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文明行為及反思(通用3篇)
不文明行為及反思 篇1
今年五一爸爸帶我去云臺山玩,來到山腳下,只見山頂上云霧繚繞,云海茫茫,美如仙境,怪不得這座山叫做云臺山。路旁立了一塊木牌,上面醒目的寫著幾行字:“除了你的腳印,什么都別留下;除了你的記憶,什么都別帶走。”
我想山上一定非常美麗,就迫不及待的和爸爸向山上進軍。當我們走到一條羊腸小道時,我小心翼翼的抓著木頭扶手慢慢往前走,卻不知怎么回事,竟然腳下一滑,掉了下去,好在旁邊有欄桿攔住了我,我的手疼極了,感覺似乎斷了。我抬頭一看,不知是誰把香蕉皮扔到了石階上,真缺德!我這時注意到扶手上也被刻滿了字,有的刻的是某某到此一游;有的刻的是自己的名字;還有的刻的是自己的QQ……這些字歪歪扭扭,真難看!
當我走到黑龍洞時,我驚呆了,有幾位叔叔阿姨正在石壁上刻東西,我真想上前阻止他們,但看著他們又高又大,我退縮了。這時候來了幾個十一二歲男孩,他們不知從哪里采來的花兒草兒,站在巖石上玩起了“天男散花”,那一片片美麗的花瓣在空中哭泣著……
當我走過大大小小的池塘時,總能看到一些小朋友拿著瓶子在捉小蝌蚪?粗孔永锏男◎蝌,我真為它們擔心,它們能夠長成青蛙嗎?能夠重新回到這美麗的云臺山嗎?等待它們的是什么呢?我想只有那可怕的死亡。這些小朋友真殘忍!
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每一個都有責任保護它,愛護它,讓它永遠美麗。讓我們做一個文明的游客,就像木牌上所說的,“除了你的腳印,什么都別留下;除了你的記憶,什么都別帶走。”
不文明行為及反思 篇2
一、教學設想
1、文體角度定學習方法內容
從體裁特點看,本文屬于敘事散文,又編排于必修1,是學生進入高中后最早接觸到的散文。如何教學生閱讀這類散文,以讓其能夠在方法上有所收獲?這是教師備課中要考慮的問題。
結合單元提示“要透過對人與事的描寫,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等。”因此我把教學目標1確定為“指導學生品味語言,感受質樸語言背后的真摯情感”。為了能夠整體把握文章脈絡,要抓事件,即“緣事悟情悟理”。這樣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降低了學習的難度!缎」钒堋芬晃,主要的事件有兩個:一群人和一條狗;“我”和小狗包弟。“我”和小狗包弟的事大多是瑣事,屬于概括敘述。因而,讓學生概括了解即可。
在品味語言方面,教師的引導作用在于讓學生明白品味什么樣的句子,關注什么樣的詞語,如何分析這些詞語。品味詞語的方法最常見的有朗讀、詞義分析可和對比分析等。
2、人文角度定情感態度目標
《小狗包弟》具有豐富而深刻的人文價值,且在高中所有篇目中具有獨特性。一方面是所寫內容和時代的獨特性,另一方面是作者的自省、自我解剖精神。而對于剛入高中的孩子來說,要把握整篇文章的大體情感十分容易,但要深入理解,走進作者的思想世界,讓自己內心真正有所觸動則不容易。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是確定合理的人文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重要依據。
綜合考慮,我把教學目標2確定為“引導學生感知一個正直靈魂的痛苦自審。”同時,把教學難點確定為“領悟‘自覺自審,拷問責任的精神’是人性的光輝,理性的光輝。”我想,這是我在教學中希望學生在思想上有所觸動、有所變化的點。這一目標的實現須依托目標1的有效實現。即教師當引領學生深入品析語言文字,并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啟發、追問、概括與提升。
3、教學流程
二、教學目標達成情況分析
1、學生在學習方法上有明顯收獲
學生在語言品味的具體方法和技巧上有明顯進步。為落實目標1“指導學生品味語言,感受質樸語言背后的真摯情感”,教學中主要采用指導朗讀和辨析詞義的方法。指導學生通過重讀、停頓的方式品味重點詞語,以個別學生的朗讀指導為示范。通過對文章末段“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說:我懷念小狗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加點詞的重讀、強調,在學生的朗讀中能感覺到明顯的進步。在其他環節的學習中,孩子們能夠遷移所學技能,如第1段的學習中能很快把握須重讀的詞語,并通過朗讀加以強調。第10段的品味,用修改原文對照賞析的方法,效果不錯,學生能很快看出表達效果的不同,且很快上升到對一類詞的概括總結上。
2、學生對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更深入具體
初讀文本,學生提出“對真、善、美的呼吁”,而課堂學習中,在主問題“一個人(耄耋老人)為什么如此鄭重、勇敢地向一條狗表達懷念與歉意?”的帶動下,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對人的摧殘,尤其是對美好人性的摧殘,更能體會主問題中的“懷念”的內容和意義所在。
對“懺悔和自省”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有學生能理解到這是一種對責任的自覺承擔。在教師的引導下能認識到“自省”是一種崇高的精神,令人崇敬、景仰。且由個人的自省上升到對時代悲劇、對民族、社會的反思上。
3、課堂教學對學生有明顯的觸動
課堂的氛圍凝重、嚴肅,朗讀繪聲繪色,可以感受到學生的心被某些東西抓住了,沉浸于文本的情感中,而我也深受學生感染,投入自己的情感與他們一同品讀、交流。
三、 不足及改進
1、沒能調動所有學生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
在課堂教學中,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按教師的要求讀書、批注,但在主動思考、積極交流方面,還須想辦法關注和調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尤其應多關注和鼓勵座位靠后的學生,鼓勵不善表達的學生積極發言,給他們以機會。
2、語言品析更多地強調品什么,而對怎么品研究不夠
語言品味,“品”什么?眼睛往哪看?關注什么樣的詞句?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形成語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方面。這固然很重要,但是找到品析對象后如何“品”,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這是本節課教學中一個不小的遺憾,須進一步探究。
在語言品析中,更多注重朗讀突出重點詞語,而對一些詞義的分析不透,不到位。如第1段中“痛打”“棍棒齊下”,可以從意思上指導學生進行品味;而第10段中“羞恥”“可恥”等詞語的品析,可以引導學生從強烈的褒貶色彩方面加以品味。
3、主問題的探究有待深入,預設與生成的偏差
主問題設計為“一個人為什么如此鄭重、勇敢地向一條狗表達懷念與歉意?”。教學設計中“懷念”體現作者具有人性美,呼喚美好人性的一面;而“自省”又體現其自覺進行反思,具有“理性”的一面。本想通過兩個關鍵詞“懷念”與“歉意”串起全文內容。但實際教學中出現了偏差。“歉意”“懺悔”“自省”“自審”幾個詞的使用上含混、不夠嚴謹。在討論環節中引導學生認識“無奈者懺悔的意義”時,沒能讓學生暢所欲言,而很快引到自己的預設上,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4、討論環節時間需更多時間
討論環節的時間不夠,以致于無法讓學生充分交流。在即將形成思想碰撞時,就臨近下課。須在之前的環節中再精簡內容,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在教師的點撥、追問下形成思想的交鋒,讓學生表達最真實的想法,在思想的碰撞中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家和文本,真正形成他們自己的理解,而非聽別人說到一些詞語。
不文明行為及反思 篇3
《九寨溝》是一篇寫景類文章。這篇課文以生動的筆墨和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于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折服在異獸珍禽的童話世界里。寫景類文章往往語言優美,詞藻華麗,遣詞造句、謀篇布局都是值得學生們推敲、咀嚼的藍本。可作為四年級學生常常是對寫景的文章不感興趣,文字中描繪的場景不能在他們的腦海中轉化成一幅幅精彩的畫面,那些優美的語句讓他們讀起來沒有情感,那只不過是一個個難于理解的字符而已。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圍繞第三、第四自然段介紹的內容,課前準備了九寨溝美麗風光的圖片和珍稀動物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媒體欣賞到了直插云霄、封頂銀光閃閃的雪峰奇觀;像顆顆寶石的大大小小的湖泊;遍布整個河谷及山坡的原始森林,以及高低錯落如白練騰空的瀑布。每一幅畫面的出現,孩子們都是驚呼一片,他們驚嘆大自然賦予九寨溝的神奇魅力,從視覺上感受著九寨溝的綺麗風光。欣賞圖片的同時學習文章,抓住文字了解第三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它們各自的特點,朗讀起來繪聲繪色。
第四自然段是學生們按著第三自然段的學習方式進行了自主學習。
課堂上學生們學得還是較主動,我想著應該歸功于多媒體的使用吧。處于中年級的小學生還是依賴于強烈的形象思維的,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對文字的解讀能力還不強,由于多媒體其圖文聲并茂、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使課堂教學由靜態的灌輸變為動態的傳播,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并保持廣泛的興奮點,“聲、圖、文,顏色、光彩、視聽”并舉,多渠道多方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學效率。只是學生再抓住關鍵詞語體會時,還有部分學生不能自己學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