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檢討書1000字(精選3篇)
物理檢討書1000字 篇1
昨天,本人由于沒有交物理試卷,所以被老師您叫來鞋檢討書,本人知道,老師們都真的很辛苦,但是本人卻沒有認真聽講,所以才不敢交物理試卷,因為有很多的題目都是老師提到的,而本人卻還是不會寫,每次老師說課后做練習,鞏固那些剛學過的知識,本人卻因為碰到了幾個難題,就不想趣寫了。
本人知道這樣是不對的,可本人怕那不堪入目的分數(shù),讓本人無地自容,當本人看到其他同學都將后面的題目寫得慢慢的時候,本人真的害怕交試卷啊。
其實,雖然卷子也大部分寫完了,但本人還是不敢交,本人害怕看到老師們失望的眼神,本人知道部應該給自己所犯的錯誤找任何理由的,但是,本人真的沒有一點部尊重老師的意思,可本人卻總是犯錯,上課的時候,本人真的很努力的想要跟上老師的節(jié)奏,可每次一走神,就跟部上了。本人知道可能是因為本人的注意力沒有集中,課前預習不夠的原因,還有就是太懶了。所以每次遇到疑惑的問題也不去弄清楚,總認為只要先抄寫下來,自己再回去看幾篇就好了,可本人每次抄寫完了就扔到一邊去了。所以每次老師講完,對那些知識還是一知半解的,所以,考試時就特別后悔,沒去看。對那些題目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可每次寫著寫著又被打斷,寫不下去了……所以本人才有不敢交的想法。
可當聽到您說的那些話時,本人真的覺得自己特別羞愧,而且自己身為班干,卻部能夠以身作則,本人一直說要以身作則的,而如今卻失信了,本人為自己的錯誤感到非常的抱歉,本人保證以后絕不會再發(fā)生這樣的事情了,下不為例,本人會深深地反省自己的。
老師,請允許本人誠懇地對你說一句:對不起,老師,您辛苦了。
檢討人:
年 月 日
物理檢討書1000字 篇2
本節(jié)課是第十二章力學的一節(jié)課,以及下章的壓強和浮力等內(nèi)容構(gòu)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學知識體系。因此,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學好力學知識的基礎。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學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通過本節(jié)教學使學生逐步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學生在學習完聲學、光學等內(nèi)容后,對初中物理的學習方式已經(jīng)有所了解,即從實驗入手---然后總結(jié)規(guī)律---最后落實到解決問題。所以,本節(jié)課力求能使學生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有新的發(fā)現(xiàn)。
本節(jié)課的設計
一,從神舟七號的發(fā)射談起,從最前沿的物理學知識中引出最基本的物理學知識,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力學的神奇。首先播放了神舟七號從發(fā)射到返回地球的錄像,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出來。然后提出問題:
1, 火箭升空為什么是向下噴射火焰?
2,神舟七號的宇航員在太空中為什么能飄起來?
3,飛船的返回艙要使用耐高溫材料,從而避免與空氣摩擦產(chǎn)生的熱量燒毀飛船?
4,是什么力量是飛船落回地球?
5,為什么返回艙落地前要打開降落傘?
這些問題的提出,雖然學生在沒有學習力學之前無法回答,但是通過學習,這些謎團就將慢慢被打開。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把學生引入力學知識的海洋,變被動的學,為主動的探索,教給學生游泳,而不是簡單的遞給學生一個救生圈。
二,總結(jié)錄像中的簡單力學知識,總結(jié)歸納出力的概念。
1,火箭向下推動空氣,
2,空氣向上推動火箭,
3,宇航員推開艙門。
引導學生總結(jié)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同時前兩個問題的提出也為下面講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埋下伏筆。
然后緊跟兩個問題:
1,一個物體能否產(chǎn)生力的作用?
2,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才能產(chǎn)生力的作用?
兩個問題的解決采取兩種不同的方法。
第一個問題通過閱讀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張飛要與關羽比力氣,他提出:誰能把自己提起來,誰的力氣就大。說罷,他用雙手緊抓自己的頭發(fā),使勁向上提。盡管他使出了最大的力氣,憋得滿臉黑紫,甚至把頭發(fā)都拔掉了一大把,結(jié)果還是不能使自己離開地面。)來讓學生理解。這個故事的理解如果展開應該是內(nèi)力相互抵消的原因,但是這里就事論事,只要求學生解決--是不是一個物體就能產(chǎn)生力的作用。學生讀完會心一笑,不需要老師再多說什么就輕松地理解了這一知識點。所以,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化難為易,讓問題在最適合的時間出現(xiàn),往往能夠發(fā)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的解決用的是實驗探究法,也是物理課上最常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給學生提供器材,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完成探究。
三,通過觀察錄像講解力的作用特點,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特點: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過滑板上的人推墻錄像講解,學生很容易接受。緊接著提出問題:人走路的時候為什么是向后蹬地?加深學生的理解,進而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例如引體向上、俯臥撐等等都是利用了力的作用特點。
2,力的作用效果有兩條,這里做了細化。先通過踢足球的錄像讓學生總結(jié)力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然后通過放大的錄像讓學生看到,在力使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同時也在使物體的形狀發(fā)生了變化。反思一下,感覺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有得有失。比較好的一點是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些形變我們看不見?然后讓學生觀察玻璃酒瓶的形變可以用細玻璃管中液面的變化來放大,繼而聯(lián)系前面聲學中的幾個實驗,讓學生理解物理學中的研究思想—轉(zhuǎn)化法。不成功的一點是,對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總結(jié)上,沒有及時歸納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兩種情況。這個知識點在第六章中也會用到,如果在這里提前總結(jié)出來其實就等于減少了第六章的一個難點。我的體會是,備課中,一定要注意向前看和向后看,所以提前兩周備課確實很有必要。
物理檢討書1000字 篇3
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是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課題2 分子和原子。為了分散教學難點,我將這個課題分為2課時,第一課時只講分子。原子的知識第二課時再學習。
分子這一節(jié)是學生由宏觀世界進入微觀世界的開始,也是解決化學教學難點——對宏觀的現(xiàn)象進行微觀解釋的關鍵,還是繼續(xù)學習化學方程式和溶液等章節(jié)內(nèi)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識和工具,但由于這一部分知識比較抽象,處理不當會削弱學生學習的興趣,成為學生學習的分化點,為此我首先以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如打開香水瓶蓋,為何能聞到香味?在客廳,為何能聞到廚房炒菜的味道?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力求讓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境進入課堂。讓學生想象、分析討論,最后清晰的認識到分子體積小、質(zhì)量小且總是在不斷運動著。緊接著:創(chuàng)設承上啟下的問題情景,引出影響分子運動快慢的因素。品紅擴散的演示實驗我改為學生動手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實驗的真實性,決不是老師說啥是啥。最后通過多媒體課件,生活例子(如“濕衣服放在太陽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干得快,”)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且運動的速率與溫度有關。再者 “1+1是否一定等于2”這個問題的提出馬上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因為它已經(jīng)打破了數(shù)學上的簡單加和運算。 由于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體積小于200ml,學生難以理解,不能準確分析,所以我設計了一個操作簡單、可見度強的宏觀模擬實驗——黃豆與小米的混合,通過類比學生很容易理解微觀粒子間是有間隔的,使這一教學難點得以突破,同時也注重了啟發(fā)學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來完成實驗,使課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讓學生自主設計成為學習主人,讓學生轉(zhuǎn)化思想——做探究、做實驗,不一定進實驗室,生活才是一個大課堂。
對于分子概念的教學又是本節(jié)課的另外一個難點,所以我采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和動畫課件——水通電分解,讓學生充分討論得出分子的概念。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教學效果良好,同時我也感到了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為老師減輕了負擔,對于學生理解微觀、抽象的知識是非常有益的,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從而通過現(xiàn)象歸納出本質(zhì)和規(guī)律。調(diào)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智力從“常態(tài)”躍遷到“激發(fā)態(tài)”,由此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最后,習題的布置我力求來源于生活,使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化學就在身邊,同時也使得學生對分子性質(zhì)的理解有了質(zhì)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