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愛國演講稿(精選7篇)
高中生愛國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祖國風光秀麗》。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風光秀麗。那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防御工事——萬里長城。讓人看了,感覺雄偉壯觀,也讓人想到了世界沒解放時驚心動魄的戰爭。
還有那張家界的索溪峪。幾十丈高的斷壁懸崖拔地而起。半邊懸空的巨石在山風中搖搖晃晃。使人抬頭看時,帽子都從頭上掉下來了。什么“一線天”啦,什么“百丈峽”啦。聽著名字都讓人膽顫。這是一種驚險的美。不是一峰獨秀,也不是三五峰呼應,應是峰巒起伏,綿亙蜿蜒,“十里畫廊”,“西海峰林”,讓人感覺浩氣長舒,這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還有那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它那高高的山峰,和他那珠穆朗瑪峰的峽峪,這可是自然形成的,真的難以想象。
我們的祖國風光秀麗,那長城令人佩服我們祖先們的智慧!張家界的索溪峪,令人浩氣長舒!珠穆朗瑪峰的山峰和峽峪,令人難以想象!如果你來了,也會被它的美麗所震撼,從而難以忘懷。
高中生愛國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來自渾南實驗中學九年二班的佟佳怡,我演講的題目是《有志者 事竟成》,下面我開始我的演講。
我曾經聽過來自哈佛優秀畢業生何江的演講,其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他是這樣講的,他說: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只是生活在了一個和平的國家。那么我想請在座的各位想一想為什么我們的祖國今日如此強大這么和平呢?
那是因為老一代的領導人領導著中國人們群眾,新一代的領導人領導著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民,在不懈的努力下為我們創建了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才能夠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貫穿中國社會,我們才能從心底油然而生一種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精神。
,一個12歲的小男孩來到大東北沈陽讀書,一下火車,大伯就來接他了,他們一邊走一邊談,大伯指著一片繁華燈紅酒綠的地方告訴小男孩說:“你不要到那里去。”小男孩心里很疑惑啊!于是就問道:為什么不能到那里去呢?大伯說:那是洋人的租界。小男孩就問道說: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領土,為什么我們不能去。大伯伴隨著嘆息說了5個字,而這5個字被小男孩一生銘記在心。大伯說:中華不振啊!自此之后,無論是從火車站到大伯家,還是從大伯家到小男孩上課的課堂上,小男孩都陷入一種沉思之中,沒有人知道他在思考一些什么,那我們話鋒一轉,就來到了小男孩上課的課堂上,這是一節由魏校長上的修身課。魏校長問了所有學生一個問題,他說:請問諸生為什么而讀書?有的說為了明理、吃飯、掙錢、當官,底下七嘴八舌的議論著,魏校長觀察到,只有一個小男孩一直在思考,沒有說話。于是讓大家都安靜下來,讓那個小男孩起立回答這個問題,小男孩站起來說了9個字,而正是這9個字,奠定了他長大成人之后,一定成就一番偉業,小男孩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沒錯,他就是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領導人,中國優秀的外交家,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周總理人生勵志于少年,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奮斗,終于成就他的一番偉業。那么問題回歸到現實,請問:諸生為什么而讀書,我想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讓我們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一個軍事、政治、經濟強國。
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先生曾經說: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一百年后的今天,許吉如又說:今日之中國固然強,但今日之中國少年唯有更強,因為少年強則國強,中國強則中國少年更強,中國強就是因為少年強。
所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讓我們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建設,讓我們的青春煥發出更絢麗的色彩!
高中生愛國演講稿 篇3
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日軍開始邁出了侵華的腳步,到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變,日軍全面侵華,再到1945年8月15日,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最后到1949年10月1日,中國人自豪地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和四年的解放戰爭,中國經歷的太多太多。然而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東亞病夫,今天我認為我們的中國是一只剛睡醒的雄獅,還未完全展現它的英姿。我們生活在中國的土地上,今天我們遵紀守法,認真學習,積極向上,銘記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天我們將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去探索,去實踐,努力完成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
當年的中國滿目瘡痍,割據地方的軍閥,帝國主義在中國橫行,但有志青年并不安于現狀,他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紅色之風吹遍整個神州大地,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中國成立了,他雄立于世界的東方,屹立在每個人的心中。現在的中國,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經濟高速發展,成為了世界的大國,強國。
從戰爭到文革,從文革到改革開放,中國就此輝煌,而它必將繼續輝煌下去,作為新時代的三中學子,我們有著責任,有著義務去讓祖國變得更好,讓更多的世界人來贊美我們的祖國。我們現在的努力將為祖國的發展助力,剛睡醒的東方雄獅必將變為精神抖擻的咆哮的東方雄獅!更多的人會來到中國,稱贊著萬里富強,輝煌的中國,明天的祖國會因我們今天的努力而更加光彩奪目!今天,我為我的祖國點贊加油,明天,我們會在行動中表現出我們的愛國之心。將來祖國可能會因為我們而更加強大,而我們一定會因為祖國的國富民安而感到無比的驕傲!
高中生愛國演講稿 篇4
墨藍色的夜空下璀璨的繁星鋪排開來,像點點鉆石灑滿了深湖藍的天鵝絨。柔和的月光自遙遠的天際傾泄而來,透過窗欞落入靜謐的房間。我倚在窗旁仰望星空,神識隨淡淡月光飄遠。
恍惚中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片甲骨,上面刻滿了古老的紋路;我仿佛看到了那萬里烽火的長城,聽到了孟姜女的悲切啼哭;我仿佛看到了那百家爭鳴的激烈場景,聽到了各家學者的陳詞慷慨……
忽然間,漫天的火海夾雜著熱浪向我撲來,我看到那熊熊烈火中圓明園的轟然坍塌,我看到強盜們眼中的貪婪和狷狂。我聽到遠處傳來陣陣撕心裂肺的哭喊,聽到南京大屠殺那絕望的呼喚,那哀戚的聲音不斷地在空中盤旋——"救救我們吧……有誰能救救我……".
這時,一陣清風吹來,眼前的烏云被月光撥開,我看到了遠處星火燎原,看到了一面鮮紅的旗幟在我眼前飄展,金黃色的鐮刀是如此奪目,那有力的錘子也是金光閃閃。這不禁使我淚水傾然,胸膛中的激蕩只能用詩詞來懷感——"天下蒼生天下謀,為民歡喜為民憂。豐功偉績齊歌頌,不畏艱險共渡舟。誅萬物,競風流,九十六年景悠悠。如今不作悲辭賦,盛世高吟好個秋!"
這閃閃金輝中我看到人民的眼中燃起了星光,我看到人民的眼中燃起了希望,我看到那希冀的瞳孔中映照出了一個偉大的身影——中國共產黨!
你聽,那八一起義的槍聲突響,那井崗山頭的號角嘹亮,那萬里長征的戰歌激昂!你看,那是遵義會議的曙光,那是抗擊日寇的步槍,那是西安事變的調和場……
我親愛的黨,您用超常的智慧,率領百萬雄師過大江,追窮寇,縛蒼龍,把五星紅旗升起在祖國的上空。您以博大的胸襟,非凡的魄力,挽狂瀾,拯萬民,定國運……
有了您才有了我們如今的安穩,歡喜。
如今我成為了一名懸壺濟世的醫生,我應深深地感激您,同時也要感謝我的醫院。在陽光燦爛的春天,我成為了新密市婦幼保健院的一員,自此我不安的腳步,終于可以停歇。
"以醫院為家"這并不是一句空話,上完白班,值夜班,白天黑夜連軸轉。其實想想,不知不覺中,我已把醫院當成了我的"第二個家"!
我很感謝我的"第二個家",是她為我提供了發展的平臺,是她教會了我行醫的技能和本領,是她使我遇到了一群可愛的人們——我親愛的老師和同事們。我學會了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每一位患者;我學會了要認真負責的做好每一項工作;我學會了要不斷的學習,才能提升自我。而這些,都是醫院為我提供的。
我想我是幸運的,因為我生在這疆域遼闊的祖國;我想我是幸運的,因為我體會到了黨的溫暖;我想我是幸運的,因為從此我擁有第二個家——新密市婦幼保健院。當愛變得深沉,變得無法僅用言語來表達,我想我將用行動去證明,我愛您,愛這生養我們的祖國,愛這無私奉獻的黨,也愛您,我的醫院——這將融入我后半生血與汗的地方。
高中生愛國演講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西街小學四年級的王雪寧,我演講的題目是《共筑中國夢》。
夢想是美好的憧憬;夢想是理想的翅膀。擁有夢想才會有奮斗的動力,堅持夢想才會擁有美好的未來。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同樣的,我們的祖國也有理想和追求,也有自己的夢想。這個偉大的夢想,就是“中國夢”。
那么,什么是中國夢?中國夢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人類文明史上罕有的壯美的集體夢想。為了逐夢,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知經歷了多少屈辱與奮爭,前赴后繼、跨越時空。
歷史是永不停歇的車輪,夢想是照耀未來的明燈。偉大的事業,源于偉大的夢想;偉大的夢想,指引偉大的事業。中國夢是美麗的,讓人向往,令人憧憬。然而,實現中國夢,絕不是嘴上說說就能做到的。美麗的中國夢要從一種夢想變成光耀的現實,需要我們接過前人的接力棒繼續奮斗。
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夢就在前方,路就在腳下。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我們擔負著整個民族的傳承重擔,讓我們一起放飛夢想,讓我們同心協力、攜手共進,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愛國演講稿 篇6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時,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雖然,這本護照不能帶你去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但是當戰爭和災難來臨時,它能從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接你回家。今年暑假,影片《戰狼》,讓人熱血沸騰,在這部片子里,沒有什么至死未休、轉戀三生的凄美愛情,也沒有滑稽搞笑、讓人傻樂的諧星出演,有的是昂首闊步下的擔當,是血肉鑄成的使命,但卻可以讓人熱淚盈眶。
記得在兩年前也就是在一五年,也門撤僑事件,是最強有力的證據。當時啊,果斷下達命令動用軍艦執行撤僑任務,并用震驚世界的速度完成了撤僑任務。在更早的時候,利比亞撤僑行動,外媒宣稱這是中國政府組織規模最大的一次撤僑行動......從新中國成立到現中國執行過很多次撤僑行動,無論國家是否富強,中國永遠在撤僑的第一線上。在也門撤橋時,有一張撤僑女戰士牽著小女孩手的照片在網上被廣泛轉發,二人面帶相似的微笑如人間四月天,溫暖人心。一名外國記者寫道,看到這樣的畫面,我不禁想問,這是不是就是我們未來的樣子?對,沒錯!這就是中國人的未來,在我們的面前,正如那明媚的笑,溫暖動人。在我們的前方永遠有祖國作為護盾,為我們抵御一切未知的風險和災難!
我也不知從何時起,每當看到電視上直播的閱兵場面,都會鼻頭發酸,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也不知從何時起,愛上了紀錄片,愛看大國崛起,用心去感受中國的巨大變化。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殺我國人者,皆我天敵。一吐正氣,無論在我的前方或是后方,都有我的祖國作為力量支撐我前行。因為在我的后方,自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便有了蕓蕓眾生,也是華夏兒女一脈相承的開始;因為在我的后方有南京大屠殺的痛,有飛奪瀘定橋的智,有橫跨烏沙江的勇,有用鮮血澆筑的山川,有用身軀填埋戰火留下的炮坑;因為在我的后方,有五岳鎮四方,有四海平天下,有萬里長城永不倒,更有炎黃子孫永遠的家。
大國小家,小家也是大家。我的爺爺,是位黨員,也是位大學畢業生,所以在他的思想里,沒有重男親女,有的是巾幗必須不讓須眉。往日里我聽到最多的是,以后啊,孫女要去中央工作,為黨工作!每次講完我都低下頭不去附和,因為真的好遙遠啊……這并不是一張飛機票或者火車票可以解決的事情,但是現在的我擁有一顆愛國的心,永懷熾熱與光芒,無論走到哪里或是別人一句:where are you from? 我都會自豪的說: I am from China!沒錯我是中國人,永遠是中國人!
周總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為祖國讀書,也為自己而讀書!
感謝高一的我遇到了范井軒老師,他教會我的不僅僅是語文的知識,更給了我自信并幫助我找回了遺失的斗志。記得有一次范老師生氣的時候,他在全班狂吼道:“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當時我哭了,也是在那時我發誓高二不進實驗班,我再來一年高一!很幸運,我進去了,遇到了徐懷亮老師,他常說,“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對沒錯!在他的陪伴下我們拿到了通向高考的入門證;也是在他的陪伴下,今天我才有勇氣站在這里。都說時間不等人,高二一年過的太快太快,現在我是一名高三學生,當新班主任李宇潔老師告訴我,你很害羞,你應該變得更自信更強勢的時候,我突破了心理最后一道障礙。對!我要講話,我要講給大家聽!高一想參加的比賽到現在才邁出這一步,我已經醞釀兩年了。高三不留遺憾!現在的我正在為自己奮斗,我會為自己的跨步驕傲。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回想起今年今日今時,我會為自己的勇氣而驕傲!
我,是一名文科生,現在與將來都將與文字打交道。漢字的一撇一捺都有她獨特的韻味,也有她存在的意義。對漢字的美我欣賞我慢慢領悟,對漢字的歷史我尊重我牢牢記住。人不能忘的是初衷,人要記住的是驕傲的所在。
我驕傲,我為祖國的大好河山驕傲萬分,我為祖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驕傲萬分,我為祖國的崛起騰飛驕傲萬分,我更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驕傲千萬分!
高中生愛國演講稿 篇7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我是張黎明。9月18日,是一個讓每一個中國人理應感到疼痛的日子,八十三年前的這一天,盤踞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并嫁禍于中國軍隊,以此為借口,炮轟中國軍隊位于沈陽的北大營,挑起了為世人熟知的“九一八事變”,這也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開端,從此,中國陷入了與日本長達十四年的拉鋸與抗戰之中。
這是我們慣常熟悉的歷史敘事,每一本客觀、中立的歷史教科書都會把這些事實原原本本地擺在我們面前,讀著這些文字,我們所體會到的是屈辱、痛苦與不甘。歷史上的疼痛感融進了民族的基因之中,使得直到八十三年后的今天,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我們,每每想起那長達十四年的慘烈抗戰史,依然會有痛的感覺,而面對當下日本政府的各項具有爭議的政策與舉動,國人也會自然而然地不滿、憤恨、不寒而栗。有不止一份調查顯示,中日兩國的國民互信處于極低的水平,彼此的隔閡與猜疑要遠遠大于理解與信任。
當然,作為受侵略一方的中國,要談“理解與信任”,好像有些艱難。然而,正如意大利史學家克羅齊所指出的那樣: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八十三年,說長,不長,說短,也并不很短了。對于我們這些并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次事變的當代人而言,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去記憶那次事變、乃至更長一段的抗戰史,恐怕要比單純記住那次事變本身,顯得更加迫切,因而也顯得更有現實意義。
不過,這樣一個問題,對于從未經歷過抗戰的我們來說,其實并沒有資格來回答,脫離了切身的經歷與感受,任何一種判斷,哪怕再義正詞嚴、哪怕再溫婉動人,都失去了它應有的厚度,而顯得輕飄、顯得無力。所以,最好的回答者,應該是那些曾經接受過抗戰烽火洗禮、而今又閱盡滄桑、洗盡鉛華的抗戰老兵們。那些老兵們現如今留下的記憶,才是對我們當代人最有教益的啟示,而非宏大的歷史敘事、而非網絡上滔滔洶涌的所謂“民意”。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就在一周前的9月8日,也就是國人期盼著“人月兩圓”的中秋佳節,媒體報道了一位與“團圓”無緣的抗戰老兵,在中秋期間讀來,讓人唏噓,卻又讓人溫暖,而十天后,就是“九一八事變”八十三周年了。
這位老兵叫周福康,今年已經是九十二歲高齡了,是離上海并不遙遠的蕭山人士,現如今,老人也依然居住在蕭山老家。說“居住”,其實有點勉強,老人現在的生活境況并不很好,九十多歲的人,因為膝下無兒無女,僅靠微薄的低保金難以過活,于是就以撿拾垃圾為生,他的住處,前前后后堆滿了撿來的垃圾,據媒體的報道,已經到了“連雙腳都無法正常安插落地,整個屋里還不時散發出陣陣撲鼻的霉臭味”的地步。
老人家十七歲入伍,參加過許多次大小戰役,其中最有名的,是福州保衛戰。抗戰勝利前夕,他隨部隊進駐中國臺灣,接受日軍投降后又隨隊重返大陸。雖在軍中也官至中尉軍銜,然而此后身世卻一直坎坷,直至現在這樣的生活境地。按理說,這樣一位老兵,是最有理由記住仇恨的:當年戰爭的殘酷、曾經為國家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當下生活的艱難困窘,所有這一切,都讓老人有理由不滿、有理由憤恨。然而,老人家卻不,面對曾經的歲月崢嶸、面對當下的生活潦倒,他想得最多的,是一個人,正因為有了這個人,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溫暖與幸福。這個人,還不是一個中國人,她是一個日本人。當年老人家到中國臺灣時,認識了一位日本小學教師叫邊見須惠子,兩人墜入了愛河。可是命運卻沒有讓他們最終走到一起,隨著部隊的調動,兩個相愛的人只好分開,從此,海峽永隔。從1945年到現在,已經整整六十九年了。老人家卻一直在內心底里為他的日本愛人留存著一個位置,住在彼此心里的人,是永遠不會分開的。老人家說:想著和她在一起的時光,這一生都很幸福。簡單、質樸、但卻充滿著力量。這股力量,在于他們曾經經歷的戰亂時光,在于他們在戰亂時光中依然掩蓋不住的人性的光芒,更在于時過境遷之后,這股人性的光芒從未暗淡,從未消逝,依然照耀著老人本該孤寂的心,為他帶去溫暖、帶去希望。
本屬于交戰國家的兩個人傾心相愛,并且銘記、惦念了半個多世紀,這本就不是宏大的歷史敘事所會關注的話題,相比于戰爭的激烈、死傷的慘重,兩個微不足道的個人那么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感情,似乎是不值一提的。但是,正如魯迅先生提醒我們的: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道理挪用過來,也是相通的。戰爭就是一臺泯滅人性的機器,僅僅記住戰爭中人性泯滅、相互仇恨的那一幕幕,固然需要,但卻遠遠不夠。真正讓這臺機器停止運轉的,不是一次次戰場上具體的勝敗,而是每一個參戰者、每一個普通人心中對于回歸人性的渴望,渴望過上安寧平靜的生活、渴望過上可以愛人、也可以被人愛的生活,可以像一個人那樣像樣地生活,而不是僅僅作為一枚棋子、一粒草芥而卑微地死去。
我想請大家和我一起做一個回顧,提起二戰的勝利,首先浮現出的畫面一定是東京灣里美國密蘇里號軍艦上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這是宏大歷史敘事里最喜歡挑選的畫面。然而,為什么總有一幅畫面調皮而又頑強地緊隨這艘軍艦之后浮現出來呢?以至于直到今天,每當二戰勝利日到來的時刻,總會有無數的人們模仿、重現那個畫面?我們應該已經都想到了,那是“勝利之吻”,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來時,紐約街頭歡慶的人群中,一名水兵情難自已親吻了身邊的一位護士。從此,歷史在這里定格、人性在這里復蘇。
所以,我想,站在今天這樣一個我們終于可以像一個人那樣像樣而正常地生活的時代里,再次回顧“九一八”,回顧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史,史實的記憶固然需要、慘痛的情緒也是必然,不過要說憤怒、仇恨的心理,就恰恰偏離了正道,正中某些戰爭狂熱分子渴望挑起事端、挑起戰爭的下懷。我們真正要做的,是看到戰爭非人性的本質,守護自己心中那一點點即使微不足道、卻也頑強存在的愛與溫暖,以包容之心、理解之意去消弭彼此間的隔閡與仇恨,始終對這個人來人往、生氣勃勃的世界,充滿愛意。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