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長在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稿(通用3篇)
大學校長在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稿 篇1
各位來賓、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值此x屆本科畢業生的重要人生時刻,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舉行畢業典禮,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悅、興奮、激動、自豪和成功。在此,我謹代表學校,熱烈祝賀x屆本科畢業生經過四年努力,跨越人生的重要階段,順利畢業!同時,我也要借此機會感謝大家,如果沒有你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各種方式促進學校的發展,也就沒有學校今天的進步和成就。你們順利畢業,既是學校之幸,更是學校之福!
同學們,四年前,你們進入法大,成為法大學子,給法大注入了新的活力。四年來,你們通過努力學習,成為優秀的法大畢業生,為法大增添了絢麗的光彩。四年后,你們將離開法大,成為法大校友,讓法大依依難舍、無盡牽掛。四年的法大生活無疑是你們人生的重要階段。這四年法大生活的耳濡目染,讓你們和我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法大人”。從今往后,無論你們走到哪里,哪怕是天涯海角,哪怕是外層空間,法大人是你們永久的身份。
什么人才是法大人?大家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在法大學習和工作過的人。但這還不全面。真正的法大人還應該是具有法大精神的人,有法大氣質的人。
法大1952年建校以來,至今已近一甲子。這么多年來,法大歷經坎坷,但始終向前,在全體法大人的共同努力中,逐漸積淀了大家認同的法大精神:那就是“以人為本,尊重人權”的人文精神,那就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那就是“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學術精神,那就是“艱苦奮斗,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那就是“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而不同、和諧發展”的團隊精神,還有“經國緯政、法澤天下”的氣度,“經世濟民,福澤萬邦”的情懷,“公平至上,正義優先”的價值觀,“可奪法大名,不泯法大志”、“只向真理低頭”的骨氣,“凡我在處,便是法大”的身份文化認同,等等,等等。這些精神可以說已濃縮在我校“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訓之中。大家不難看出,法大的精神有大氣、大度和大愛的特質。正是在這些精神的激勵、支撐和傳承中,我們法大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內涵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國際化發展、跨越式發展之路,融入國家高等教育主流,榮登國家法學教育之巔,成為近十年來中國進步最快的大學之一。
大學校長在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稿 篇2
同學們,盡管你們在四年前入學時,可能對法大沒有什么深刻的認識,但今天不同了,你們已經擁有了法大的背景,烙上了法大的印記,浸淫了法大的特質,今后還要承載起法大的榮耀。畢業典禮的結束,意味著你們要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僅僅背負“中國政法大學畢業生”的稱號,還是融入傳承和弘揚法大精神的法大人行列?我相信大家都會選擇后者。法大精神是一面旗幟,現在這面旗幟到了你們手里。我希望大家能像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法大校友那樣,扛起這面旗幟,恪守“家風”,無論你們走到哪里,無論你們身居何處,無論你們富貴還是貧窮,你們都要牢牢記住法大的精神,堅守法大的精神,做真正的法大人,成為卓爾不群的法大人。
要成為卓爾不群的法大人,需要終生學習,不斷汲取知識,增長才干,智惠天下。大家知道,小學和中學階段主要是學習啟蒙知識,大學階段主要是學習專業知識,而進入社會之后則主要是學習靈魂知識,接受靈魂的教育,這就需要你們在社會歷練中“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不斷進行反思、積淀與揚棄。
要成為卓爾不群的法大人,需要常懷感恩之心,惻隱之心,仁愛天下。現在社會上,存在太多太多的“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現象。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照亮社會的光明,不僅發自太陽,更來自我們的內心。希望大家今后不但要立足本職,腳踏實地,“獨善其身”,還要以己所學,盡己所能,“兼濟天下”。今天出席我們畢業典禮的著名公益律師、我校校友佟麗華,就是這方面的杰出代表。
要成為卓爾不群的法大人,需要珍視你們的天賦、品德,誠走天下。在同學們的四年法大生活中,由于我比你們晚上法大,你們是07級,我是09級,只與同學們相處了兩年多,但我依然能從你們身上發現誠實、聰明、自強、勤奮、堅韌和開朗等優秀品質,這使我對你們充滿信心。我細想過我所認可的偉大人物,沒有一個人的身上不凸顯這些光輝品質。正是這些品質,使他們成就了事業,贏得了尊敬,散發出迷人的魅力。同學們,我深信你們現在具有的這些優秀品質會幫助你們實現夢想,希望大家能將它們視為成功信條,堅守之,篤信之,踐行之。
要成為卓爾不群的法大人,需要具有超群氣度,勇闖天下。法大人的氣度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豁達,就是“任風雨來襲,我自巋然不動”的淡定從容,就是“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的遠大抱負,就是“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凜然意氣,就是“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的浩然正氣,就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無畏勇氣。江平先生有句名言:“只向真理低頭”,大家耳熟能詳。說得真好,法大人都應該有這種氣度。
我國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在戊戌變法失敗后的19xx年,寫了一篇叫做《少年中國說》的散文,其中有兩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他歌頌了少年的朝氣蓬勃,寄托了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我把這兩句話轉送給大家,以此寄望大家成為卓爾不群的法大人。
卓爾不群的法大人,就應該超逸脫俗,氣度不凡,學識出眾。
卓爾不群的法大人,就應該相互激勵、相互扶持,去幫助每個法大人追求更高境界的成功!
卓爾不群的法大人,就應該為國家鞠躬盡瘁,對人民死而后已,堅定捍衛法治精神,把知識和才華融匯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征程!
卓爾不群的法大人,就應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勇攀高峰,努力在平常的生活中、在崎嶇的道路上,成就充實而幸福的人生!
同學們,我想問你們:你們有這種信心嗎?
同學們,今天,是你們人生的“獨立日”,你們將從依賴走向獨立,從校園走向社會。走出校門,你們就完成了人生的轉換,什么都得靠你們自己了,要獨自感受通脹、樓價帶來的生活壓力,人情世故導致的情緒變化,激烈競爭帶來的事業困惑。但我想你們并不孤獨,因為在你們的身后,有父母家人,有親朋好友,還有法大及所有法大人。同學們,當你們奮力打拼的時候,請一定好好維系、呵護這些親情和友誼,它們必將是你們無盡的寶藏。中國文秘資源網—您身邊免費貼心的文秘專家—歡迎訪問
同學們,今天,同時是母校的惜別日,母校對你們將從直接的關愛、教育與保護,轉為遙望、思念與支持。四年的相濡以沫,我們共同渡過了“為一體,如膠結;同艱難,共歡悅”的寶貴歲月。今天過后,正如當年你們上法大時你們的父母送別一樣,我們也將看著大家漸行漸遠的背影。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和母校師生會想念你們,你們今后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我與母校師生的掛念。我和母校師生會守望你們,見證你們,并及時為你們的幸福與成功喝彩。我和母校師生還會支持你們,無論你們遇到什么艱難困苦,法大及全體法大人始終是你們的堅強后盾。我和母校的全體師生都有一個強烈的愿望,就是和你們一起努力,用我們大家的雙手,把幸福和榮譽的桂冠戴在你們的頭上。請你們記住,你們今后不是一個人在奮斗。
可愛的、親愛的20xx屆本科畢業生們,愿你們擁有最好的鴻運,活得充實,活得幸福,活得精彩,我相信這個天與地終將屬于你們!讓我們真情永在!
大學校長在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稿 篇3
七月的高等教育,關注兩件大事:高考與就業。七月北京最開心的中學校長是誰,要等高考以后才能揭曉。要問七月北京最高興的大學校長是誰,恐怕我應該是其中一個。(掌聲)因為,今年大學畢業一次就業率統計數字已有透露,北郵研究生100%,全市第一;(掌聲)本科生96%,全市并列第一;(掌聲)高等職業技術大專生90%,還是北京市第一。(熱烈掌聲)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一部分畢業生離校以后繼續尋找自己稱心如意的工作是很正常的,據我了解,劍橋大學的一次就業率通常為70%。但這并不是說,一所大學可以不關心畢業生的就業。恰恰相反,北郵一直將畢業生的就業當成是自己辦學的靈魂。
大學畢業生,或工作,或攻讀更高的學位,都應該算是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在此以前,你們是小學-中學-大學,宿舍-教室-食堂簡單的學校生活模式,畢業以后你們面臨的第一個人生課題是:適應社會。
“社會”是個很復雜、很難定義的概念,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來開展“適應社會”這樣的討論。正如大家學習了十幾年數學,不一定說得清“數”的概念。
社會是一個區域,它有自己的地理、氣候、食品和自然資源。只有適應社會自然條件的人得以生存。社會是一個人群,分為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職務或者說不同的階層,一個沒有對社會作出過勞動貢獻的人,社會不會接受他,不允許他依靠救濟賴以生活。社會是一個系統,有它嚴格的游戲規劃:法律、規制、章程,社會不能原諒甚至要制裁違背系統游戲規則的個人。社會人群間的聯絡溝通靠語言,不能理解、不能使用社會群體語言的個人實際上與社會處于一種絕緣的狀態。社會有一套傳統:它的歷史、文化、意識形態,不尊重社會傳統的個人會顯得與社會格格不入。
走向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必須明白,社會不會再象老師那樣,欣賞你的天真清純。社會將會關心但不會遷就你這樣一個年青的新成員,社會要求你遵守規則,社會期望你勞動、貢獻。社會與自然一樣奉行一條法則:適者生存。
社會的經濟在發展,資金的投向一年年在轉、學術研究的熱點一年年在變,新的學科、新的崗位不斷涌現,舊的技術、舊的行業逐慚淡出。所謂適應社會,要求年青的大學畢業生調整自我的專業方向和就業選擇,讓自己的才華和特長與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諧地合上節拍。
如果說,大學填志愿或多或少還有你家長的“強迫”,班主任的“誤導”,抑或自己高考分數的“無奈”,那末,到社會,所有的選擇都是你自己一個人決策。誠然,朋友可以建議,老師可以指點,但是風險要由你一個人承擔。
我至今記得領取國際駕駛執照時受到提醒的一句話,“駕照不證明你的開車技術,它只說明你學會了怎樣在馬路上安全地學習駕駛”。在今天頒發畢業證的典禮上,我們不妨也采用相同的邏輯來這樣說,大學畢業,并不意味著你已經掌握了從業的全部本領,它只證明你具備了要適應社會的觀念,掌握了學習的手段,也懂得了在關鍵時候要作出正確的選擇。
前不久,我陪同劉淇市長會見美國客人,其中一位紐約大學石溪分校教授鄧越凡,他是在卡斯比計劃中由國內幾所著名學府的物理系學生中選派赴美攻讀物理博士的,畢業后發現在美國并不好找工作,于是立即轉向計算機,幾經努力,進入計算機學科,再加上刻苦工作,終于在并行計算方面頗有造詣,成就斐然。在北郵,作過第二次選擇的教授也不少,電信學院顧婉儀教授本科學習物理、信息學院楊義先教授本科學習數學、雷振明教授本科學習地質,經管學院呂廷杰、闞凱力教授本科分別學習無線電工程和電氣工程。理學轉工學、理工轉管理、學術轉行政、學校轉企業,這樣的例子其實屢見不鮮,其中的實質內涵只有一個:適應社會、適應時代。
james martin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造出一個詞匯叫“知識爆炸”,他說大學畢業生知識的半衰期已經縮短為五年。現在的世界,即使你念到碩士、博士,在大學里攻讀了六七年、十來年,也不等于有了一勞永逸的保險。一張大學文憑其?"吃"不了多少年。如果要問我高等教育在二十世紀有過什么新的創造發明,我想首推就應當是"繼續教育"的理念。只有堅持不斷更新知識,充實自己,永遠進步的大學畢業生才可能成為適應社會、適應時代的精英人才。
潮起潮落,終歸自然。社會經濟發展有快慢,人生職業生涯多艱難。偶有成功,你千萬不可得意自滿。順風順水的船怎么靠岸?沒有剎車只有油門的車你們誰敢開?倘若遇到困境,你也不必氣餒絕望。有道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蘭極速",中學生無知的報復慘案,離我們不遠,時間、距離都不遠,它讓我想起另一件校園里的慘案。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一日,美國i大學校園,肇事者l博士,卡斯比計劃中國留學生,風華正茂卻偏偏碰上經濟低谷的年代。美國人自己尚不易就業,何況是學習物理的中國人。l博士本可以接受社會現實,為自己的人生道路重作安排。但是少年得志、平步青云的l拒絕了任何可能的方案。他槍殺了另一位中國博士sh,槍殺了導師g教授和另一名s教授,人們后來分析殺人的動機無非是妒忌,是報復導師對sh博士的"偏愛"。照理說,即使是毫無道理的報復,悲劇也應該就此為止。但是l還槍殺了系主任n教授,又到校行政大樓槍殺了一位副校長和一位秘書,最后飲彈自盡。全面綜合分析這一駭人聽聞、震驚世界的事件,要涉及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各個方面,并非三言兩語可以完成。我在這里想告誡大家的是: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不能適應那個社會,再尋找一個你適應的社會去。假如異國他鄉不適應,你就回到故土家園來。一個理智的青年知識分子,在任何困境中,切不可仇恨社會;在任何情況下,絕不能采取極端手段;更不要讓無辜者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