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和陌生人說話
經過將近5分鐘的“逼視”,大家的目光果然“銳利”起來。“像老師說的,平常別人一看我,我就趕緊低頭,結果人家真是越看越起勁,今天我就死死地盯著對面的人,非把他看下去不可。”剛進教室時目光躲躲閃閃的陳女士,在游戲結束后,大膽地談起自己的感受。
不過,老師也提醒大家,在社交場合,初學者不敢直視對方時,最好將目光落在對方的鼻溝處,這樣既對著別人的臉說話,又回避了目光。
三個很好的社交話題“請問你是哪里人?”“我是泰順的,早上專門坐車過來的。”“哦,泰順風景不錯,好像有很多橋。”“對啊,叫廊橋,很有名啊……”這是兩個初次見面的學員的對話表演。開始兩人還有些緊張,說著說著就近乎了,最后,雙方互相發出“到我們這兒來玩玩吧”的邀請。
“主動打招呼-看著對方的臉-找到話題”被稱為社交三部曲,很多人害怕與人見面,特別是與半生不熟的人,主要是擔心找不到話題。而談別人的職業、居住地和愛好,被認為是三個“讓人有話可說”的話題。
找到話題后,再加上一些小技巧:比如學會微笑:每天對著鏡子里的自己說五分鐘的“茄子”;學會做簡單的手勢:將雙手放在胸前30厘米左右的位置,一邊說話,一邊很自然地做推、縮、上、下等動作;衣著得體,增加自信,等等。走好這三部曲,你也許就敢與陌生人說話了。
掛著牌子上街走一圈為檢驗訓練效果,下午4點多,公園路人流如織,學員們在胸前掛上“我有社交恐怖癥”的大牌子,兩人一組,從溫州日報新聞大樓走到中山公園。一位學員走到大門口就“臨陣脫逃”,把大牌子掛在了記者的脖子上,記者第一個反應是取下來,不過看看大家都“目光炯炯”地注視著,只好硬著頭皮,一路隨行。路上的行人都好奇地湊到我們胸前看個究竟,有兩個學生模樣的行人還說:“哪里有報名的,我也要參加這樣的訓練。”
“掛牌游街”的學員們表現得很大方,大出老師意料,因為正規的“社交高手訓練”要持續八周時間,最后一周大家才敢真的掛牌到公園、車站等公眾場合,同時進行“我有社交恐怖癥”的即興演講。
“下次社交訓練什么時候舉行啊?”“你們心理工作坊再有活動,一定要告訴我哦。”訓練結束后,大家圍住記者問這問那。這里可以透露的是,今后,我們將不定期開展各種心理體驗活動,具體安排事項,敬請關注本版。
相關鏈接社交觀點1、社交能力強不等于朋友多。
社交指可以與所有的人說話,不會逃避。但大多數人不一定會成為你的知心朋友,如果一個人很注重社交技巧,拼命想擴大社交圈,社交能力反而會有問題,“忽視社交的人才是真正的社交高手”。
2、每次見面都是“永訣”。
這是中國臺灣一位心理專家的觀點,他認為因為每一次都可能是“永訣”,所以我們不必擔心不能給別人留下什么好印象,而是充分、真實地表現自己,同時珍惜與大家相處的機會,主動與人交往。
3、每個人沒有缺點,只有特點。
自信心訓練的關鍵在于敢暴露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小品演員潘長江個子矮,可他偏偏暴露自己的矮,專門找高個子女士做搭檔,跳起來與高個子對話。結果在觀眾的眼里,矮不是他的缺點,反而成了他的特點。