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寬容課后反思(精選3篇)
多一些寬容課后反思 篇1
在語文教改理念的影響下,尤其是在語文課堂高效的呼聲之下,許多時候,我們在執教的過程中總是會記住本堂課我們傳授了哪幾個知識點,給學生了哪幾個知識樹,學生會做幾道練習題,我們完成了哪幾個教學的目標,如果預定的教學目標能夠完成就證明這就是課堂高效,其實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問題:課堂高效不僅僅是指課堂的容量大,語文課也不僅僅是要傳授知識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培養學生的素養是每一個語文老師必須的任務,而素養就必須包括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曾記得以為教育家說過:一個壞老師教學生知識,一個好老師教學生知識的產生過程。大概意思也是這。
基于此,我在設計《多一些寬容》的時候就是據議論文的特點和本課的特點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理解寬容的實質,學做一個寬容的人;理解課文嚴謹的結構;感悟文章透徹的說理。
在根據要學生理解知識產生過程這一理念,我設計的教學流程是用生活實例引出寬容的重要,學生初步感知,多次的閱讀概括讓學生把握課文的基本內容,再次解決生活事例提升能力,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判斷他們會不會寬容的一種方法,說說四互中你喜歡哪一個,并說處你喜歡的理由,更是給學生了無盡的情感和放飛他們思維的空間。這樣就睡到渠成的引導學生完成了第一個教學目標,在引導學生完成后兩個目標的時候,我主要是采取了比較法:讓學生試著改換原文的順序,去掉結尾的段落,比較重學生悟到了說理的嚴密,思路的層層深入。
多一些寬容課后反思 篇2
立足于學生情感和思維的雙重發展,學生是在學知識又是在發展能力。然而問題的細化和連續展開是思維認知不斷向前掘進的過程,也是情感體驗逐漸深化的過程。
通過我的一系列教學策略的實施,學生可以一步步的認識到寬容的重要和原則,認識到議論文縝密的構思,透徹的分析,還可以在修改中升格創新,認識到學與思的辯證關系,許多學生學會了不盲從書本,即使是進入課本的文章也有可修改的地方,認識到精益求精是學習的良好品德。這雙重的培養渾然的不著痕跡的融為一體,潛在的,潤物無聲的改造并提高著學生的認知情感結構,實現語文教育語言,思維,情感三維目標的統一。
多一些寬容課后反思 篇3
佳子為什么把陽光作為禮物送給奶奶?一是因為佳子感受到了陽光的美好,二是因為她想到奶奶需要陽光。第一點,我主要抓住第三自然段學習。結合插圖,讓學生體會佳子陶醉在陽光中的情景,指導感情朗讀并背誦。第二點,課文第五自然段寫得很清楚,學生回答后,就不再深究。學到這兒有個插曲。有個學生說,是因為奶奶的腿斷了。她根據課文中“奶奶的腿不方便”推斷出來的。馬上有學生不同意了:奶奶的腿沒有斷,她可能是得了病暫時不能走動。我表揚了后一位學生。我覺得閱讀的嚴謹性要從小就開始培養。
佳子怎樣把陽光帶給奶奶的?從佳子的動作和語言可以體現。主要是在六、七自然段里。第六、七自然段以讀代講。兩段體現的心情截然不同,指導朗讀時學生容易把握。要求朗讀時注意語氣的變化,學生基本做到了。
佳子把陽光帶給奶奶了嗎?結合這個問題,讓學生理解奶奶的話:“好孩子,不要著急,陽光跑到我心里來了?”本以為這句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沒想到學生也說得很好:“陽光照到奶奶的心里了!”真是不可小瞧學生的理解能力。這也使我更加堅信:一篇課文不需要老師來來回回反反復復地提問分析,學生的領悟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