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環保演講稿2分鐘(精選3篇)
低碳環保演講稿2分鐘 篇1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植綠護綠,低碳生活》。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溫暖的季節;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春天更是播種的季節!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明天3月12日,是我國的“全民植樹節”。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愛樹、育樹”的傳統。愛白楊的挺拔,愛垂柳的柔美,愛松樹不屈的風骨。
現代,人們更看重樹的實用價值。有了樹,才會有和諧美麗的大自然;有了樹,才有清爽、新鮮的空氣。樹,它不僅能防風固沙,保持水土,還能美化環境,是城市的忠誠衛士,它還能吸收二氧化碳和許多有害氣體,它是天然凈化物,并且具有調節空氣溫度、濕度,吸附粉塵、降解噪音等功能。
然而,目前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破壞了很多森林,也給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危機,人們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生態危機、環境危機甚至生存危機。比如霧霾、全球氣候變暖等。碳就是導致地球變暖的兇手,而這正是因為人類肆無忌憚的浪費資源,使得碳的排放量增加;大量砍伐森林,使得綠樹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弱,所以,我們要采取環保、文明的生活方式——植綠護綠、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參與的。如上學選擇步行、自行車或公共交通工具,不額外要求家長接送,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一次性飯盒,減少工業生產廢氣排放;離開教室隨手關燈,能不使用空調則盡量不使用空調,減少發電的廢氣排放;節約使用每一張紙,節日發送電子賀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紙杯,減少因生產帶來的森林破壞和環境污染。使用節能燈泡,植一株草,養一盆花等,都是低碳、綠色、環保的行動。
我們都夢想生活在一個山青水秀、天空澄澈、陽光明媚的地方。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我們就必須從自身做起,從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做起,踐行低碳生活,共創美好環境。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低碳環保演講稿2分鐘 篇2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孝心?孝道。 是誰教會了我們吖吖學語? 是誰用甘甜的乳汁辛苦地哺育我們?又是誰將自己的年華飛逝換來了我們成長著的生命?是父母!人們說:母愛如水,滋潤生長;父愛如山,遮風擋雨。我覺得,父母對我們的愛就像一杯咖啡,靜靜地向周圍彌漫特殊的芳香,它的味道稍帶苦澀,而它的糖份卻積存在杯底,只有喝到最后,才能品出它那香甜的滋味。仔細回想,夏天那一盤甘爽的西瓜,冬天那一杯溫熱的牛奶,學習時那一句關心的問候,玩耍時那一聲小心的叮嚀父母總是在暗處默默地做我們成長的基石,多少苦累,卻從未說過一次。對于如此莫大的恩情,我們怎能不給予回報呢?蘇轍曾說:慈孝之心,人皆有之。還記得20__年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嗎?田世國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他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母親的生命也許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愛已經堅如磐石。古語道:百善孝為先,孝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品質。只不過,有些人的孝心被生活的飛塵所掩蓋了。可是在我們同學中,不孝敬父母之事時常發生,有些同學厭煩父母的嘮叨,常常與父母頂嘴,殊不知,那些嘮叨滿載著父母的愛;有些同學從未關懷過父母,把父母當成自己的金庫,殊不知,愛不是無底洞;有些同學視父母的愛為理所當然,殊不知,父母也需要愛這樣的事時常發生,不由得令人心憂。烏鴉能反哺,羔羊會跪乳,而我們,新時代的中學生,難道真的不如烏鴉,不如羔羊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卻能引發我們的深思。
孝心,并非是長大后才有的責任,也并非是用金錢就能彌補。孝心的終極奧義,就是愛。孝心其實很簡單,比如,為家里清掃一次房間;為母親倒一杯水;為父親捶一次背這是多么簡單,可是同樣是這些小事,卻能讓父母感動很久很久。孝不需要山珍海味,同樣也不需要千萬豪宅,也許你的孝心不豪華,只是一次5分的作業,一張100分的試卷。但是,我相信,父母一定會接受它,因為,這里滿載著真誠的愛!這才是給予父母最好的禮物!當然,我們要孝敬的不僅僅是父母,還有關心、疼愛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人。對于他們我們同樣也要敬孝心,講孝道。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做起吧!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建筑心中永恒的愛的神殿,共同在繁忙的學習中,抽出一點時間,把孝心帶回家,讓父母,長輩們沐浴最溫暖的愛的陽光!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篇五:感恩父母,孝心無價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感恩父母,孝心無價》。我們沐浴著愛的陽光長大,我們滋潤著人間的真情成長,多少次帶著幸福的感覺進入夢鄉,多少回含著感動的淚花暢想未來。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四是感恩節,雖然它已遠去,但一顆感恩之心,一腔感激之情永駐心間。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常懷感激之情的生活是最甜美的,學會感激——感激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給了我寶貴的生命,學會感激——感激我周圍的一切,因為他們給了我和諧健康的成長空間,不要忘記說聲——“謝謝”。有一個詞語最親切,有一聲呼喚最動聽,有一個人最要感謝,有一個人最應感恩,它就是——“媽媽”。媽媽的皺紋深了,她把美麗的青春給了我,媽媽的手粗了,她把溫暖的陽光給了我,媽媽的腰彎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給了我,媽媽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雙眸給了我。面對媽媽深沉的感情,聆聽媽媽殷切的心愿,我們應該學會感恩,應該學會感激。但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接受這種關愛,并且認為是理所當然。漸漸忘記了感動,忘了說聲謝謝。媽媽的愛像一杯濃茶,需要我們細細品味。媽媽的愛卻是感人肺腑的。讓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讓我們沒有憂慮地成長,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如果說母愛是船,載著我們從少年走向成熟;那么父愛就是一片海,給了我們一個幸福的港灣。如果母親的真情,點燃了我們心中的希望;那么父親的厚愛,將是鼓起我們遠航的風帆。拿什么來感謝你,我的父母!父母的愛說不完、道不盡,所有的恩情我們銘記于心。
感恩父母,不由地想到畢淑敏寫的一篇“孝心無價”——愿所有的兒女們一起感受我不喜歡一個苦孩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后,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賣血我以為那是一個自私的學子。求學的路很漫長,一生一世的事業,何必太在意幾年蹉跎?況且這時間的分分秒秒都苦澀無比,需用母親的鮮血灌溉!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位置的人,怎能成為為人類獻身的大師?我也不喜歡父母重病在床,斷然離去的游子,無論你有多少理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動,不必將個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將就木的時候,將他對人世間最后的期冀斬斷,以絕望之心在寂寞中遠行,那是對生命的大不敬。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愿,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父母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的掛念。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情。你就永遠無以言孝。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只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父母健在的時候,盡一份你的孝心。謝謝大家。
低碳環保演講稿2分鐘 篇3
說起慈孝,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孝敬自己的父母和長輩,是呀,這只是我們每個作為兒女的都應該盡的義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我們鄭州市社會福利院有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群體----從事特崗護理的工作人員們。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愛心、細心和耐心去孝敬與他們沒有一點血緣關系的孤寡老人們。
從事特崗護理的工作人員中,老少皆有。有的剛剛踏出校門;有的把整個青春都奉獻給了這里的孤老殘幼,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20--年,我走出校門,滿懷壯志。但當我第一次踏進福利院這個大門,呈現在眼前的是由一些癡、呆、傻的肢殘和智障組成的一個弱視群體,看到他們佝僂的身軀,呆滯的目光和表情,那時我的內心充滿了同情,但更多的是失落。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曾經讓我茫然,真的不知該從何做起,但是,經過短暫的接觸,漸漸地我改變了當初的一些看法,他們雖然都不是健全人,但他們有血有肉,有感情。命運讓他們如此不幸,他們不僅需要同情,同時需要更多的關愛和幫助。隨著時間的沖洗,在我們福利院幾十年來,許許多多要榜樣、模范,一個又一個的涌現出來,他們在不同的年代被樹立起來,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前輩的付出成了我的精神支柱。
職務有高低之分,但工作無貴賤之別,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用心地去做,在學習了精神,培養了正確的工作心態后,把服從大局,“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不計個人名利和得失,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的“釘子”精神作為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下,很快適應了這里的工作環境,熟悉了工作業務。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始終堅持嚴格要求自己,時刻牢記黨全心全意為人為服務的宗旨,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悉心照顧好每一位孤老孤殘的飲食起居。我立志:要用自己的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詮釋“奉獻”的.價值所在——那就是“超越血緣、愛心無限”!
對于這些弱視群體,我們需要付出百倍的“愛心、細心和耐心”去照顧他們,對待孤寡老人就像對待自己的的親人一樣,日常的工作就像我們平常居家過日子一樣,照顧好他們的一日三餐,讓老人吃飽吃好,每逢老人過生日時,為老人慶祝生日,改善伙食。每天上班先打掃各個住室的衛生,開窗通風,沖刷廁所,整理房間,給他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伺候不能自理的老人起床,每周為老人洗澡,及時換洗衣物被褥,定期為他們刮胡子,剪指甲,保持個人衛生清潔。
除了要對他們生活中的一切細節負責,同時,還要豐富老人的業余生活,關心老人們的精神世界。作為他們的“專管員”,為了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專門學習了一些有關老年人心理方面的知識。平時閑暇時間陪老人聊聊天,談談心,聽老人講講他們的故事。及時了解老人的所需所想,遇到老人有煩心事時,還要耐心地勸解和開導他。如:我們組的劉湘盈老人因為褥瘡發作,導致情緒低落,性格孤僻,悲觀厭世,不愿意配合醫生治療,了解情況以后,我們每個工作人員經常陪他聊天,耐心勸解,最后把他姐姐請來一起開導他,幫他克服了悲觀的心理,讓他放下思想包袱,最終同意接受治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他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和好轉,大家都感到很欣慰。
每逢天氣晴好時,組織老人做一些適量的運動和游戲,(比如:下棋、打牌、撿豆子、投沙包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既能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和自身免疫力,又能幫他們調節情緒,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使他們每天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
每天觀察他們的身體狀況和情緒變化,稍有不適,及時向詢診大夫匯報,做到有病早發現,有病早治療,讓生活在這里的孤老殘幼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福利院這個大家庭的溫暖,這是我們每個特崗護理員的共同愿望。
平凡的崗位,繁瑣而重復的工作,但是我們都沒有任何怨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會老,人人都有小。雖然命運讓他們如此不幸,但是在我們偉大共產黨的領導下,他們過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讓他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還有我們不是兒女勝似兒女地照顧著他們。我們每個工作人員用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孤老殘幼人員傾注了無盡的愛心,用心血和汗水,用溫暖與親情,譜寫了一曲他們心中的歌-----“社會主義好,福利院好,生活在這里的老人像個寶”。愿福利院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