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守信教學反思 篇1
1.學習小慶齡和媽媽的對話,體會小慶齡的內心活動。
、賻熒鷮ψx母女對話。
②啟發思考:8歲的小慶齡何嘗不想去看最喜歡的鴿子啊,是啊,美麗的鴿子似乎出現在她腦海里了,但她還是“搖搖頭”(ppt:“搖搖頭”加點),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學生反饋交流。(可能有點猶豫)
③小結:答應朋友的事就要做到啊!小慶齡雖然惦記著鴿子,但她仍然遵守著約定!
2.學習爸爸和小慶齡的對話,品讀重點詞“改天再教”, 體會小慶齡的內心活動。
、僖l討論:“改天再教”,爸爸也這樣說,改天再教又不是不教,只是換個時間,有什么不可以呢,你們認為可以嗎?學生交流討論。
、谛〗Y:說到做到,信守承諾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去伯伯家,能得到美麗的鴿子,但這樣會失去小珍對她的信任。遵守約定就是絲毫不動搖。
③教師引讀,體會宋慶齡的堅決。
守信教學反思 篇2
一、本設計緊扣第二學段目標要求,力求體現文本特點。
1.品詞析句,堅守語文教學本色。
針對文本特點,突出語言文字的教學。整體把握各板塊間的聯系,通過朗讀賞析、比較品味、入境體味、文本補白等方法引導學生品詞酌句,習得語言,釀出原汁原味的本色語文課堂。
2.緊扣主線,恪守誠信文化之根。
從破題入手,緊扣“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一句,緊緊圍繞“小慶齡是怎樣遵守承諾的”這條主線,引導學生深入語言文字,在“充分地準備、倔強地留下、耐心地等待”的層層遞進中,逐漸被小慶齡“守信”的執著所感染,誠信的種子融入學生的心中。就是一道引起學生多元反應的問題,它帶動學生對課文作出了各自獨特的閱讀和思考。在教學中,我驚喜地看到學生自己品讀、揣摩、推敲課文的情景。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體現這個理念呢?我在本課做了一次嘗試。在初讀感知后,我提出了探究內容——小慶玲是怎樣遵守承諾的?學生通過分析品讀,合作探究,共同解決了這個問題,體會到了宋慶齡誠實、守信的高尚品質。
守信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粵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善待他人”第一課“誠實守信”的第一課時內容。這一課的主題目標是幫助學生認識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道德情感,因此,我選擇了以“與誠實同在”為教學主題,即結合教材的第一目的內容,并根據學生的情況,酌情整合該內容。45分鐘的一堂課,我和學生都有不少收獲,當然我個人認為還是存在相當的不足之處的。為了將來的教學和成長,下面我就本堂課進行課后反思:
“把課堂交給學生”是新課程的理念。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講求啟發式、探究式、合作式和研究式學習,通過老師的積極引導,恰當的活動設計,使學生自己去體驗,去創新,達到學以致用。我把本課的教學思路定位為:宏觀把握,貴在“引導”,學生是課堂的主角,理論力求從學生中來,再回到學生身上。
守信教學反思 篇4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發現學生在以往生活中已產生了不少情感體驗,如果從這些已有經驗出發來組織教學,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也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因而,我根據第一個目標,對學生的誠實認知進行了調查了解。這一做法,對我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很大,使我的教學更加地有的放矢。通過課前對學生情況的了解,我發現所教學生的“誠信家教”普遍缺失,這使我認識到了這堂課對學生成長、成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雖然通過接受了前七年的義務教育,學生都知道要講誠實,在生活中也有過講誠實的體驗。但是,學生的這些認知是片面、表面和零散的,因此也不一定能做出明確的行為。由于學生受年齡、閱歷等限制,有時“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該怎樣做;有時因為缺乏堅強的意志,很多時候是“說一套,做一套”。教學中我以學生的生活為本源進行教學設計,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例如有的學生認為誠實地參加考試,成績反而不如考試作弊的,誠實地承認錯誤受到懲罰,而撒謊卻逃脫了懲罰,我及時捕捉了學生的心理,機智地增設環節,讓他們展開討論“作弊的好處和壞處”,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交融中更加明白了誠實的重要性:雖然誠實有時候吃點小虧,但是對你,對我,對大家,對社會都有好處。這就對學生的實際生活起到了指導作用。
守信教學反思 篇5
思品教師要根據《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鉆研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要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大膽整合教材,使教學效果最大有效化。我在這節課的備課上,以新課程目標中“懂得對他人守信、對事負責是誠實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誠實的復雜性,知道誠實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誠實的人”這個目標為綱,參照人教版、湘教版教材的相關內容,再結合課前調查、與學生交流談心的結果,編排教案。即使是在實際的上課過程中,我也沒有拘泥于教案的預設,而是在不同的平行班,利用適合的時機促成不同的精彩“生成”。
為了達到幫助學生認識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并懂得自覺踐行,我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根據教學規律和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適當設計教學圖片及適合的教學視頻等教學媒體,既避免了我過多的抽象、簡單講述,還給學生的“口、眼、耳”于主動權,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守信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我首先以學生原有認知為基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學生剛學完“2、5的倍數的特征”產生的負遷移,直接拋出問題,激活了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將“2、5的倍數的特征”遷移到“3的倍數的特征”的問題中,由此產生認知沖突,萌發疑問,激發強烈的探究欲望。
因此學生很快進入問題情境,猜測、否定、反思、觀察、討論,使得大部分學生漸漸進入了探究者的角色。接著我以問題為中心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活動。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緊緊圍繞“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這個問題來開展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活動,組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逐步發現、歸納規律,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分析、概括、驗證、判斷等能力。
守信教學反思 篇7
師恩難忘》是五年級第一學期第一單元的閱讀課文。記敘了作家劉紹棠童年時代的啟蒙老師每講一課都要演繹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從小培養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雖然作者從老師那里獲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詩引申的一個小故事,但從這篇課文里我們體會到老師對學生的殷殷關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深厚感情。
教學中,我緊扣關鍵詞語“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結合田老師把古詩改編成動人的故事來講課的經過,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老師是怎樣的“教學有方”——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不忘教導學生做人……使學生深入體味到老師的“恩”和對學生的愛。然后,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帶著學生感受作者對老師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點句子“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學的種子。”就顯得水到渠成,舉重若輕了!
教學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初步體會“師生”間情誼的珍貴,明白老師對自己教育時的良苦用心,從而懂得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回報老師的付出。課后,覺得自己在處理理解第一句話“我聽得入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時,所提問題的引導、針對性不夠強,因此學生在這一句子的理解上花了較長的時間,以至于最后教學內容不能當堂完成,留下了一點小小的遺憾。
守信教學反思 篇8
《蟋蟀的住宅》是小學六年制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三篇課文,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贊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資料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并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因此,在這節課上,我嘗試“自主探究,點撥啟導,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運用,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1、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質疑。
在學生細讀課文,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讀懂的文字旁邊寫上見解和感悟。標記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問題。小組交流并解決問題、老師歸納關鍵疑問。根據小組交流的狀況,老師歸納出具有共性的重點問題。如:法布爾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稱作“巢、洞、窩”,而是把它稱作“住宅”呢?從哪些地方能夠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它是怎樣選址的?它的住宅有什么特點?蟋蟀是怎樣挖的?他的住宅為什么能夠算是“偉大的工程”?
我循著作者的思路,帶著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住宅做進一步的了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情感的升華水到渠成,而不是給學生一個“偉大工程”的結論,要學生去論證這個結論。這樣就極大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真實地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
2、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我是十分重視讀的。除此之外,我還運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比如在聯系上下文讀、比較讀中抓住關鍵詞品“隨遇而安”。蟋蟀不肯隨遇而安,這一點和大多的昆蟲不一樣,那么蟋蟀是怎樣做的?其他昆蟲又是如何做的呢?誰能聯系上下文并結合自我讀課文的體會說一說“隨遇而安”的意思?反復讀“蟋蟀和它們不一樣,不肯隨遇而安。”這一句,你還能體會到什么?
在讀思議結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讀寫遷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間的不一樣含義及文字背后的不一樣情感。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聽話想象”,蟋蟀會唱些什么呢?孩子們浮想聯翩,一個會勞動會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們心上。課外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寫自我喜歡的小動物。這都是在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正因為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課堂顯得和諧并充滿生命的活力。
守信教學反思 篇9
《修鞋姑娘》一文感情真摯而富有感染力,是指導有感情朗讀的好材料。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緊扣一個“讀”字,首先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通過運用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瀏覽課文、搜集信息,默讀批注、理性思考,角色朗讀、入情入境,心靈呼喚、情感升華等多種讀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引領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讀中表露自己閱讀過程中體驗到的情感,進而表達自己的閱讀所得。因為,只有學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內容,才會有自己的發自內心的閱讀體驗,才能真正達到與文本的交流。讓每一個學生都不同程度的得到發展,是課堂教學不懈的追求。
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不是教師的教學過程,而應該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由不會到學會,由不會學到會學,情感由淺到深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作批注,有感情的朗讀指導等,注重放手讓學生親歷學習的過程,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真正在學習中獲得具有個人獨特感受的知識。
課堂是生活的例子,生活是課堂的延伸。教材只是一個憑借,一把鑰匙,一把引領學生開啟更廣闊學習空間的鑰匙,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尋找和利用這把鑰匙,將其與課內外進行緊密的聯系,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遇到的這種人與人互相信任的故事,說說身邊講信用的人,在學生心中樹立起守信的榜樣,幫助學生成為像修鞋姑娘那樣心靈美好的人。力求讀進去,想開來,使學生的獲得的道理不是掛在空中的樓閣,而是成為可感可用的知識,真正讓學習走向生活,讓學習為生活服務。
守信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我用多媒體上了豐子愷先生的《竹影》這一課,感覺還不錯。這是教研組組織的一次聽課活動,并且也是我第一次運用多媒體上的一節公開課。
為了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我用的是演示文稿,我先在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上下載了課件,但是,很多不符合我的教學思路,我以一個課件為基礎,對課件做了整合,去掉了作者的一些漫畫,而運用先學后教的模式,加入了“教學目標”,“預習檢測”等部分,原課件的試題和答案是在一張幻燈片上,我做了一些修改,讓答案可以隨時為我所用。講課結束,我又加入了“隨堂檢測”部分,這樣,一個屬于我自己的課件就形成了。由于準備充分,學生配合也很好,所以整體效果不錯。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了以下感悟收獲
1、對于下載的課件,要學會整合,一定要讓課件符合自己的教學思路。
2、課堂運用中,要有一定的教學機智,比如課堂上,品味語言部分還有一張幻燈片是教師示范,但是當時沒有展示,我及時把這一張跳過了,不影響其他的環節。
3、學生要有充分的預習,課堂上才能出效率。六班學生預習不充分,學習效果就不如五班效果好。
守信教學反思 篇11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采取了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同學們利用五分鐘的時間通讀一遍教材,結果是學生是一無所獲,關于這一課的教學 ,我認為必須采取教師指導的方式,于是我就給了同學們一些問題,同學們帶著問題有針對性的去看教材,收獲甚佳。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真正認識到課堂教學的藝術和效果。當我在上第一堂的時候,按著我備課的思路去講,學生的接受效果不好,特別是相應的違法行為應受到什麼樣的制裁,學生掌握的一塌糊涂,當我上第二課的時候,改變了策略,我從本節課的根源說起,違法應從法律開始,讓學生從教材中找到法律的類型,特別是憲法,教材中僅僅已連接的形式提到一嘴,但是也得讓學生知道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我國的最高法律。同學們知道了法律的類型,就很容易的針對相應的案例去判斷相應的違法行為,知道了違法的行為就很容易的知道會得到相應的處罰,行政處罰教材中只在案例中體現,但是,學生提出了異議問:“老師,一般違法就不用受懲罰了嗎?”這時我才注意到行政違法和民事違法的懲罰是刑事制裁和民事責任,即受到警告、拘留、罰款等懲罰。
守信教學反思 篇12
《憫農》是唐朝詩人李紳所作, 全詩共四句,語言樸實無華,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們還在禾地里鋤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捎姓l知道人們碗里的每一粒飯都飽含著農民的辛勤勞動呢!道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表達作者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這首詩告訴了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這首詩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讀通、讀順、背誦詩歌外,還要達到教育的目的,要讓孩子認識到“浪費可恥,節約光榮”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讓他們同情辛勤勞動的農民,對浪費糧食的行為表示憤慨。
我在教學《憫農》一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掛圖引導學生說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掛圖(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既創設了情境,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第二次是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的。我說:“同學們對古詩的意思也理解了,請你們再看這張圖,如果你們面對著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你們有什么想對別人或者對自己說的嗎?”因為有了前面的情感體驗,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言:我想對自己說要愛惜糧食;我想對同學說吃飯時不要掉飯粒;我想對爸爸媽媽說,如果浪費了糧食,農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費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詩和樂一直是緊緊相伴的。古代的詩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樂也總是帶有許多詩意和想象。因為古詩短小孩子們從小就聽熟或背熟了,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她們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詞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同時,結合古詩句的特征、語氣、語調,培養兒童對節奏的表現和創造能力。( 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