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評課稿(精選3篇)
多年以前評課稿 篇1
有幸聆聽了于和錢兩位優秀教師的精彩課堂同課異構《山谷中的謎底》,現就兩節課談一談自己的收獲:
如果讓我用幾個字來概括一下兩位教師的課的話,于教師的課抓的全,錢教師的課掘的深。于教師的這節課是一節極為扎實的常規課,整堂課緊緊圍繞謎面謎底解謎的思路展開教學,條理清晰,重點突出,于燕教師確切把握住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能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當學生對雪松的不屈不撓已有較深的印象后,于燕教師預設了一個小小的辯論有人讀了課文的第三段以后說,雪松應對風雪,一個勁地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群膽小的弱者。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用辯論的方式幫忙學生進一步體會雪松的頑強,雪松的彎曲策略。
錢教師對課文資料的挖掘深,使得學生的思維都緊緊圍繞著課文資料拓展、發散,學到了扎實鞏固的語文知識,對語言文字有較為深刻的感受。學生在反復悟讀中,讀出雪松是在盡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壓力,而又實在承受不住的情景下才選擇彎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為它學會了彎曲。錢教師在詮釋彎曲這個詞時,不是狹隘的定義為一種斗爭的行為策略,而是拓寬彎曲的內涵。彎曲不是懦弱,只是暫時的退讓,為的是尋找機會反彈以退為進。教學時,錢教師思路清晰,引導恰如其分,課堂上精彩生成層出不窮,課上得有條不紊。這節課的魅力所在不單單是錢教師對教學環節獨具匠心的設計,更在于錢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文化修養,以及駕馭課堂的本事都是令我們所折服的。我們也要以這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實踐我校的兩段四環,自主互助的課堂教學模式,助推自己的專業成長。
多年以前評課稿 篇2
在本次思政老師培訓期間,周靜老師做的七年級上第四單元第十課,“綻放生命之花”第一課時“感受生命的意義”,總體感受是一堂精彩的做課,無論是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多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可稱之為一堂范例課。其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整堂課設計科學合理,使教學進程自然生成,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理解有深入淺水到渠成。
從整堂課設計來看,教師把整課內容按單元建構的思想,設計為“生命之長”、“生命之寬”、“生命之高”三個層層遞進的結構單元,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也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從易到難的結構特點。這樣的設計使整堂課渾然一體,結構清晰,脈絡清楚,使學習者和聽課者都受到了一次生命旅程的教育。從教學內容呈現設計來看,首先教師在開課和拓展復活環節,播放有關生命主題的《最美的期待》輕音樂做背景音樂,營造了與所學知識相適應的氣氛,在開課時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探究的意識,在拓展復活環節再此播放音樂提升了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感悟,體現了教師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教學思想。其次,在新授課環節中教師充分挖掘找準教學內容的關鍵點設計了三個教學情境,在“生命之長”設計了“體驗生命之長”情境,此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繪制生命之軸,從感性上理解了生命的長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享生命故事、教師展示名人故事,兩個小環節使學生從理性的高度,深刻的理解了生命的長度不只是時間的長短,更要活出生命的厚度和寬度,這樣不但自然地突破了第一單元,而且也自然地過渡到了下一單元;在“生命之寬”中設計了“鐘南山院士為誰而活”情境,拋出“假如你是情境的……等人,你怎么做?”,引發了學生的深入想考體驗,使課堂教學向課外拓展延伸,體現了教學為學生生活服務的教學思想;在“生命之高”中設計了正反辯論“全球共享中國抗疫經驗”,這樣不但營造了好的課堂氣氛,而且也使課堂教學達到了高潮,在討論回答中挖掘了本堂課教學的高度,也自然地提升了學生對生命高度的認識和理解。
二、教學語言具有親和力,富有詩情畫意,精準恰到好處,使學生受到了一堂生命旅程的文化教育。
從整堂課來看教師在問題的引導啟發上,對學生的評判、肯定、表揚上總是能用輕柔和藹的語言進行,這樣很好的拉近了師生的關系,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的環境;而在小結時總是能用最恰當的語言,且言簡意賅總結自然過渡,這樣使得整堂課形成了,脈絡清晰渾然一體之感;尤其是教師在整節課中只要有有關生命的內容是,無論是小結、講解,還是引經據典的烘托,教師都能用詩一樣的語言進行詮釋,使學生受到了生命旅程的文化教育。
三、教學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
在教學中自始至終,每個環節都注重貼近學生生活教學設計。第一單元教學中,請學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故事,引領學生關注生活,做生活都有心人;第二單元中引用了鐘南山院士的故事,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時期,全國人民都知道鐘南山的英雄事跡,引領學生關注社會,做對社會有用的人;第三單設計了一個復活環節調動學生的思維,展示了學生資源,同時也觸動了學生的內心,引領學生關愛他人,做一個有愛心的人。這樣的教學設計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的,不但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能教育學生關心自己、關愛他人、關注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體現了課表中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關注社會,做全面發展大人的教學要求。
從周老師這堂課來看,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習慣,儲備淵博的知識;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理解社會生活;掌握多媒體制作技術做出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學習多元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支撐自己的課堂教學;鍛煉成高潮的課堂駕馭能力,才能有可能設計并做出學生喜歡的高效精彩課堂。
多年以前評課稿 篇3
聽增教師講的《奇妙的鯉魚溪》,覺得在設計上更加細致了,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處理,經過讀讓學生感悟先概況后具體的寫法。朗讀的指導也很到位:分析后指名讀,學生讀后教師及時給予肯定:最終一句讀的好,聽出了頑皮,之后問:怎樣像頑皮的小孩子呢?再讀,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能突出重點詞,能讀出自己的感悟。
聽了喬教師的評課,有2點最深刻:
1、把事最到位,有效,有實效。在講第三自然段時,引導學生分析村民和鯉魚感情深體此刻哪,學生分析出喂鯉魚沒有化學添加劑的光餅,建魚墳,教師補充村民們還制定禁止捕食的公約。講完課文如果問學生有幾方面?學生能答全嗎?所以學完這段要進行總結,有哪幾方面?讓學生說一說。回顧自己的課堂,覺得在這方面也很欠缺,以后應加以改善。
2、教師傾聽學生答的是不是自己問的問題。喬教師和大家分享了一個小細節,教師問:請大家看板書,都是人與小動物的故事,結果卻不一樣,你有什么想說的嗎?這時一個小男孩回答:美術教師讓小男孩抓鴿子,小男孩為什么不跟美術教師說不能抓?能夠說是答非所問。教師能夠問:你聽清我問啥了嗎?還能夠問問其他學生:他說的是啥呢?你有什么想法?在這方面進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