意”為總目標,完善市場運行總體方案,切實在市場招商、管理運作、活動組織、宣傳推介和服務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實現管理科學、服務高效、交通順暢、環境整潔、經營文明,切實把市場打造成為面向全市、全省和全國的民間文化跳蚤市場,成為交易最興旺、游客最喜歡、影響力最大的的潘家園。在市場啟動后,要著眼于凝聚市場人氣、培育市場品牌、提升市場特色,尤其要抓好市場運行模式轉型、舉辦機制轉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民間協會組織的作用,大膽探索和創新促進市場轉型的思路、路徑和辦法,促進民間文化跳蚤市場可持續發展。二是加快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在挖掘、展示和傳承歷史文化上求特色。城區轉型發展的過程,也是全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十分重要的時期。堅持挖掘、保護、開發和利用相統一原則,依托東站樞紐、地鐵一號線、運河綜合整治、丁橋大型居住區等一批國家和省市重點項目帶動,在城東彭埠區塊、門外區域城東旅游休閑景區、筧橋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及筧橋中央航校舊址保護中,做好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申報、展示和保護工作。挖掘、整理和編輯《門外歷史文化》、《老街文化》、《農居文化》、《錢塘江段文史匯編》。舉辦“文化遺產日”、名人名居等紀念日宣傳活動,增強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充分發揮區非物質遺產展廳的展示、宣傳和教育功能,舉辦民間剪紙藝術展、民間錢幣展、區民風民俗展等。三是加快區域多元文化特色建設,在打響“一社一品”上求特色。積極推進“一社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建設,通過開展文化特色社區(村)創建活動、十佳特色文化品牌評選活動、“一社一品”展示活動等,提升特色文化。立足特殊的地理位置,突出“山、水、名人”文化主題,深入挖掘和培育鄉土特色文化,繼續開展錢塘江文化、運河文化研究,收集整理歷史文化碎片,促進歷史文脈的傳承。結合夏衍電影文化街區的規劃、設計和建設,以弘揚夏衍精神為主題,開展紀念夏衍誕辰1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實施青少年學生第二課堂行動計劃,不斷擴大名人名居效應。
三、抓管理促發展,發揮文化功能。堅持資源整合、功能提升,重點抓好“兩中心”(區文化中心、體育中心)的管理運行,推進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和方法創新,積極探索和創新“政府主辦”和“市場化”運作兩種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運作模式。主要在“一強化兩中心”上下功夫:一要強化文化引領功能。依托區文化中心、文化廣場、廣場民間文化跳蚤市場的“一中心、一廣場、一市場”,通過政府引導、特色培育和品牌建設等途徑,大力發展特色民間文化,培育和形成以區文化中心為核心,涵蓋文化活動、藝術培訓、圖書閱覽、電影娛樂、旅游休閑等內容的文化綜合體。依托區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場等,通過制定相關激勵政策,積極引進民間資金、人才、項目等,提升中心品牌效應,大力培育和發展健身經濟、賽事經濟和演藝經濟,形成包括健身、休閑、培訓、競賽、演藝等內容的體育文化綜合體。通過推進城市中心區公共文化綜合體的培育和建設,實現中心城區片與東站新城片、九堡新區片和丁橋新區片的文化互動,著力培育多元文化形態相互融合、中心城區主導型文化形態引領的公共文化發展新格局,從而加速農民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居住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轉變,形成與中心區相適應的城市精神和市民意識。二要推進“兩中心”管理創新。堅持社會效益最大化原則,積極探索和創新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管理運行模式。進一步加強區文化中心內部管理,創新運行機制,有效整合資源,強化后勤保障,充分發揮區文化中心市民閱讀、文化培訓等功能,積極探索融合化、綜合性、共享型的區級文化中心管理新模式。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推進區體育中心的管理創新、機制創新、服務創新,整合消防、機控等設施資源,特別是要本著提高場館利用率、減少運行成本的原則,創新區體育場管理模式,制定管理運行方案,切實提升場館利用率、滿意度。三要強化街道、鎮綜合文化中心管理運作。制定街道、鎮綜合文化中心管理辦法,實行統一標識、統一標準、統一考核,進一步拓展內容、規范管理、提升服務,切實滿足基層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