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化學評課稿范文(精選3篇)
關于化學評課稿范文 篇1
林老師的本節課注重從第一課時的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復習來引入新課。林老師的本節課在前分鐘導入復習第一課時有關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知識,現問題,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路,通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引導思考→得出結論”這一系列活動來認識物質的性質,分析現象后得出結論,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去學習,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使其真切地體驗到探究學習的樂趣,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結合科學發展的'現實向學生說明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對物質的了解也會更加細致,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向往,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動力。
亮點一: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十分準確,教學立足課本。讀是讓學生進入文本的一種重要方法,謝老師采用了全班同學朗讀的方式,使學生對溫室效應的知識點熟悉。
亮點二:教師能夠演示3個實驗
1、向長短不同的兩支點燃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氣體
2、向一個收集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軟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3、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紙花進行分析。
實驗使學生對實驗現象更清楚易懂。這說明了教師的在講課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給學生一個感性的教材。
亮點三:傳統教學設計大多為以物理性質—結構—化學性質為主線,以觀察實驗得出結論為學習方法。這樣設計,重難點突出,層次明確,有助于學生應試。
亮點四:問題設計比較貼近課本,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新教學方式與之不同在于更加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大膽設想,謹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總結。新的教學設計與生活聯系也更為密切,體現“學以置用”的思想。但由于學生層次不同,能力不同,在45分鐘內每個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是不一樣的。而我們必須承認考試的標準不因人而異,每個學生對知識把握程度必須達到或超過一個規定的標準,所以不能屏棄傳統教學的優點。謝老師在本節的教學設計中,采用傳統教學的主線,貫穿新教學理念,在層次突出的前提下,著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培養。
關于化學評課稿范文 篇2
20年月日(星期),我們備課組有幸聽了X老師上的課——《化學鍵》,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同時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的相應的變化。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既符合化學的學科特點,也符合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的發展特點。
本節課,X老師圍繞著兩個核心的問題展開教學:一是化學鍵是什么?二是微粒之間是如何形成化學鍵進而相互作用的?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X老師精心地設計教學情境,巧妙地設置了一系列的問題或問題鏈。首先,為了讓學生形象化地感知微觀粒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X老師向同學們展示了由無數沙子壘成的一個沙雕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沙子為什么可以構成沙雕?構成沙雕的沙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強烈嗎?繼而得出結論:
(1)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存在相互的作用。
(2)微粒間的作用力有強有弱。然后,請學生相互討論,談談他們對“化學鍵”的認識。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認為化學鍵是一種“連接”,是一種“吸引力”。在贊賞學生之后,向學生展示了前人對化學鍵提出的兩種模型:連接式模型和引力式模型,進而請學生思考:前人的認識存在的不足之處是什么?促使原子間強烈作用的本質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在學生回答本質性的粒子是電子之后,又向學生介紹了第三種模型:8電子穩定結構模型——原子間的作用力的實質性微粒是電子,每個原子都力圖達到外層充滿的結構。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鈉原子會轉變成怎樣的穩定結構?如何實現?判斷氯原子達到穩定結構的途徑有幾種?從而引導學生分析NaCl和Cl2中化學鍵的形成過程,并最終得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為了檢測學生對化學鍵形成過程的理解,隨后設置了一組問題鏈,并將化學鍵的表示方法——電子式的書寫融于問題鏈中。
一、從整節課來看,我認為X老師的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較好地通過設計臺階式問題,降低了提問的難度,課堂的連續性較好。如在引導學生理解化學鍵這一抽象概念的時候,X老師先設置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宏觀世界感知中體會微觀世界同樣存在著類似的現象。當學生提出各自對化學鍵的認識之后,通過分析存在的不足,進而引出從電子的得失和轉移的角度理解化學鍵的形成過程。過渡自然,層層推進,也符合人類認識的發展規律。個人覺得個別問題設置較難,并且問題表述不太容易讓學生理解,比如“促使原子間強烈作用的本質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學生很難思考到教師預設的高度,致使課堂出現了片刻的`“冷場”。
2、創設可視化的情境,化抽象為具體,巧妙地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
比如在分析鈉原子和氯原子可通過何種途徑形成穩定結構的時候,X老師類比生活中的投資做生意——要做成一樁生意需要4000元的啟動資金,可是手頭上只有20__元,如何辦呢?通過形象化的比擬,學生自然地想到了原子形成穩定結構的兩種途徑:最外層電子的得失和共用。當然,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對氯原子形成穩定結構途徑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但對鈉原子如何形成穩定結構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建議只讓學生分析氯原子形成穩定結構的途徑。另外,為了幫助學生理解NaCl和Cl2中化學鍵的形成過程,X老師巧妙地制作了動態的幻燈片,通過形象化的視覺感受,學生非常明了地理解了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
3、十分注重教學設計的科學化、程序化。
教學問題設計符合學生認知和學習規律,可以說X老師十分注意教學進程的邏輯關系,一環緊扣一環,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而且在講授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信息來源,以課本為基礎,把課本的知識總結加工提升。例如在讓學生思考哪些元素之間可以存在離子鍵時,就以課本給出的幾種常見離子化合物進行分類處理,讓學生很容易總結得出經常存在離子鍵的幾類化合物。
4、體現課改精神。
從上課情況可以看出X老師事先已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課,確立了教育教學目標,并圍繞這些目標組織材料,設計教法,并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表現出來,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在課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導下,我能看到課堂教學中,X老師熱情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他的課堂里,學生充滿活力,熱情參與,勤于動腦,積極思維,爭先回答問題,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理念。課堂上葉老師飽滿的激情不但感染著學生也感染著每一位聽課的老師。教師飽滿的激情,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熱情洋溢的老師更容易帶領著學生去遨游知識的海洋,去感悟知識領域的奧妙。X老師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
二、值得商榷之處
1、教材處理有待改善。這次公開課是按照第一課時離子鍵、電子式,第二課時課共價鍵舊教材的模式處理教材。第一節課教學設計在總結四點常見含有離子鍵的化合物太絕對化,沒有注意特例,例如氯化鋁雖然是活潑金屬與活潑非金屬組成的鹽,但是不含有離子鍵。做練習時學生對硫酸是否含離子鍵出現了模糊,但是由于學生沒有共價鍵和共價化合物在水里的電離情況的相關知識,所以在這里沒辦法解釋為什么硫酸不含離子鍵。由于在這里耗了無為的時間,導致電子式表示物質形成過程等內容沒有講完。這節課如果把離子鍵的判斷練習留到講完共價鍵概念以后在做比較歸納練習比較好,這樣既保證這堂課的完整,又便于講透兩個概念。
2、學生思維參與不夠。主要表現:第一老師過多的引導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時間。課堂上如何處理動與靜的關系也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提出問題首先應該讓全體起學生進入思考層面,有了思考之后再經行交流,學生之間才有思維的碰撞,思維的深度廣度才會擴大。“靜”是“動”的基礎“動”是“靜”的提升。
第二、學生之間互動評價不夠,新課程強調對話,而且這個對話應該是多層次的。學生回答問題后,可將平臺交給學生,讓學生評評好不好,對不對,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以及應該怎樣完善。這樣,學生思維的火花就會被點燃,從而發現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做好組織、引導調控工作,也可以參與到交流之中去。
關于化學評課稿范文 篇3
一、從整節課來看,我認為X老師的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較好地通過設計臺階式問題,降低了提問的難度,課堂的連續性較好。如在引導學生理解化學鍵這一抽象概念的時候,X老師先設置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宏觀世界感知中體會微觀世界同樣存在著類似的現象。當學生提出各自對化學鍵的認識之后,通過分析存在的不足,進而引出從電子的得失和轉移的角度理解化學鍵的形成過程。過渡自然,層層推進,也符合人類認識的發展規律。個人覺得個別問題設置較難,并且問題表述不太容易讓學生理解,比如“促使原子間強烈作用的本質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學生很難思考到教師預設的高度,致使課堂出現了片刻的“冷場”。
2、創設可視化的情境,化抽象為具體,巧妙地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比如在分析鈉原子和氯原子可通過何種途徑形成穩定結構的時候,X老師類比生活中的投資做生意要做成一樁生意需要4000元的啟動資金,可是手頭上只有20__元,如何辦呢?通過形象化的比擬,學生自然地想到了原子形成穩定結構的兩種途徑:最外層電子的得失和共用。當然,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對氯原子形成穩定結構途徑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但對鈉原子如何形成穩定結構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建議只讓學生分析氯原子形成穩定結構的途徑。另外,為了幫助學生理解NaCl和Cl2中化學鍵的形成過程,X老師巧妙地制作了動態的幻燈片,通過形象化的視覺感受,學生非常明了地理解了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
3、十分注重教學設計的科學化、程序化。
教學問題設計符合學生認知和學習規律,可以說X老師十分注意教學進程的邏輯關系,一環緊扣一環,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而且在講授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信息來源,以課本為基礎,把課本的知識總結加工提升。例如在讓學生思考哪些元素之間可以存在離子鍵時,就以課本給出的幾種常見離子化合物進行分類處理,讓學生很容易總結得出經常存在離子鍵的幾類化合物。
4、體現課改精神。
從上課情況可以看出X老師事先已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課,確立了教育教學目標,并圍繞這些目標組織材料,設計教法,并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表現出來,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在課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導下,我能看到課堂教學中,X老師熱情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他的課堂里,學生充滿活力,熱情參與,勤于動腦,積極思維,爭先回答問題,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理念。課堂上葉老師飽滿的激情不但感染著學生也感染著每一位聽課的老師。教師飽滿的激情,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熱情洋溢的老師更容易帶領著學生去遨游知識的海洋,去感悟知識領域的奧妙。X老師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
二、值得商榷之處
1、教材處理有待改善。這次公開課是按照第一課時離子鍵、電子式,第二課時課共價鍵舊教材的模式處理教材。第一節課教學設計在總結四點常見含有離子鍵的化合物太絕對化,沒有注意特例,例如氯化鋁雖然是活潑金屬與活潑非金屬組成的鹽,但是不含有離子鍵。做練習時學生對硫酸是否含離子鍵出現了模糊,但是由于學生沒有共價鍵和共價化合物在水里的電離情況的相關知識,所以在這里沒辦法解釋為什么硫酸不含離子鍵。由于在這里耗了無為的時間,導致電子式表示物質形成過程等內容沒有講完。這節課如果把離子鍵的判斷練習留到講完共價鍵概念以后在做比較歸納練習比較好,這樣既保證這堂課的完整,又便于講透兩個概念。
2、學生思維參與不夠。主要表現:第一老師過多的引導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時間。課堂上如何處理動與靜的關系也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提出問題首先應該讓全體起學生進入思考層面,有了思考之后再經行交流,學生之間才有思維的碰撞,思維的深度廣度才會擴大。“靜”是“動”的基礎“動”是“靜”的提升。第二、學生之間互動評價不夠,新課程強調對話,而且這個對話應該是多層次的。學生回答問題后,可將平臺交給學生,讓學生評評好不好,對不對,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以及應該怎樣完善。這樣,學生思維的火花就會被點燃,從而發現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做好組織、引導調控工作,也可以參與到交流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