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檢討書1000字(精選3篇)
文言文的檢討書1000字 篇1
程本學子,筆耕于二班,寒窗六年于一中。不求聞達于學校,班主任不以程微賤,親自授課,屢教程于辦公室內,教程以作人道理,由是感激。 昨晚,程因學習之需要,往吧中欲求一資料,恰一中領導,神武英明,果斷出擊。程等聆聽領導之深刻教誨,感慨萬千,不禁猶從中來,頓感泣涕連連,程欲急于回家,則告訴不許,程之進退,實為狼狽。 領導教誨之后,命程回家,程乃奉命奔馳,使至家中,思來想去,輾轉反側,徹夜未眠,覺領導是而程非。縱觀一中目前之勢,不榮樂觀,北有海中,僑中,東有加中,已成三足鼎立之勢,況海中乃當世之名校,實當世之名校,實力甚為雄厚,文化底蘊之深厚,拔手其翠者,不可勝記,不可與之爭鋒。加中近出文理狀元,鋒芒甚利,聚萬泉英才,攬瓊東俊杰,可援而不可圖,然則一中建校80余年,集80年之經驗,欲想立于中國名校之林,必須師生精誠團結,廣招海府之士,形成俊采星馳之勢,待08高考,一中可傾高三其精銳,畢其功于一役,則必將席卷瓊南,包舉海南,威震南海,即可重塑我南海之濱,金嶺山下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而程近犯校規,自當慚愧,有傷學校之鴻圖霸業,程面壁于家中,滴水未沾,茶飯不思,空伐其身。
伏惟一中以誠治校,誠乃誠實,信用,真誠所至,金石為開。做學問要誠,做事要誠,做人更要誠。作一中校魂的誠自建校80年來,風雨無阻,代代相傳,根植于每一位莘莘學子心中,憶往昔六年來,程中規中矩,未曾犯錯,以誠治身,“誠”早已在師生的桃李芬芳影響下,溶入了每一個細節,溶入了程的血肉之驅,溶入了理想與靈魂,嘗聞一代明主毛澤東說過:知錯改錯,等于沒錯。孔圣人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尚末大焉。列寧小時侯打破了姑媽家的花瓶,事后倘然地向姑媽承認了錯誤,得到了寬容的諒解,程受老師之深刻教誨,父母之殷殷開導,同學之關心幫助,大徹大悟。今向所有的一中老師道歉,對不起了,望學校領導以海納白川之心胸寬容程的錯誤,給程一次痛改前非的機會,程會盡其所能,殫精竭慮,為二班盡微薄之力,以報學校師長網開一面之情,主任之知遇之恩,程保證從今以后絕不再犯,因初次寫檢討。難免有錯誤之處,望諒解。
丁亥年冬
文言文的檢討書1000字 篇2
一直以來,初中文言文教學,都是采取“教師講、學生背”的注入式教學。這種把原本鮮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爛,然后再灌給學生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造成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嘗試進行了“問題——活動”文言文教學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興奮點來設計教案,并在授課的適當時機恰如其分地制造興奮點。如“激趣導入”部分“三國地圖”,都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跨越了時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國時期,目睹諸葛亮笑談“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讀”的環節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須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當然,這少不了他人的幫助。這一環節使學生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這和諸葛亮“隆中對策”中所提倡的“用賢”有很多相似之處。“我評‘對策’” 環節再次調動了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發揮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補缺者,學生思維的活躍遠遠超出了老師預先的估計,這其中也少不了課前廣泛閱讀所起的作用。
這種方式的學習,降低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增加了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其要義是進入文本所描述的具體情境,因知世、論世而評人,又因評人而反觀課文的用語,咀嚼語句中的真實內涵——最終實現對文言文的有效學習。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閱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問題——活動”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文言文的方式。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正視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近年來,筆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運用討論閱讀法進行教學,收到了一點收獲,在此拋磚引玉,與同行們共同商榷。
文言文的檢討書1000字 篇3
兩綱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要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滲透要自然、有機、有效。不是靠教師分析課文就能夠達成的,而要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漸漸進入文本,逐步達成目標。我想所有語文教師追求的兩綱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的目標就是“水到渠成”“潤物細無聲”吧!
《陳太丘與友期》出自《世說新語》“方正”門。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為維護父親的尊嚴,機智應對父親的朋友的責難的故事,很適合起始年級的學生學習。這也是初中階段的第一篇文言課文,教師要注重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的養成。所以我從學生的整體感悟出發,以誦讀和討論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使學生能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課文的意思,爭取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當堂成誦,在背誦中積累語言,并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做出個性化的評價,開拓課文的人文價值。課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表演課本劇,加深理解。導入部分即從文眼“期”入手,讓學生為“期”組詞,從現代意義推出古文中的原意,古今融合的方式一上來就抓住學生的興趣,并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理解語言的傳承性的特點。
作為預備年級所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我在設計中特別注重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的培養。如第一環節讓學生自己讀句讀,一方面激起學生的表現欲,使課堂氣氛活躍,另一方面又在比較、糾正的過程中補充省略,疏通文意,可謂一舉兩得。并鼓勵學生自己總結關健的實詞含義,注重對實詞的認知和積累的良好習慣的培養。
當然任何課堂教學都未必能盡如人意,總有一些意外令老師措手不及,這就是我們經常探討的教學設計與課堂生成產生沖突究竟應該如何處理的問題。如此次課堂上就有學生提出課文標題為什么是“陳太丘與友期”而不是“陳太丘與友期行”?這一問題提得相當好,也引起學生熱烈的討論。但這卻不是我教學設計中的問題,因為沒有充分準備,不能及時回答,就由學生一味討論下去,結果被學生“牽著鼻子走”,喪失了課堂的主動性,也影響了其它教學環節的落實。
經過了課后的評課以及認真的反思,我覺得其實這時我可以先把問題放一放,先進行下面的環節,給自己和學生一些思考的余地。像學生提出“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等傳統詞匯,很多學生根本不了解,我應抓住機會把一些傳統文化的常識與學生交流,即使沒有準備也可讓學生自己說,讓學生覺得了解中華文化是一件特別值得驕傲的事。
教學設計與課堂的生成將是永遠生動而多元的問題,它表現出任課教師的學科功底和教學智慧,相信經過我們語文組老師的交流、討論,把自己經驗共享,讓智慧的火花互相碰撞,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會取得更快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