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精選3篇)
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學生在三年級下學期已學過簡單的小數大小比較,這次教學安排在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法之后,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對小數有個完整的認識。課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過程及效果,我感覺在這次教學中我比較注意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并注意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一、注重遷移,提供充分發揮的空間。
這節內容與前面所學的整數大小的比較有內在聯系。我充分利用這些有利的條件,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小數的大小比較進行嘗試,激發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一開始,通過讓學生對整數進行比較,回想整數比較的方法,鼓勵學生將其類推到小數的比較中。注重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的思路回歸課堂,讓學生體會到“比較的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體會在使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問題時,要掌握比較的有序性、相對性和傳遞性,從而培養辯證思維。在探索中,開展小組討論,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
2、教學難點的處理
“小數的大小比較”與整數大小的比較在方法上有相同也有區別,正因為此,學生受思維定勢的 影響容易存在這樣一個誤區,誤認為小數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
針對此難點,在學生總結出小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之后,我提出“位數多的小數就一定大”這句話對嗎?讓學分析判斷,將研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舉例驗證的方法,得出“位數多的小數不一定大”的結論,學生明確“小數的大小與位數的多少沒有關系”,這樣學生認識了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與小數的比較大小的方法的聯系與區別,促進數學知識的系統化。
三、營造氛圍,使學生樂于學習。
整節課我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中的一員,以一個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學習,使學生感到親切、輕松、能主動的學習。在教學問題設計上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將問題設置梯度,分層提問。這樣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其次在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的學習環節,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各類學生都有熱情參與、有能力參與。總之,多給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老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學習,提高其學習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和諧地發展。
不足:
1.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們完全可以通過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遷移到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上來,絕大多數的學生學起來都會感到非常的輕松,對知識點還掌握的比較好,但我還是覺得在設計時忽略了學生的整體參與。
2.我覺得自己的評價性語言太單一,不能及時的給與學生以鼓勵,也就是沒有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不能讓學生的激情去染升。
3.有的地方講的太多,還不夠放手,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發掘利用教學資源,認真錘煉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關注每一個學生,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精彩!
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 篇2
教學中,我緊扣“速讀感知—研讀悟理—拓展延伸”三個環節,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課堂教學進行得很流暢。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挖掘故事中隱含的道理時,采取“讀—品—議”相結合的方法,學生思維活躍,活動充分,認識深刻,效果較好。尤其是“分角色朗讀”的設計,時機恰當,引導學生十分形象地認識到:大小貓洞的開設有沒有必要,要看貓們是怎么想的。
這實際上已經將“以貓為本”的觀點巧妙地融入其中,所以學生在領悟這個故事的道理時,顯得很輕松,這也為后面的學習開啟了思維的閘門。而“拓展延伸”部分,聯系學生的班級生活實際,讓學生用人本思想來考慮問題,溝通了生活,激發了興趣,真正做到了聯系實際拓展教學內容,培養了學生的人本思想和創新思維能力。當然,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我終于摒棄了那種“求證式”的議論文教學模式。
數學比大小教學反思 篇3
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是數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概念的難點。
本節課是通過圖形和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一些感性認識,初步建立“符號感”,通過將小猴與3種水果的對應排列,以兒童能接受為以后集合、對應、統計的教學打下基礎。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不僅要學習運算符號,“+”、“-”,還要學習關系符號,“>”、“<”、“=”。認識這三種符號后,學生是怎樣區別和理解的呢?我在教學時,特別讓學生注意符號的開口方向:“>”開口向左是大于號;“<”開口向右是小于號;兩邊都相同的數用等于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結出順口溜:相同數間用等號;開口大,朝大數;尖頭小,對小數:可以幫助學生對符號的理解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