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農村信息化建設方案(通用3篇)
2024年農村信息化建設方案 篇1
當前,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又是弱質、落后產業,經營場所的封閉性、分散性和生產手段的落后性等特點決定了農業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而中國早已正式加入wto,信息化技術在農業領域內的普遍應用,將對農業的發展起到難以想象的巨大推動作用。因此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切實推進我市農村信息化建設,發揮信息技術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重要作用,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xx屆全會精神,積極推進面向“三農”的信息技術應用與服務,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重要作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工作內容、時間和方式
(一)開展“實踐先進性,信息服務進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
1、活動內容:結合各地農村正在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以“實踐先進性,信息服務進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進一步推進“網絡到鎮,信息入戶”,使廣大村民能夠享受到信息化建設的成果。
2、活動時間:××年*月*日用品
3、活動方式:以召開現場會、推介試點和樣板、開展知識講座、培訓等方式進行。
4、活動范圍:以我市的高明區、三水區為主。
5、活動組織:按照廣東省信息產業廳的統一部署和安排,我市各級信息化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廣東電信佛山分公司、廣東移動佛山分公司等通信運營商協助。
(二)信息村通工程
1、活動內容: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信息村通”工程網絡鋪設、信息產品應用等工作的開展,提高用戶終端的普及率,提高農業信息使用率,提升佛山農業信息化程度和提升農村居民生活質量。
2、實施時間:××年××月××日
3、開展方式:以高明區為試點,帶動全市信息村通工程的廣泛開展。
4、活動組織:市信息產業局負責“信息村通”工程的整體推動。市農業局協助試點工程的推進及后續合作項目的跟進。市監察局進行監督和指導。廣東移動佛山分公司承辦“信息村通”工程網絡鋪設、信息產品應用等工作的開展,以及收集當地農村信息化使用意見,以便“信息村通”工程的優化與提升。
(三)農村移動信息化工程
1、活動內容:
(1)農訊通:通過短信、wap等方式主要為農民提供農訊服務;將村務公開等各種特色項目附加其中。
(2)醫療通:由嬰幼兒護理信息和疫苗通、疫情信息、醫藥藥價信息三個模塊構成。
(3)農村教育信息化計劃:以“家校1+1”短信服務為基礎,搭建學生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學生“一卡通”工程。
(4)互聯網入村:利用遍布移動基站,對條件成熟的農村引入光纖。互聯網業務的開通為農民開展各項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最基礎的保障條件,當農民學會使用電腦登陸互聯網后,將會向農商們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5)村務通:村委會通過“村務通”發布信息和征詢民意,解決農業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
2、活動安排:計劃用2年時間以移動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為基礎,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移動信息化技術體系和服務體系,實現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3、活動方式:采取主題活動、信息化推介會和信息化教育體驗的方式。
4、活動組織:市信息產業局、市農業局、市監察局、各區政府作指導,廣東移動佛山分公司具體實施。
(四)開展農業資訊新天地活動
1、活動內容:開展以拓寬農業信息渠道,為農民提供實時準確農業信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的農業資訊新天地活動。村民通過使用固話、小靈通、移動電話等通信工具撥打定號碼或訂制短信,能夠方便及時獲取所需的農業、農技、氣象、農產品市場價格等方面的資訊。
2、活動安排:以三水區大塘鎮為試點,以神州在線電信有限公司為牽頭單位,廣東電信佛山分公司、廣東移動佛山分公司、中國聯通佛山分公司等通信運營商為協作單位。啟動“農村信息超市”信息源服務平臺建設及系統功能開發建設和應用,于4月中旬在三水區大塘鎮正式開展全面試點推廣工作,于7月底前完成試點總結,并根據其實施的社會效果,考慮在三水區鋪開。
3、推廣方式:首先借助固定電話這一載體開展農村電話信息服務,并隨著農村信息化進程的推進,逐步實現農村信息資源整合完善、資源共享,通過多種途徑(電話、短信、互聯網等)提供信息給農民。
4、活動組織:市信息產業局、市農業局、市監察局、各區政府作指導,廣東電信佛山分公司、廣東移動佛山分公司、中國聯通佛山分公司參與,神州在線電信有限公司具體實施。
(五)農村青年干部信息化知識培訓
1、活動內容:在三水區白坭鎮以開展推廣計算機辦公應用、普及互聯網知識為主題內容的計算機知識培訓活動。在三水區蘆苞鎮以舉辦科技信息集市的形式,開展推廣計算機應用和普及互聯網知識的計算機知識培訓活動。
2、活動安排:三水區白坭鎮以白坭莘村信息示范點為培訓中心。
3、開展方式:分期分批組織三水區白坭鎮、蘆苞鎮各村委的青年干部參加計算機應用知識學習。
4、活動組織:市信息產業局、市農業局、市監察局為指導單位,三水區信息辦組織實施。
三、工作機構及其組成人員
為加強組織保障,促進工作有序開展,成立聯合工作小組,由市信息產業局黃健強局長擔任工作組組長;由市信息產業局、市農業局、市委基層辦、市監察局分管領導擔任工作組副組長。
五區信息化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市信息產業局、市農業局、市委基層辦、市監察局相關科室負責人、通信運營商相關負責人及工作人員為工作組成員。聯合工作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信息產業局信息化推進科。
四、工作要求
(一)上下聯動,共同實施。市信息產業局負責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組織和協調工作,各區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做好本區負責的各項活動的具體組織實施,市農業、監察等部門共同參與,充分發揮通信運營商和網絡運營商的作用。
(二)統一思想,廣泛宣傳。要通過開展各項活動的啟動儀式和活動動員會,通過各種能夠深入農村的新聞媒體和多種形式,宣傳造勢,統一認識,營造農村信息化建設濃厚的社會氛圍。
(三)真抓實干,注重實效。各區、各部門和各通信運營商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履責自覺性,不圖形式,以務實高效嚴謹的工作態度,著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工作,著力解決農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和農民信息缺乏問題。
2024年農村信息化建設方案 篇2
隨著農業生產和農民群眾對信息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農村信息化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助推作用更加凸顯。為加快推進我縣農村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帶動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根據《省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規劃(20__-20__)》和省、市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實施方案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又好又快發展奮斗目標,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為重點,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核心,按照求實效、重服務、廣覆蓋、多模式的要求,著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和信息員隊伍建設,全面提升農村信息化水平,促進全縣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二、建設原則
1、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發揮黨委、政府主導作用,做好統籌,落實好政策資金支持。鼓勵公益服務和有償服務相結合,支持通訊部門發揮優勢、共同參與、公平競爭,建立農村信息化建設和運營的長效機制。
2、整合資源,綜合利用。加強信息、網絡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推動網絡互通,資源共享。著力抓好鄉村便民服務中心、文化書屋、黨員遠程教育系統、基層農技推廣中心和通訊服務站點等設施和人才資源的整合,推進鄉村信息服務站建設,為農民提供一站式的綜合信息服務。
3、因地制宜,逐步推進。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合理布點,通過試點示范,以點帶面,逐步推進。要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不斷豐富建設內容,切實發揮實效。
4、服務農民,注重實效。堅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積極發展適農、惠農、助農信息產品,多形式、多渠道為農民提供有效的綜合信息服務,提高信息技術在農村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水平,使農村信息化建設成果惠及廣大農民。
三、總體目標
從20__年起,每年選擇部分鄉鎮開展農村信息化建設。力爭通過四年的努力,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實現鄉鎮綜合信息服務中心站建站率,行政村農村信息服務站建站率,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產業大戶信息服務覆蓋率,行政村和重點自然村通寬帶率四個100%;農村電話(含移動電話)普及率,農業信息入戶率兩個過半的目標。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得到加強,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基本健全,農民信息化能力明顯增強,信息技術在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領域應用更加廣泛,基本滿足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和諧秀美鄉村的需要。
四、主要任務
(一)改善農村信息化基礎條件
以“信息化鄉鎮”建設為重點,圍繞省“八項達標”和市農村信息化建設“十項工程”要求,著力抓好電視、電話、廣播、寬帶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我縣農村信息化基礎條件。
1、實施廣播電視入戶工程。以消除覆蓋盲區,提升覆蓋效果為重點,著力推進有線電視、“網絡電視”、“鄉村喇叭”等建設,加快廣播電視進村入戶,確保“信息化鄉鎮”有線電視普及率、自然村廣播覆蓋率達80%以上。
2、實施寬帶下鄉工程。通過開展“寬帶入戶”、3G到村等通訊基礎建設活動,加快光纖寬帶和3G無線網絡建設,提高有線、無線上網信號覆蓋率,確保100%行政村通光纖,60%以上行政村有無線上網信號。通訊部門要出臺相關優惠辦法和獎補政策,降低門檻,確保“信息化鄉鎮”寬帶入戶率達25%以上。
3、實施信息化示范鄉鎮建設工程。20__年重點抓好豐林鎮、吳山鎮、聶橋鎮信息化示范鄉鎮建設工作,形成好的典型經驗。
(二)構建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
依托省、市涉農網站平臺,構建縣有綜合平臺,鄉鎮有服務中心,行政村有服務站的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并逐步向新農村社區、農民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農村產業大戶延伸,著力提高信息進村入戶水平,發揮信息為農服務效益。
1、實施綜合平臺提升工程。強化政府網、縣新農村建設網等涉農平臺的系統升級和信息更新錄入工作。抓好鄉鎮、村信息化平臺建設,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產業大戶積極參與網站建設和信息供給;推廣電子政務和村務管理應用,實現行政村村務管理應用率100%。
2、實施服務堡壘建設工程。通過與鄉鎮技術推廣站“兩站合一”,與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合作共用”等模式,在鄉鎮集鎮所在地建成一個集農村綜合信息收集、發布、咨詢、農業科技推廣、病蟲害防治、農產品產供銷、行政事務代辦、農民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中心站,打造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的堡壘。
3、實施服務終端延伸工程。結合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系統、村級辦事大廳、衛生室、新農村建設社區活動室、文化書屋等,在每個行政村建設一個農村信息服務站,并逐步向農民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農村產業大戶、萬村千鄉農家店等延伸,確保信息服務全覆蓋。
(三)推進農村信息技術普及應用
以信息化知識培訓、信息化產品開發應用為重點,著力提升農村信息化能力,加快推進涉農信息進村入戶。
1、實施信息員隊伍建設工程。按照一個信息服務站配備一名信息員要求,實行信息員聘用和考核制度。信息員主要在鄉村干部、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農技推廣員等有財政補貼的基層服務崗位,以及農村經紀人、專業合作組織人員、優秀返鄉農民工中進行選聘。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養高、業務能力強的農村信息員隊伍。
2、實施“信息技術鄉村行”培訓工程。結合“農民知識化職業化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工程”及“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積極開展面向農民的信息化知識、農村政策法規、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新型農民。
3、實施信息入戶惠民工程。積極推進“農信通”、“農村手機報”、“短信平臺”等信息惠農產品,為農民及時提供信息服務,確保“信息化鄉鎮”電信田園快訊、移動手機報、聯通手機報等普及率達40%以上。
4、實施農業信息科技應用工程。推進農業信息化試點示范,普及應用信息技術,增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輻射帶動作用,探索出有地方特色的農業信息化應用新典型和模式。逐步完善農業生產和市場監管信息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測、質量監測、產品追溯、信息服務等系統。完善重大自然災害預警和動植物病蟲害監測等業務系統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縣成立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做好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規劃管理、政策研究、組織協調和指導監督等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委農工部。各成員單位要切實履行職責,定期總結,扎實推進。各鄉(鎮、場)要給予農村信息化建設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整合資源,做好謀劃,積極解決農村信息化建設推進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
(二)做好宣傳發動。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還處在起步試點階段,各鄉鎮、各部門要格外重視宣傳普及工作。通過會議、懸掛宣傳標語、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使農民朋友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及時報道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好的做法和好的典型,營造人人關心、各方支持、廣泛參與的濃厚氛圍。
(三)完善工作機制。實行全縣農村信息化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解決工作過程中出現的突出問題,確保工作順利實施。建立工作跟蹤報告制度,以鄉鎮為單位,實行工作月報、季報制度,切實掌握工作進展情況。實行考核獎勵制度,把農村信息化建設納入全縣“三農”工作年度考核范圍,設立先進“信息化鄉鎮”、優秀村級信息服務站、優秀信息員等獎項,在全縣農村工作會上予以表彰。
(四)加大資金投入。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為推動這項工作,縣財政將安排專項資金,解決工作經費,并將每個農村信息服務員200元/月的工資補貼列入財政預算。各鄉鎮也要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確保農村信息服務站建設的順利推進。二是引導企業加大資金投入。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對農村信息化建設投入,逐步形成政府、企業共同支持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機制。三是整合各類涉農信息資源。相關部門的政策和資金要重點向信息化鄉鎮和農村信息服務站整合傾斜。有新農村建設任務的村,要將農村信息服務站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資金獎補范圍。
2024年農村信息化建設方案 篇3
一、基本情況
華容縣北景港中學現有教學班15個,教職工96人,學生739人,學校占地面積30畝,建筑面積32000平方米,各種功能教室一應俱全。
信息化建設基礎方面,20兆寬帶網絡進了校園,每個辦公室和教室都有網絡接口,并且都能夠上網;每個教室都裝有一體機,實現了“班班通”,教師在每個教室都能進行多媒體教學;學校建立了擁有一整套設備的多媒體教室,有1個學生計算機室,臺式電腦50臺,本期為教師購置手提電腦78臺。
學校現有教師75人,98%的教師具有信息高級技術證,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其中本科學歷教師55人,占教師總人數的74%;中學高級、中學一級職稱教師45人,占60%,57%以上的教師能夠獨立制作課件,應用多媒體教學。
二、指導思想
認真落實《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建設規劃》,把教育信息化建設放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提高師生信息素養、提高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和管理中的應用水平”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確保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凸現出巨大優勢。
三、建設目的
實現學校管理數字化,校園教育信息化,確保計算機及其網絡成為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工作和學習的基本工具,發揮教師利用信息化應用技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作用,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為在網絡環境下開展教學和管理創造必要而充分的條件。
四、組織領導
(一)教育信息化應用創新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謝圣桂
成員:戴昱、施湘平、夏勇、蔡君發、唐創、鐘磊彬
向陽、王大偉、肖必星、姚建民、薛為宏、張夢陽。
專家指導小組:縣技術中心技術員
(二)工作小組:
(1)管理應用創新推動工作組:
施湘平:負責全面工作的協調、指導和督查。
唐創:負責“學校教育信息化平臺”、“領信教育業務管理平臺和學校管理平臺”等電子OA管理系統的建設。協助人員:張夢陽
①平臺模塊數據的上報,平臺新增模塊及更新學校各類基本數據
②教師個人空間的建設管理。含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學習培訓及心得體會、工作成績、教學經驗、教學設計、教學課件等教育資源。
③各項制度的收集整理(制定《北景港中學教師信息化應用考核細則》),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電子化管理和質量監控(電子備課的指導)。
④建立教師試卷分析系統。
⑤加強教師培訓。在“領信教育”平臺上開通教師技術培訓專欄,分層次對教師進行操作系統、常用軟件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使用等培訓,內容以信息化理念、教師崗位技能、資源利用、教學平臺應用等方面為主。
(2)教育教學應用創新工作組:
肖必星:負責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網站教學教研資源的收集。協助人員:張夢陽、洪權遇
①由學校優秀教師建立名師工作室。
②有效利用“同步課堂、專題課堂、名師課堂”開展網絡教學教研活動。
③開辟“同步課堂”加強校本培訓。建立各學科教研組空間,負責收集、整理、審核、上傳學科資源。
鐘壘彬:負責班級管理、學生教育資源的收集。
①加強網絡化校園文化建設,定期開展各種網絡校園文化活動。例如:網上主題征文活動、網上主題征畫比賽、學生網上論壇、網上板報、班標等各類班級評比活動。
②利用教育信息化平臺實施“家校溝通”服務,使學校為學生家長提供更全面、更便捷、更順暢的服務。同時設立“親情電話”“綠色電話”為留守學生與父母溝通服務。
(3)服務應用創新工作組:
夏勇:負責硬件建設和經費籌措、后勤管理資源的收集。協助人員:姚建明
王大偉:負責學校網站的建設維護。協助人員:薛為宏
向陽:負責學校信息技術設備的維護,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
五、建設內容和步驟
1、通過市縣級信息技術培訓考核的教師占總數的95%以上、通過送培和校本培訓實現。
2、通過送培方式使網絡管理員和信息技術專兼職教師均須通過教育局的專業培訓后上崗。
3、高起點建設校園網絡,使校內主干速率達到20Mbps,桌面終端連接速率不低于獨享2M。
4、采用寬帶光纖連接互聯網。
5、建設具備以下功能的校園網,連接校園內所有計算機,并在每個教室和辦公地點,以及校內其他公共場所均設有網絡終端。
(1)能夠提供各類信息服務,如:
Internet連接訪問代理文件傳輸Web瀏覽
通過上級教育信息網中心網站建立電子郵件系統
校內BBS和CHAT在市或縣教育信息網上設立主頁和虛擬空間(或主機托管),并保持更新維護。
(2)能夠通過網絡實現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
行政管理:包括會議管理、單位日程管理、公共信息發布、政務信息發布、政策法規查詢等;
人事管理:管理和維護單位的'人事信息等。
學籍管理:包括班級管理、學籍注冊、獎懲管理、分班管理、升級管理、統計查詢、報表打印等功能模塊;
招生管理:招生計劃、入學報到等;
教學管理:教師管理、教學計劃、課表安排、補課調課等;
考試管理:考試安排、補考安排、成績管理與分析等。
(3)建有圖書自動化系統
圖書管理系統:圖書/期刊的采購、編目、流通和查詢、檢索實現計算機自動化管理;
電子閱覽室:使讀者可以通過網絡查詢圖書館購置的各種光盤數據庫和電子出版物,同時可以上網瀏覽;
(4)具有電子教學實施系統功能
大部分教室建成多媒體教室;
網絡備課與授課系統:建立以學校教學軟件和課件素材等構成的本地化特色資源庫,為教師通過網絡進行備課提供便利條件,并實現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
在學校資源庫的基礎上,建立科學、合理的資源積累、優化機制,為學科整合提供平臺基礎;
(5)建有多媒體教學資源制作系統
多媒體課件制作系統:提供網絡化平臺,讓教師能利用網絡的優勢,在網絡上制作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教學資源開發系統:包括開發工具和設備,可進行多媒體信息的加工制作。
(6)與學生、家長、社區溝通的平臺建設
采用“領信教育平臺”方式,實現與學生、家長和社區的信息溝通。
(7)以“湖南省基礎教育資源網”為平臺,建立教師個人空間站。
6、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
須安排專職工作人員,負責網絡日常運行維護和管理工作,并制訂一系列保障本校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使用的管理條例。
六、經費保障:爭取上級支持為主,自籌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