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課堂反思(精選3篇)
不求甚解課堂反思 篇1
本課設計遵從新課標的理念,根據我校的教學模式:一點兩步四環節來操作。首先確定一點:教學重點是理清論證過程;兩步是先學后用,學用結合:由學生自學,初步理解駁論的論證思路,通過小組活動進一步強化理解論證思路。最后通過模仿訓練來進行拓展,來學習本文的論證思路;四環節的處理是:(1)激趣導入(2)感知求異(3)探究內化(4)拓展延伸,鑒于本課內容較少,因此容量較為適中。只是在比較教學,體現短文兩篇語言特點上,引領學生突破重點,在體驗分析中明確議論文的論證方式方面操作有點亂。這是下步該改進的地方。 范例四
1、比較教學,引領學生突破重點,在體驗分析中明確議論文的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避免了先入為主的議論文知識的機械傳遞,使學生在閱讀體驗中形成能力。
2、巧設問題,激發對話。巧妙的問題設計,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夠很好地在對話中完成教學的重點、難點,促使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質疑交流,又能激發學生對閱讀的熱情,以及正確的讀書觀和方法論的認識。
不求甚解課堂反思 篇2
《不求甚解》是一篇議論文。作者闡述了自己對不求甚解的理解。課文的論證注重分析說理,選例典型,論說周到,邏輯嚴密。
我讓學生在理解本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去體會本文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不同的語言風格。
我還選了一篇與《不求甚解》結構差不多的議論文來學習,以加深學生對議論文論證的理解。 然后讓學生試著按照本文的結構進行創作。學生反應比較積極。但是還可以在活躍課堂氛圍上再多下些功夫。
不求甚解課堂反思 篇3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愿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時效。整堂課中,我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是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我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上,并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我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讀給大家聽,努力讀得精彩些。
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的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有興趣。再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教學中,我讓學生領讀,我來跟讀,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跟讀的被動做法。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